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葬元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葬元

第1072页

书籍名:《葬元》    作者:武猎

        三人摇头,赵父道:“长安是京师,什么都要买。我们都跟了侬去,别说田地没人种,难道还能去长安吃白食么?我在这习惯了,哪也不去。”
        赵庆知道父母和弟弟的性格,他们既然说不去,那是决计不会搬到长安去住的。
        事实上,不光父母如此,乡中绝大多数的百姓,都安土重迁。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背井离乡远走外地。愿意移民的,终究是少数。
        不劳动的日子,他们很害怕。没有田地抓在手里,他们夜里都睡不安稳。
        让农家舍弃田土,就像要文士抛弃笔墨,武士抛弃刀剑一样困难。
        赵庆只能看向妹子乐娘,“乐娘,侬是女子,力气小,在家中帮不上太多忙,又到了出嫁的年纪,就算在家中,也待不了多久了。侬跟阿兄去长安,阿兄有个战友,也是武士,长的一表人才,为人也靠谱,阿兄把侬嫁与他,圆了侬的终身大事,爹娘也放心了。”
        乐娘顿时露出羞涩之极的神色,低头绞着衣角,红晕生颊,明眸流转,“阿兄啊…”
        “哈哈哈!”赵父爽朗的大笑,“这个好,这个好!乐娘,侬反正要嫁人,还不如跟了你阿兄去长安,嫁给武士,总比你嫁在本乡本村当村妇强的多!”
        赵母也高兴的连说好。
        吴县是出了名的男多女少,乡下后生娶妻难。虽说圣人从海外迁了不少未嫁女子落户,可是数量还是不够,娶妻仍旧不易,打光棍的十之三四。不然,县城中的青楼,生意何至于那么红火?
        本来,女儿是用来给儿子换亲的。可是长子有了大出息,根本不愁娶。连带小儿子也沾光不愁娶了,也就不用和谁家换亲了。
        赵庆给妹子做了决定,“那就这么定了。放心,阿兄处的人,不会错!他也不敢欺负侬!以我妹子的性情样貌,伊也不会不愿意!”
        “阿兄啊…”乐娘羞不可抑,放下碗筷,站起来跺跺脚,一扭头,就小鹿般逃回自己屋里了。
        赵庆哈哈一笑,他哪里看不出,妹子是愿意去长安的?
        唉,女大外向,诚不我欺。
        “侬也别光说乐娘,倒是说说你自己。”赵母笑眯眯的,“娘已经为你准备了一门婚事,就等侬回来哩。”她拍拍儿子的手,“准备了两家女子,都是本乡的好女子。”
        赵庆也知道自己该办婚事了。他也毫无扭捏之态,“娘,隔壁的文菜,许了人没有?”
        “喔唷!”赵母很是夸张的一拍手,“巧了不是?侬回来可是见过伊了?是个好女子吧?娘告诉你,给你选的两个,其中一个就是她!”
        赵母很是得意。
        自从儿子当了武士有了官身的消息传回,本乡有待嫁女子人家请的媒人,那是来了一拨又一拨,真真是让自己家挑来着。
        别人家的后生,哪里有这个风光?
        “这两家女子,都是好的。文菜虽然是瀛州人,但长得真是惹人怜,又很是知礼。还有顾家的女子,大户人家的女公子,识文断字…”赵母越说越高兴。
        赵庆讶然道:“顾家女子?不会是顾氏女郎吧?”
        赵父笑道:“谁说不是,就是伊。侬想不到吧,顾家女咱也能娶了!这要是换了以前,想都不要想。”
        赵父也满脸都是扬眉吐气的自豪神色。
        顾氏,曾是本地大户,良田万亩,仆从成群,千百年前就很有来头。赵家,本来还是顾氏的佃户。
        不光是赵家,整个浒墅乡,总有数百家是顾氏佃户!
        那时,高高在上的顾氏本就不会把赵家这样的佃户当一回事。
        然而,等到圣天子赶走鞑子,坐了江山,就完全不同了。
        当时还是唐公的圣天子,一道诏命下来,就是均田令啊。顾氏的田土财产,绝大多数都被没收了,只留一点分给族人。
        威风好多年的顾氏,好大一个家族四分五裂,顾氏家主成了一个普通的富户。
