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葬元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葬元

第1013页

书籍名:《葬元》    作者:武猎

        “大唐银行上缴盈利一百零二万;渔业司上缴二百三十万;矿务司上缴两百五十四万;各地官营医院上缴盈利十三万余;大唐药材官坊上缴盈利十七万余;洛宁商社上缴盈利七十万余;织造司上缴盈利三百八十万。”
        “瀛州和暹罗等处十三处金银矿出产折合一百七十余万;大唐印书局上缴七万余;各地官营剧院上缴门票钱五万余。”
        “南洋山林水泽出产木材鱼产鸟兽皮毛珠宝,折合一百二十余万。”
        “警部收罚款三万余;商部收罚款五万余;司妇寺收青楼风月税四十五万余;”
        “最后就是,专营司上缴盐、铁、糖、粮专卖银两千七百一十余万!”
        “综合以上各项数目,大唐洪武五年已收一亿四千余万!”
        “各项账目细表,财部还在核查统计,几天之后方能进呈御览。”
        财部尚书说到这里,满殿大臣都是又惊又喜。
        竟然这么多!
        足足比洪武四年多了四千多万,相比去年暴增啊!
        李洛甚至有些不相信这个数目。
        比得上北宋全盛时期的赋税了,而且大唐的税负还比北宋低。
        当然,比起蒙元最盛时期的四亿贯钱,还是有差距。不过,大唐银元远比蒙元的交钞值钱,蒙元的四亿贯钞,不会比大唐的一亿四千万银元高多少。
        再说,蒙元四亿贯钞税收,那可是苛捐杂税,横征暴敛的结果。不但搞得民不聊生,而且其中很多钱都被地方豪强贵族拿走了,上缴元廷的一半都没有。
        为何洪武五年的国库收入,比洪武四年暴增五成?
        说起来一点也不奇怪。
        一是洪武五年的农业比起洪武四年,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使得农税增加很多。
        商业越来越兴旺,天下越来越太平,商税和各项专卖收入也增加很多。
        更重要的是,殖民地已经被消化了,开始产生利益。洪武五年的收入增长,一半来源于两个都护府和海外。
        一亿四千多万总收入,来源于两个都护府和海外三州的,就有三四千万。
        可见殖民地的重要。
        “好,不错。”李洛点头微笑,“总收入大致有了数目,那总支出呢?”
        一提到总支出,原本还一脸微笑的财部尚书,笑容就有限勉强起来。
        “启禀陛下。光是洪武五年,赈济北方南迁移民,就耗费钱粮一千六百余万。”
        “洪武五年军饷、军粮、军器盔甲、伤亡抚恤、马料费等,共花费三千七百万余;水师造新船花费二百二十余万;警士军饷等治安费,共一千二百八十万余……军警宪特合计支出五千四百万余。这军费治安费,当真是吞金兽啊。”
        “一到十品文职官吏,再册领俸禄者,共四十万两千余,需要支出的俸禄,一千三百二十余万。”
        “村学,乡学,县学,郡学,以及各师范学堂,共有教师教授十八万余,支出俸禄四百八十余万。”
        “修建各处学堂,印制书籍教材,以及笔墨纸砚之费,两百二十余万。”
        “修建长安等处工程,赈济各地灾民,修建道路桥梁,洪武五年耗费一千二百余万。”
        “信修各地道宫道庙,支给道官俸禄,花费三百七十余万。”
        “各地修建官衙,城墙,仓库,花费四百一十余万。”
        “朝廷官员官服,花费三十余万。”
        “各地慈恩院,赡养孤寡,花费三百余万。”
        “……杂七杂八,大唐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总支出已经超过一亿两千万了啊!”
        “总收入才一亿四千余万,其中还有五分之一,也就是两千九百万,是陛下和宫中的供奉金。那么,真正能花的钱,其实不到一亿两千万。今年看似增收不少,但还是亏的。”
        “要不是陛下生财有道,国库有些底子,眼下钱粮就已经空了。”
        所有人的脸都绿了。
