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葬元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葬元

第914页

书籍名:《葬元》    作者:武猎

        “憨货,往妇人堆里挤啊!你们一挤,她们就只能让,就能挤到前面去了!”一个长相油滑的汉子对这群孩子说道。
        他说的当然是好主意。可问题是,他不敢这么干。
        这群孩子,倒是可以这么干。等到他们搅乱妇人们扎堆的地方,他就乘机跟着挤进去。
        果然,几个孩子一听,就赶紧冲向大娘子小婆姨扎堆的地方。
        “啊呀!小东西!作死么!”
        “哪家不管养的小子,挤个甚么!”
        “哎呦,哪来的皮猴子…”
        妇人们要么跺脚咬牙,要么气的开骂,可只能努力的让开,任由这些男孩泥鳅一样挤进来。
        此时的法场上,只听锵锵一片令人毛骨悚然的利刃出鞘声音,一群宪兵一起抽出唐刀。
        别看唐刀很窄,可唐刀如今是天下最精良的刀,以唐刀的锋利,受过军事训练的宪兵完全能做到轻而易举的一刀断头。
        而身穿玄甲,外罩绣着獬豸兽的背心,手持修长唐刀的宪兵,也远比那坦胸露腹、手持大刀的刽子手好看养眼。
        唐廷没有所谓刽子手,斩杀死囚都是宪兵或警士执行。李洛认为,用刽子手是懦弱的表现,泱泱大国,处决犯人还要专门培养刽子手,不是懦弱是什么?
        宪兵和警士作为军警,都害怕处决犯人,那还能指望他们治安防暴?
        血光一起,只听“轰”的一声,人群猛然往后退,伴随着惊叫。其中女子的声音格外高亢。
        都很想看,可犯人的脑袋一被砍下,他们就又感到害怕。
        然而,在无可救药的好奇心理促使之下,因为惧怕而后退是暂时的。很快,人群再度往前挤,努力去看清地上的人头。
        而在人群之外,犯人家属也都到了,他们人人戴孝,推着运载棺木的马车,人人哭泣。
        可却只听哭声,不见哀戚之色。
        因为,他们都是假的,并不是真正的犯人家属。犯人们的家属都在河北,在河南根本没有家人。可他们有仆人故旧,这些人花钱雇人充当家属收尸,再负责安葬。
        这是丧礼。就算是汉奸,死后也不是不能享受。
        而孔治的家人都在曲阜,也没有这么快赶过来。
        于是,这些充当“群演”的收尸人,一下子有了不少生意。
        当即有士子感慨的写诗说:
        “罪骨今尚雇人收,来年有谁祭坟头。倩君惜羽守汉节,莫使遗臭满神州。”
        汉奸们被斩杀后,监斩官回宫缴旨。李洛下令将汉奸们葬在一起,命名为警世坟,立碑刻其罪,警世后人。
        李洛不知道的是,不久之后的第二年清明,就有士子写诗曰:
        “清明时节雨未晴,城外处处祭祖人。若问寂寥何处是,荒草萋萋警士坟。”
        在开封做完了这一切,李洛就要离开开封了。
        翌日,李洛下令西巡洛阳。
        李洛刚动身,洛阳当局的“探驾”班子就驰马赶到新郑,给皇帝请安,奏报洛阳事宜。
        然后,“探驾班子”就随驾西行,每走五十里,就由两个人骑快马离开天子大队,赶去洛阳汇报天子行程以及沿途停留之地,这叫“报驾”。
        这沿途之上,地方官都要在路边跪迎,并且相送数十里,这叫“送驾”。
        探驾和报驾,以及送驾,是接送皇帝的礼仪。只要讲究,就不能省却。
        随着大唐越来越稳固,礼仪也越来越完备了。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李洛操心过问,礼部和臣下就会主动安排好。
        “报—御驾已到新郑!”
        “报—御驾已到荥阳!”
        ……
        就这么一路报过去,一路送驾,一路西行,排场很大。
        九月二十一,唐主亲率五万大军,驾临洛阳。新任没几天的洛阳京兆尹罗微,率领刚刚搭建的京兆尹官员班子,出城迎驾。
