乐读窝

葬元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葬元

第334页

书籍名:《葬元》    作者:武猎

        海东唐国人口也很少,但兵马却不少,兵民比例严重失衡,导致军属之家劳力急缺。军属家的田地缺劳力耕种,就会严重影响士气。
        倘若用努尔哈赤的法子,不但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还能极大提高军人地位,保持高昂的士气,让将士们心甘情愿服役打仗,而不是想着回家种地。
        所以,这个政策,是绝对不允许动摇的。
        崔秀宁心里雪亮。国卿廨的条陈中不再安排代耕,固然有林必举说的这个“难以启齿”的理由,但还有一个更大的理由,林必举没说。
        另一个理由就是,文官们不愿意看到武人的地位超然。
        要知道,苦力代耕之策,只有军中将士可以享受。文官可没有资格。代耕的苦力,其实就是军人的军奴,使得军人一跃变成小贵族,文官阶层怎么会愿意?
        这不是林必举个人的私心,而是整个文官阶层的私心。
        崔秀宁很是感概。难怪李洛说文官一定要压制,不然很快就会骑到武人头上。果然如此啊,唐国建立才多久?文官们就开始有团体私心了。
        难道他们不知道,如今武力有多么重要么?当然知道。但他们认为,唐国武人的待遇已经很好了,没必要拔到这个高度。武人待遇太高,于国于民于君,都不是好事啊。
        崔秀宁虽然心里不满,却也没有只斥其非,这不是林必举个人的问题。换了是张必举王必举,也会这么干。国卿廨的五位卿士,有三位是文官,三人联合,已经能通过打压武人的条陈了。好在条陈还需要她批准。
        第一次,崔秀宁感到治国的艰难。所谓制衡之道,说起来大道理谁都懂,可要操作起来绝非易事。
        “林卿,此事易尔。军属的田地,全部集中在一起,远离其家属。那么,日国田奴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军属了。军士一旦退役,就换田。如此一来,就能两全其美。”崔秀宁笑吟吟的说道。
        什么?
        林必举等文官心里也有点发苦。田奴代耕之策,还是要执行了啊。唉,长此以往,只怕唐国将来武重文轻啊。
        但是他根本不敢反对崔秀宁,只得赶紧说道:“夫人高明,是臣计短了,正该如此。”
        崔秀宁想了想,觉得还是敲打一下文官们,免得让他们以为自己一个女人好糊弄。
        “如今这眼下啊,唐国要靠将士保卫。以后呢,唐国要靠将士打天下。再以后,还要靠将士守天下。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精忠报国,乃国之柱石,厚待一些才是道理。”崔秀宁铿锵有力的说道。
        武人们这么伟大的么?林必举等文官们心中有些不以为然,却不敢反驳,只能老实听着。
        而杨序等武将听了却很是感动。主公和夫人如此看重将士,我等更要努力才是。
        崔秀宁继续说道:“诸位千万别忘记亡宋的教训,殷鉴不远,赫赫在目。我一介女流尚且明白,诸位难道不知么?为公而私,私而不私。为私而公,公而不公。”
        林必举等人听到这些,心中惴惴不安,他们哪里还不知道夫人察觉了他们的私心?想不到夫人如此年轻的女子,竟也这般精明啊。
        崔秀宁并未怪罪他们,谁无私心?是人就有私心。关键在于,上位者要洞察臣下的私心所在,如何规避私心带来的危害。
        崔秀宁忽然问林必举:“林卿是上卿,乃唐国宰相,可为何只是五品?”
        林必举知道崔秀宁的意思了,顺着她的话回答:“因为我唐国只是海东一隅,小国寡民。所以即便是宰相,也只是五品。”
        崔秀宁笑道:“区区侯国,即便宰相也才五品。堂堂大国,小小知府都是四品。所以,诸位要想做一品二品的大员,只能开疆拓土,让小小唐国,变成煌煌大唐。这可开疆拓土,靠的不还是将士么?”