        一亿四千多万的总收入,一算支出,竟然还亏好几百万!
        大唐建国不久,文物两开花,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第959、960节  不是军妓
        唐廷的财政支出,当然是上年底就做好预算的。唐廷的财务制度采用后世方法,可说是这时代最先进的了。
        但是,所谓计划不如变化。洪武五年的总预算是一亿银圆,谁成想一年下来还是超支两千万。
        花钱如流水。
        李洛沉吟着说道:“大内暂时花不了这么多钱粮。今年的两千九百万供奉金,就全部借入国库,等到以后国库有了盈余,再归还给内政府。”
        大臣们闻言,一起站起来跪下,异口同声的说道:“陛下不可啊。供奉金乃是供养皇家和勋贵的孝敬,外朝怎么能借用供奉金呢?”
        崔秀宁道:“你们起来吧。陛下早有此意。如今大唐处处都要花大钱,国库已经入不敷出,底子都快干了,陛下当然着急。好在皇家和勋贵暂时花不了这么多,那就借给国库用。外朝内廷对陛下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
        群臣一起站起来,“谢陛下,谢娘娘。”
        他们是真的很感慨。这自古以来,皇家都是把国库当成内库,想怎么花就怎么话。往往天下岁入近半,都被皇室宗亲所用,以至于宗室诸王和皇亲国戚都是穷奢极欲,而用来办正事的钱,却捉襟见肘。
        可是陛下和娘娘却恰恰相反,不但定下了供奉金制度,只花国库两成不说,还主动将供奉金借给外朝使用。
        皇帝和皇帝,也大为不同啊。
        臣子们要是忠孝,就应该在将来供奉金不足时,增加供奉金,为君父分忧才是。
        他们不知道的是,曾经后世历史上的明朝,将国库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室。有一个叫满清的异族王朝,把国库收入的三成用来作为八旗的铁杆庄稼。
        群臣谢恩之后,李洛又令户部尚书范秩,年后开始组织北方难民北归,重建家园,恢复北方的治理。又令兵部和军师府准备明年春天的西征战事。
        总之,要咬咬牙,勒紧裤腰带,把该打的仗乘机打完,抢占战略先机。
        接着,李洛又准备办几件已经该办的事。
        “…大唐在海州时,就大力推行识字教化。如今,识字者已近两成。即日起,成立大唐报社,由翰林院和礼部、兵部、天道府抽调官员为报社编辑,采访使(记者)。大唐报社专司发行大唐旬报,每十日发行一期。”
        “这大唐旬报嘛,类似朝廷的邸报,但又很是不同。”李洛拿起龙案上的茶盏,“梓童,你来接着说吧。”
        崔秀宁接着说道:“大唐旬报,一要刊印朝廷政令,公布皇帝诏旨,官府公文。二要褒扬廉吏良吏,笔伐贪官污吏,弘扬官场正气;三要褒扬民间尊道正气,笔伐失德失贞的不正之风。”
        “四要弘扬武道,褒扬将士武德,鼓舞军心士气。五要刊登风俗民情,农时农历。六要刊登海外大事…”
        “共八大版面,用两唐尺见方的大纸,用一分大的字,正反面都要印制。每十日刊印新闻,暂时每期印制十万份,由各地代卖点发售,每份作价二十文铜钱。”
        “这大唐报社的社长为正四品,就由御前奉事张养浩兼任。张养浩,此事你可有分教?”
        张养浩心中惊喜的回道:“谢皇后陛下!臣听明白了。这大唐旬报实在是前所未有之善举,大利于天下,大利于朝廷,真有点石成金之妙,实乃千古之创举,令臣等茅塞顿开。”
        “陛下圣明啊,大唐旬报一出,民智大开,不但能令百姓知庙堂政令,知天下大事,不易被地方蒙蔽了。而朝廷也能教化百姓,凝聚民气,统一人心,政令通达。”
        “此事只是,我大唐虽然有了铅活字印刷之术,可最小的字,也是两分。要是用一分大的蝇头小字,势必要重新刻制字模。这要印出第一份旬报,怎么也要数月之后。”
        崔秀宁微笑道:“无妨,那就先和工部解决一分字模之事。等到一分字模雕刻完成,再刊印不迟。再给你一个章程,报社的采访使,非常紧要。采访使必要实事求是,严禁胡编乱造,无中生有,颠倒黑白。不然,便是失德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