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葬元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葬元

第1004页

书籍名:《葬元》    作者:武猎

        “好了!”崔秀宁眼看武双方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争执,真的有点生气了。
        妈蛋,为了钱,就在朝堂上开始争吵,当老娘是假的?
        众人立刻一起低头,不敢吱声。
        “横竖每年不过多支出两百多万银圆而已。津贴银怎么定,那些人该领,就让兵部和财部会同商议着办。兵部不要狮子大开口,财部也不要太过节约。”
        崔秀宁似乎是和稀泥般的说道。
        她心中很清楚,随着大唐越来越稳固,朝廷的武之争,终于难以避免的出现了。
        这是无解的问题。就是后世,也存在。
        说起来,还是利益之争。国库的钱粮就是那么多,武人花多了,人们就要少花。武人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心中也失落,害怕失去话语权。
        这些年,军费和治安费开支浩大,可因为元军还在中原,军事压倒一切,官们也没说什么。
        可随着中原恢复,官们终于越来越不耐烦了。
        他们认为,武士们越来越目中无人,开始给武士扣上跋扈的帽子。
        甚至有大臣在私下商议,奏请裁军,削减军费,减轻朝廷负担。
        但是,崔秀宁只能压制武之争,却无法消弭。
        而对于大唐这样的体制来说,一旦不打仗了,武之争带来的后果,就是朝廷内卷,相互争利。
        这当然也是武制衡,说起来也有好处,但弊端同样明显。
        退朝之后,崔秀宁回到寝宫,沉思良久。
        想了很久,都想不出消除将来武内卷的办法。
        似乎,是无解的。
        后世是纯粹的官政府,军人们完全靠边站,可那是因为现代属于后火器时代,军人比例很小,军人的武人性质也极大弱化了。
        可在古代,显然无法套用后世那一套。不然的话,不久的将来,就会再次出现以驭武,贵武贱的局面。
        只要没有仗打了,得天独厚的官们很快就能占据优势。若是有十年八年太平,他们就会认为,军饷太多了,还要继续削减,再削减。
        PS:大家晚安,蟹蟹支持。关于怎么调和武,制度上有更好的办法么?

