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葬元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葬元

第690页

书籍名:《葬元》    作者:武猎

        各地新建的道庙,尤其是忠武道庙道社,今日更是香火大盛。
        整个唐国,都是万家缟素。
        根据新鲜出炉的规定,大唐有清明小祭,和中元大祭。清明小祭只是朝廷和各地官府去道宫道庙祭祀,百姓不用参与,只祭祀自己的祖先就行了。
        但中元大祭不同,必须全民参与。当日禁嫁娶,禁酒宴,禁喜乐。
        而英烈家属,本日可齐聚各地灵棚,监督祭礼,接受百姓致敬。
        自古以来,祭祀阵亡将士之隆重,无过于今日。
        从皇宫到郡县官衙,到乡村公所,都挂上了镶着白边的唐国龙旗。
        素色天下重!
        下午未时一刻,唐王携王后,率领文武百官,打着盛大的仪仗队伍,在凤凰山下列队。
        而此时,临安城的百姓也大部分上街,在坊正的组织下,列队围绕灵棚。
        时辰一刻是统一的祭祀开始时间,不单单临安,全国都在这一刻举哀。
        一国大恸!
        李洛和崔秀宁一身朝服,袖口挂了白花,和其他所有人都不同。
        在李洛携崔秀宁登上素车的刹那间,大祭礼官郑思肖大声道:“鸣炮!”
        两尊没有装填弹丸的六斤火炮顿时轰鸣起来。
        “轰!轰!”
        炮声一响,由四匹白马拉动的唐王素车,就缓缓前进。再后面有一对白马拉动的素车,也载着世子李征和李律李微,由女官甄良秀和一个宦官看顾。
        侍卫簇拥前后,禁军前面开道,而文武大臣全部徒步跟随,浩浩荡荡出镇塘门。
        与此同时,仪仗队中的号角,也一起吹响。鼓车上的大鼓,钟车上的钟磬,也全部奏响。
        “呜呜呜——”
        “咚咚咚——”
        悲哀肃穆的乐曲声中,随驾的六十名挽歌郎一起缓缓唱起挽歌: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随驾的队伍挽歌钟鼓一起,整个临安城三十二个灵棚,也一起举哀。招魂舞者也穿着绣着唐字的白袍,头戴花环,戴着假面,披发而舞。
        所有的乐器奏响,所有的挽歌郎挥起白幡缓唱《国殇》,歌而讴之,讴而再歌。
        此时此刻的唐国,在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下,东到海州,西到益州,无论城乡,举国哀乐同奏,共唱《国殇》,震惊天下!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哀婉恢弘的挽歌声中,唐王的亲率的大祭队伍出了临安城,来到钱塘江边。
        江边上,已经准备了数以千计的纸人纸马等祭品。江边上的搭建的木台上,六十四名舞者(八佾)正披发而舞。
        “举燔礼!”
        很快,纸人纸马等物都被点燃,江边燃起冲天大火。
        大火一起,乐舞挽歌更是激扬,声震江海。
        接着,队伍又离开江边,往城北的忠武神宫迤逦而去,开始最隆重的大祭。
        临安忠武神宫是目前唐国最大的忠武道庙。此时的忠武神宫,香烟漫漫,钟鼓煌煌,无比庄严肃穆。神宫广场上,由三百六十名唐军将士充当的挽歌郎,正身穿白甲缓唱《国殇》。
        而六十四名舞者,六十四名乐者,以及八名麾者,八名旌者指挥舞乐。
        忠武神宫内的所有道士,都在念道道经,称颂阵亡将士恪守武道,英灵长存,将化为浩然正气,庇佑华夏,永保大唐。
        一面巨大无比的浴火凤凰军旗,在广场上拉开。
        烟雾缭绕中,李洛携着崔秀宁缓缓下了素车,被簇拥着进入忠武神宫。
        文天祥和林必举等宰执紧跟其后,亦步亦趋的登上台阶,上了广场。
        偌大的广场上,本来就场面宏大,唐王和大臣一到,就更加隆重万分。
