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曌帝双龙传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曌帝双龙传

第178页

书籍名:《曌帝双龙传》    作者:于奇正

        接着荆州城的大批项目同时开工,这方面的压力无比巨大。
        之前大家其实一直都在头疼这个问题,几个核心人员也都商量过好几次,但一直没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毕竟营造这件事,现场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于总都料随便一出手,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于奇正横空出世之前,张老三他们是回龙镇规模最大的队伍。
        他刚才说的七八十个人,都是多年的工匠,大家也都认识。
        其中,与当时的秦铁牛他们同等水平和级别的就有十几个。
        用这批人来做荆州城这些民居,真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什么叫用人唯才?什么叫人尽其才?于总都料今天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啊!
        不过这种操作,也只有于总都料才能如此。
        虞弘新等人扪心自问了一下。别说是自己这些人了,就算是勾博这么操作的话,只有一个结果:被张老三吞并。
        这件事越往深处想,越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表面上看来,这么做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毕竟万一到时候张老三形成气候了,就是一件尾大不掉的局面了。
        不过在于总都料手里,实际上就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稳的一批。
        首先,这些业务都是因为修缮荆州城墙带来的效应。客户们认准的是曌建筑这个招牌;
        其次,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和标准,并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来的;
        第三,目前张老三所需的几乎所有材料,都得从曌建筑这边获得;即便他有外心,打通这边的材料供应商,也需要时间和精力。只要他这么做了,这边立即就能有所防备;
        第四,不仅是回龙镇,即使是竟陵县来的工人,不管是在待遇上还是凝聚力上,都不是张老三这种传统队伍可比拟的;
        第五,派驻项目的总包人员,用上咱们自己的培养对象。一个项目拖下来,实际经验就都差不多了。何况,咱们还能采取不同阶段交叉换岗等方式,快速提升自己的人才储备。
        这所有的要害,包括现在这个时间点,拿捏得真是不差分毫!
        以上的情况还是建立在张老三极其管理人员全部都黑了良心,从一开始就打算将来背叛的前提之下。
        事实上,只要跟过于总都料一段时间的人,还想那些歪心思,完全就是脑子坏了。
        到时候,即使张老三有反心,兴许下面的人都把他给先反了。
        也就是说,当时接纳张老三的队伍,之后又凉了这么一段时间,现在拿出来用,这一切都是于总都料早就计划好,并且一直牢牢地把局势掌控在手中。
        什么叫英明神武?什么叫算无遗策?
        跟着这样一个老大,还有什么好多想的?
        总都料指到哪咱们就打到哪,安安心心老老实实地干事。只要按照总都料的计划,就没有打不胜的仗!
        刚才程昱不是说了吗?于总您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保证不推辞半句。
        所以说啊,人跟人之间的悟性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人家就是比咱们领会的透彻,能成为副总,绝非偶然啊。

第二百五十三章?  难点、怀古、望着江
        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荆州城墙的修缮事宜了。
        于奇正留下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人,其他的人就让他们都先散了。
        最首要的事,当然是先把指挥部给建立起来。
        这件事难度并不大,等下去找一下杜西影应该就可划出地方。具体建设工作,就交给目前无所事事的彭巡典了。
        接下来就是对荆州城墙修缮的施组方案了。
        不想做归不想做,但既然是做了,就要尽力做好。
        于奇正盯着图纸看了许久,这才开口说道:“三个难点。”
        接下来便提出了他的一些想法。
        从力学构造和施工工艺角度来说,尽管城墙修缮并不存在什么很高的技术含量,但还是存在一些施工难点。
        第一就是材料问题。城砖的大小和硬度,与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息息相关。
        举例:如果你用上非常厚重,体积大的城砖,固然能够满足坚固度的要求,但是包括运输、砌墙等方面,就会付出对应的代价。
        那么,怎样找到能合乎标准,性价比又最高的材料,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新旧城墙之间的衔接问题。旧的城墙风化等腐蚀现象是必定存在的,如果采取新旧结合的模式,两者之间交接的部位,将会变得非常脆弱。
        简单点说,你的A和B两段城墙自身都非常牢固,但敌人只要用擂木撞击两者连接处,就很容易造成其中一边受力不均而倒塌,或者出现缺口。
        第三个问题是造价和原材料的均衡问题。
        程家别墅那边之所以那么牢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起粘合作用的“混凝土”中,增加了比例不小的糯米浆,还有毛发等物。
        这里涉及到的,是一个数量问题。
        很多东西看上去是一模一样的结构。但是如果数量不同,就会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现象。
        就拿糯米这个东西来为例。
        程家别墅建筑面积五百平方,按照配合比计算,需要五百斤糯米。
        那么只要程家出得起钱,购买这个数量就得了。
        而荆州城墙所需要的,是五百万斤糯米。
        如此天量的需求,必定导致糯米供不应求。到时候就不是你出市场价去买的问题,而是糯米价格不断上扬,甚至根本买不到的现象。
        之前配合比中所需的猪血和毛发等物,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些问题,有些是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的。比如城砖的大小质地,蒋钦就表示这件事情交给他,只是需要一些时间。
        有些事情,是需要技术攻关并与业主那边协调沟通的,比如新旧城墙的衔接。
        还有些问题,是光靠他们自己暂时无法解决,攻关也没有个明确方向的,比如混凝土砂浆的原材料问题。
        当然,不管能不能解决,现在先记录下来,明天给杜西影和牛正青报上去再说。反正这些事也不是一次两次能敲定的。
        几个主要议题讲完之后,几个人都直接去围着荆州城勘察现场去了。
        他没有注意到的是,在远远的一个角落,有一双深蓝色的眼珠从始至终一直盯着他。
        。。。。。。。。
        作为赫赫有名的军事重镇,荆州城的规模和防御体系,放眼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
        于奇正等人围着荆州城墙走了一圈,就花了差不多整整一天时间。一直到夜幕降临,脑子里才算有了个概况。
        大伙儿都已经快累趴下了,于奇正便让他们先回去。自己却留了下来,说想一个人静静。
        站在荆州城上,眺望着江面上星火点点,美得如梦似幻。
        没有人能在此情此情下不心生感慨,于奇正也不例外。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座城市这条江,承载过多少历史的记忆?
        他的脑中浮现出一个又一个熟悉的人名,接着变成一幅幅鲜活的面容。
        曹操、孔明、关羽、孙策、周瑜、鲁肃、太史慈、吕蒙
        与之相比,我于奇正不过是地下庸庸碌碌的普通人其中的一个。
        历史不可能记下每一个人的名字。不,准确的说,历史会遗忘绝大多数人的名字。
        所能被记载并为人熟知的,是茫茫人海中极少极少的那几个。
        他们,就像是天上熠熠生辉的星辰一样,永不熄灭。
        当人全神贯注沉浸当思索中时,就会进入到另一个幻觉世界。于奇正此刻便是如此。
        他的耳边,响起了鼓角铮鸣;他的眼前,出现了刀光剑影。
        无数没有名字的士兵,在这片城墙和江面上的舟船上呐喊着、厮杀着。
        带着火的箭和烧焦的旌旗不断飞舞,这些兵卒一个个的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