        出城十里迎接的洛阳父老,达到近万人。锣鼓喧天,旗帜如林,很多白发苍苍的老者奉着水壶和酒肉。扎着红头绳的童男童女捧着燃起香烟的香炉,以及盛着木瓜的盘子。
        这当然只是礼,并不是真让天子享用。
        “天子驾临洛邑——跪迎!”礼官大喝之下,号炮一响,成千上万人一起跪下山呼。
        “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洛走出銮驾,站在高高的御车上,双手虚扶:“平身吧。”
        礼官大喝:“天子有旨,官民平身!”
        乌压压的人群一起谢恩起来,人人目光敬畏而又激动的看着天子。
        “陛下,这洛阳古都,总算盼到了陛下啊!”
        果然,一个老者开始哭起来。
        于是,哭礼又开始了。
        很多人都开始哭泣起来。很快就哭声震天。虽说这是哭礼,理论上是象征性的,意思意思就行。可实际上,洛阳百姓是真的在哭,而且越哭越凶。
        就像受到欺负的孩子,见到父母一样痛哭失声。
        为何?
        因为这些年,洛阳汉人的日子,比开封人更难过,受到的欺压更重。原因是,洛阳是军事重镇,有蒙古骑兵长期驻扎。
        而且驻扎的兵力很多。
        可以想象,那是什么情形。
        洛阳地区,几乎就是暗无天日。百姓都是屈辱无比。
        几乎家家有人为奴,户无完璧之女。当真如元好问诗中所言:“白骨纵横乱如麻,几年桑梓变龙沙”,“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这导致洛阳的人口,从金朝时期的百万,下降到只有十几万。
        “想不到老朽死前,竟能见到大唐天子再入洛阳啊!老朽,死而无憾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高举一抔黄土,老泪纵横,“陛下啊,此乃洛邑之土,伏请陛下纳之!陛下驾临,我等终于能葬入汉土了!”
        李洛终于动容,他想不到,洛阳人竟然如此伤悲。当年刘裕北伐,一度收复洛阳,洛阳百姓哭迎。而当刘裕离开洛阳,洛阳百姓拉着他的马,不让刘裕离开。
        对汉家统治者如此依恋,可那些统治者有几人把他们放在心上?
        不能做刘寄奴,让北伐毁于一旦,前功尽弃啊。
        李洛感叹万分,眼睛湿润道:“朕既收复洛阳,这洛阳便是大唐东都。北伐之心,矢志不移,父老尽可放心!朕回洛阳,中原可安!”
        说完,亲自下车,来到那白发老丈面前,双手接过一抔黄土,仰天说道:“苍天在上!祖皇在上!列祖列宗在上!臣洛,回到洛阳了!回到洛阳了啊!洛邑神都,重归汉土了!”
        言罢,热泪滚滚而落,随着洒落的黄土飘零在秋风中。
        “陛下…”周围的大臣将领人人落泪,再次伏地拜道,百姓们也依次由近及远的再次拜入尘埃,五万唐军也依次下拜,以李洛为中心,如同巨大的涟漪一般往外扩散。
        “陛下…”
        “万岁…”
        哭声和山呼之声响彻云霄,久久不绝。
        “洛阳百姓备受鞑子摧残,十室九空,朕甚悯之。传旨,洛阳百姓免税三年,以为东都恢复之计。令拨军粮十万石,赈济城中百姓…”李洛下令。
        百姓再次山呼万岁。
        随即,京兆尹罗微上前,请天子入城。
        罗微一直是李洛的随驾文臣,之前也是马致远的副手。马致远担任司录寺卿之后,罗微就和韦素成为李洛身边的常侍文官。他虽然没有韦素有才能,却也算跟了李洛五年的老臣了。
        如今,终于被外放,连升几级擢升为正三品洛阳京兆尹。
        “启禀陛下,洛阳紫微宫已经打扫收拾完毕,请陛下入城!”换了一身紫色官府的罗微,恭恭敬敬的禀报。
        虽说连升几级,令人好生羡慕,可罗徽其实更希望一直留在圣主身边,哪怕永远当个五品司录参军也好。
        “罗轻辛苦了,平身吧。”李洛看到盯着两个黑眼圈的罗微,也知道他这几天为了接驾很是辛苦。
        李洛来到南城门,看着早就不复昔日风采的洛阳城,久久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