        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顾氏家主比一般农户还是要富裕不少,可也是彻底败落了。
        原本金凤凰一般的顾氏嫡女,竟然也愿意和曾经的佃户结亲了。
        赵庆摇头道:“儿是禁军,还是武士,娶被没收田土的豪绅之女,不妥。就苦菜子吧,嗯,就是文菜。”
        赵父有点失望,但还是听从儿子的话,“既是这般,那就娶了文菜。唉,这顾家女郎倒是可惜了。”
        他最中意的,其实是顾家女。不为其他,就是觉得爽气。可如今听说娶顾家女可能不利于儿子前程,就只能作罢。
        反正那文菜,也很是不错。
        赵母高兴的说道,“我这就去找媒人,下聘礼!”
        “娘,”赵庆提醒道,“大唐有制度,彩礼嫁妆严禁攀比,要是超了额,就是违道僭越。”
        “老娘晓得!无需侬提醒老娘!”赵母道,“不就是不能超过十块银圆的东西么!八块总成吧!”
        赵庆从怀中掏出一个册子,退到赵父之前,“爹,这叫存折,上面存着整整一百银圆,凭此折,户口簿,身份牌,提银号,就可到郡城大唐银行分行提取银圆。”
        说完,赵庆又拿出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八个汉字,“这是存折的提银号。要用银子时,就可去郡城取,不用时就不要取,一来放在家中不安全,二来存在银行还有利息。”
        赵父手有些颤抖的接过东西,心中很是激动。
        一百银圆啊。
        好大一笔钱!
        顶的上一家人几年的收入了。
        这是儿子省下来的军饷。
        “大郎,住在京师长安大不易啊,这些银圆,还是你拿回去。我们在家,也够嚼用。你在长安却是多有用钱之处。”赵父退回存折。
        存折,他当然早就听说过,但还是第一次见。听说郡城中有什么银行,就可用这存折来存银取银,方便的很,而且很是保险。
        但一句话说回来,农家能有几个银圆?犯不着走那么远去存到郡城银行。
        “爹,这银子必须拿着。”赵庆不容置疑的说道,“儿每季都有俸禄,无碍的。咱家的宅子太老,也要花钱重新修建一个像样的,这样二郎也能更好娶亲。还有,咱家也要修个祠堂。”
        “行。那爹就收下了。”赵庆欣慰万分的说道。
        一百银圆啊,乖乖了不得!
        我家也可以修祠堂了。
        “你去忠武道社祭拜一下,还有祖坟。”赵父吩咐儿子。
        …………
        唐宫今年的除夕宴,显得气氛有些压抑。
        太上皇走了,太子还在嵯峨山守陵,一下少了两个重要家族成员。
        因为丧礼,宫中也不能有什么节日气氛。
        李洛和崔秀宁陪着孩子们随便对付过了除夕夜宴,赏赐了皇子公主和宫人们压岁,就一起回到乾坤宫。
        大雪中的长安,万家灯火,加上三千盏路灯,显得美轮美奂。这是天下最美的不夜城。可因为丧礼,同样没有什么节日气氛,人们各回各坊,各大街道都是行人寂寥车马稀,只有巡街的值班警士,在各处游弋。
        “今年是我们在长安过的第一个除夕。”崔秀宁道,“想不到会是这样。要不是义父走了,真该好好热闹热闹。”
        李洛拉过崔秀宁的手,“你的手有些凉,我给你捂捂。”
        崔秀宁顺势依偎在李洛怀里,环顾华美瑰丽的宫室,目中露出一丝追忆,“逃犯,你知道我想到什么了?”
        李洛摸摸女人的秀发,“你想到江华岛的那个小院子,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第一个除夕夜。”
        崔秀宁抬起螓首,秋眸中泛起氤氲的雾气,“十几年了。我记得,那晚我们吃的是咸菜饺子,用吊锅煮的。你包的饺子,真丑。家里有几只狐狸,外面还有两头牛。我怕牛冷,还给他们盖了稻草。”
        李洛也露出缅怀的笑容,“是啊,吃完饺子,你在屋里洗澡,我在外面给你把风。屋子四处漏风,烧着火塘也不暖和。”
        “暖和。”崔秀宁笑道,“有你陪着我,想起来一点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