        “呜呜呜——”
        一排排巨大的号角吹响,整个天地间都一片肃穆庄严。
        “唱名!”
        号角一响,就有整整一百名武士走上高台,展开长长的名单,各自念出阵亡者的名字。
        八万多人全部要念完。他们中有海东时代的老兵,有江南新兵,有乡勇,还有义民。
        随着名字念出,很多人都面露哀荣,甚至开始落泪。
        名字念完之后,又是一声炮响,所有的乐舞一起停下。舞者,歌者,麾者,旌者等人一起退下。
        整个忠武神宫顿时安静起来。
        “恭请大王致祭词!”大祭官郑思肖大声唱喝道。
        李洛和崔秀宁一前一后登上高台,展开早就准备好的的祭词念起来。
        “寡人服膺天命,痛华夏之多难,哀生民之多艰,微时立志,誓以身遂。初,以九品小吏,发轫于江华,建旅曰乡勇,元从者三百零八人。今,凋零几半也…”
        “…自立志以来,剿匪,平番,抗元,东征,南讨,灭寇,将士多死,血洒疆场者八万三千余,遂抵定五州之地,解数千万生民于倒悬,而兴复有望也…”
        李洛念着祭文,眼前闪过光夏等一张张曾经熟悉,而今变得漫漶模糊的生动面孔,想到江华时代,当都寨时的元从乡勇,不禁怆然而泪下。
        很多人,都已经不在了啊。
        外人都说李洛有刘备之仁,那不是说说而已。李洛相对同时代的统治者,的确当得起一个仁字了。
        傍边的崔秀宁,更是泪流满面,饮泣不已。
        “大王节哀!娘娘节哀!”
        大臣们见状首先跪下,接着数千人一起跪下。
        “大王节哀,娘娘节哀!”
        李洛继续念道:“…但正气犹存,华夏国在,而英灵永享祭祀,尊荣长存…呜呼哀哉,尚飨!华夏三九八二年,唐五年七月十五。”
        李洛念完祭词,就是献祭了。
        “献祭!”
        顿时,一排排的纸人纸马都被点燃,号角再度吹响,乐舞再兴。神宫后面的英灵殿,千百支蜡炬被点燃。
        李洛率领大臣进入大殿,亲自上香,再分配祭肉给王后,世子,王子公主,以及诸大臣。
        等到众人象征性的吃完祭肉,以及夜幕降临了。
        李洛离开大殿,最后一道程序也启动了。
        又是一声炮响,临安城外数十个灵棚,成千上万只孔明灯一起袅袅升起,照亮了整个夜空。
        “唳!”
        “唳!”
        唐军仅有的十几只海东青,也在驯鹰人的指挥下一飞冲天,带着白色的飘带奋力击空,在灿烂的孔明灯之间穿行翱翔,那长长的飘带犹如凤尾。
        而此时一轮皎洁的圆月升起,衬映着辉煌灿烂的孔明灯,和展翅高飞的海东青,显得壮美无比,犹如梦幻。
        城内城外,数十万人齐望眼,仰视苍穹,泪目迷离。
        生荣死哀至此,足以!
        男儿何不带吴钩,血洒疆场,马革裹尸回!
        这一夜,不知道多少唐国人心潮澎湃,泪沾衣襟。哪怕是乡村公所简陋的祭祀仪式,也让农人情绪激扬。
        整个唐国的士气民心,一夜之间更上一层楼,变得更加凝聚。
        大唐举国大祭的消息,风一般传到梁国,宋国,大理,元廷,让唐国的敌人更加惊惧,愕然,难以置信。
        举国同日祭祀阵亡将士,数千万人同参与,声势浩大无比,还用八佾之礼,当真亘古未有,骇人听闻。那难道不是君主驾崩才有的大丧之礼么?
        怎么唐国竟然用来祭祀战死士卒?
        这是非礼!
        非礼啊!
        唐国,真乃虎狼也。
        就连宋国官家赵良钤,闻讯也写诗哀叹道:“从来未有事,竟自出唐国。”
        梁国太子萧焱闻讯,久久不语,唯叹息尔。
        甚至两国的将士,也羡慕无比。
        半个月后,中毒已深、病入膏肓的大理王段庆,得知消息后在病榻上咳血说道:“难,难,难!”
        言罢,一声惨叫,咳血不止,竟至当日崩逝。复国仅仅半年的大理王段庆,就这么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