        “夫人教诲的是,微臣惭愧。”林必举很是汗颜的说道。
        龚侃和崔牧这两位卿士也出列说道:“微臣惭愧。”
        杨序等武将也纷纷出列道:“微臣惭愧!”
        文官说惭愧,武将也说惭愧。但两种惭愧,含义却截然不同。
        崔秀宁便道:“那这代耕之策,就不走国卿廨了,以唐侯之命直接颁布令旨吧。”
        轻轻一句话,就把对军队的施恩直接抓到手里。
        唐国目前是五卿共治,林必举是国卿廨上卿,很多政事都是他和其他四位卿士商议后拟定处理条陈,再报给摄政夫人裁决。
        每一份处理条陈,都必须最少有三名卿士通过,才能上呈。
        崔秀宁认为处理的妥当,就照准。认为处理的不妥当,就打回重拟。
        这种安排,把“纲”抓在君主手里,把“目”交到臣子手里,纲张目举,相得益彰。如此一来,既对臣子放了权,又能确保君权的至高无上。臣子既能有效参政,君主又不会太劳累,还能集思广益,补漏拾遗。
        在唐国,以这种程序下达的政令,叫廷令。
        但唐国典律规定,廷令不是最高等级的政令,最高等级的叫君旨。君旨是不经过国卿廨的命令,廷令必须服从君旨。
        君旨还分几种,对个人的称为“敕旨”,对团体的叫“令旨”;对全体臣民的称为“诏旨”,合称“三旨”。
        如此一来,就避免了明朝中旨的尴尬,强化了君主权力。
        接下来,就是商谈江南军的安置。无非是授田授衔,成家婚配,训练改编等事。
        三万五千江南军,被正式编入唐军序列。
        这次朝会整整开了一上午,安排妥当很多政事军事,崔秀宁才有点疲惫的回到内宅。
        到了黄昏之时,崔秀宁又去了颜铎的太公院,给义父颜铎请安。
        “我儿,你如今身怀六甲,行动不便,这晨昏定省就免了。”颜铎被两个侍女扶着下榻说道。
        上次去辽东移民,颜铎亲自出马,受了劳累,病了一场,到现在还没完全缓过来。
        要不是他身体底子好,这一病已经要了他的命。
        “爹感觉今日如何?”崔秀宁亲自给颜铎沏了一杯茶。
        颜铎道:“爽利不爽利,也不打紧。为父年近七十,无所谓了。遗憾者只有两件,一是没见到孙儿出世,二是见不到吾儿恢复中原了。”
        崔秀宁笑道:“爹休要说丧气话。儿明年春就会生,爹还能健健旺旺活个十年八年,如何就看不到了?”
        “哈哈哈。”颜铎爽朗的大笑,“照你这么说,倒是为父失言了。”孙儿明春出生,他应该能看到。但李洛恢复中原,他肯定是看不到了。
        崔秀宁也有点黯然,以她看,义父的身体大不如前。两年前还能挽弓射猎,现在已经拉不动了。
        没有义父的帮助,她和李洛绝对走不到今天这一步。甚至能不能活到现在,都是个未知数。
        一旦义父去世,她肯定会很伤心。但是李洛,会更伤心。
        因为李洛以前从未有过父爱,是义父弥补了李洛的一些遗憾。
        “女子怀孕,一般会胖的。我儿却没胖,这对胎儿未必是好事吧?可要多吃点才成啊。”颜铎有点担心的说道。
        崔秀宁笑道:“爹放心就是。儿可没少吃,如今一个顶俩。可就是不胖,或许都被孩子吃了吧。”
        颜铎立刻展颜道:“我儿吃的多却不胖,那应该是个男婴了。嗯,必是如此。倘若是女婴,不会这么能吃。”
        还有这道理?崔秀宁很是无语,她自然是决计不会相信这个说法的。可又盼望真是这个道理。
        颜铎又道:“洛儿被元廷封了日省平章,多半是个过河的官职。为父猜测,要不了多久,元廷就会任命新的平章。”
        崔秀宁和颜铎比李洛本人更早知道他封官授爵的消息。因为封官的命令一下,特察局大都分局就传回了情报。
        包括元廷调遣援军的情报,也清清楚楚。
        崔秀宁点头:“儿也这么想。等到明年,元廷就要任命新的官职了。我们也要提前谋划谋划了。爹觉得福建行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