第949、950节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夜深了,殿外寒风萧瑟,霜冷阶凉。精美的宫灯下,崔秀宁仍然在伏案策划。
        宫人端上来的燕窝羹已没有一丝热气,可没有喝过一口。
        大唐皇后皱着蛾眉,手中的笔半天也写不出几个字。
        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决定立场。武之争的核心,还是对于资源的分配。
        首先是财政分配,第二是职务分配,第三是荣誉分配。
        仅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一的军警,却花了国库将近一半的钱。官们怎么可能没意见?
        这个其实还好办。军费治安费是有上限的。天下太平了,费用就不会再增长。而且,随着国库收入继续增长,军费治安费的占比就会下降。十年之内,比例降到三分之一,是完全可能的。
        难的其实是职务分配和荣誉分配。
        乡村官吏本质上是官,可空缺多半被退役伤残的将士占了。
        很多地方的乡正村正,都是唐刀不离身的退役武士。这些人对待县衙官往往不够恭敬,使得在基层武矛盾更大。
        带汉剑的乡村官吏,瞧不上带唐刀的乡村官吏。同样,带唐刀的乡村官吏,也瞧不上带汉剑的乡村官吏。
        而县衙官员,除了警堂和兵房官员,其他的都是更看重带汉剑的下属。县令们认为,退役武士根本没有治理乡村的能力,让他们做乡村官吏,只是朝廷对他们的安置优待而已。
        在县令县丞这些典型的官看来,退役伤残武士管理乡村的能力不够。
        这些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挎着一柄唐刀,骑马瞎逛。他们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管理农事、水利、赋税。他们主要对治安感兴趣,唯恐太平无事。
        就算是乡村教化这等大事,他们也只是告诉百姓,从军怎么怎么好,当武士怎么怎么光荣,当士怎么没出息云云。或者教授乡村少年骑马射箭玩刀子,说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习武高”。
        他们会千方百计让乡村百姓多去当地的忠武道庙祭拜,把忠武道庙维护的最好。可对其他道庙却并不上心,尤其是至圣庙,被这些退役武士故意冷落,往往缺乏管理,门前冷落。
        再这么下去,这些退役武士管理的乡村,将来还有斯教化么?
        可是,县衙又不能直接革了这些退役武士的乡村官职,只能行朝廷,希望朝廷改弦更张,废除用乡村官职安置退役军警的政策。
        问题是,这政策是天子和皇后亲自定的,朝廷又怎么能废除?
        乡村官吏的职位,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武双方都盯着,也是双方矛盾的焦点之一。
        大唐是彻底的皇权下乡,对基层的掌控,甚至超过秦汉。而由此需要大量的乡村官吏治理。
        拥有唐民身份的国民上亿,足有两千万户,九成是农户。按照平均每村一百五十户,每乡一千五百户算,大唐需要的乡村官吏近五十万,一年的俸禄开支就是一千多万银圆。
        可根据吏部的统计,这近五十万乡村官吏职务,大半是退役军警担任。而且他们的升迁通道,也和士们没有区别。理论上,退役武士出身的乡村官吏,也能升到县令。
        这极大的触犯了传统官集团的利益。
        崔秀宁思索很久,才决定搞出一个“五五开”。
        除了必须由女子担任的乡村司妇使,剩下的乡村官吏职位二一添作五,按照五五开的比例来分配。
        每年空出来的职位,就这么武各半的分。
        至于升迁嘛退役军警需要考试,才能担任县令主簿之类的官。要是化素质达不到要求,就只能在兵部和警部这两大系统内升迁。
        你要只是大老粗,那对不起,你不能升任县令县丞主簿这样的官,更别说郡守之类了。
        当然,这种升迁转任官的考试,是不会太难的。也就是相当于县学考试秀才考试,比州试举人考试容易多了。
        要是你连这个考试都通不过,那就永远也别想升到县令,主簿都别想。
        朝廷上也是。兵部和警部官员,以及将领们,只有通过专门的考试,才能做高级官。只要化素质够了,你出身武将也可以做宰相,做御史大夫,做州牧。
        官们要想转任武职,同样要参加武科考试。大唐绝对不允许出现宋朝和明朝那样的以臣统兵的情况。这样的人即便懂战略,也不可能是合格的将帅之才。
        崔秀宁等于是将出相入将做了制度安排。
        崔秀宁写出这些东西之后,又加了一条:“凡七品以上官,有三子者,必有一人报名从军。”
        宋明两朝,贵武贱,县令就敢斥责大将。几乎所有书香门第的臣,都禁止子侄参军,视军伍为下贱之事。
        这使得武之间犹如天堑,几乎固化,将门就是将门,书香门第就是书香门第。将门以粗鄙无自我标榜,书香门第以风雅斯清高自许。长此以往,武人固然愚昧庸俗,人也懦弱迂腐,武俱落下流。一旦国家有事,就百无一用。
        为何隋唐以前能够自然而然的出将入相呢?因为隋唐是世族政治。世族子弟的教育很全面,优秀的子弟大多武兼备,能放下笔就拿起刀,武分野很小。
        这有些像是欧洲和日国贵族,武都要学习,才能算是贵族。绝不会出现宋明那样,武技能相互对立。
        至于荣誉分配,崔秀宁是绝对不会让将士吃亏的。和平年代,军人本来就在影响力上吃亏,怎么还能降低荣誉?
        哪怕战争再少,大唐也需要始终保持军事霸权,武人的荣誉地位,不容打折扣。这也是保持民族尚武之风的根本。
        要是羡慕,你就去从军。像将士那样苦训,流血,牺牲,或者在边疆饮风咽沙,忍受寂寞。
        能做到么?
        做不到,就不要眼红,不要哔哔。
        崔秀宁看了看自己策划的方案,虽然还是不满意,但也只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