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曌帝双龙传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曌帝双龙传

第426页

书籍名:《曌帝双龙传》    作者:于奇正

        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起曌建集团“大循环”战略。
        众人一听,确实如此。只是没人从这么高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苏可忆第一个站出来说:“总都料说的太对了。这段时间都在催着被单上马,我也一直犹疑不决,就是卡在这个环节。假如真的开始做,就必须招纳一批工人。而家里面买了被单之后,至少要用几年。到时候多的工人就不好调节。如果能按照总都料说的,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其他人纷纷联系到自己那一块的工作,越想越觉得总都料说得真的是太对了。
        只不过,要形成这个大的闭环,必须得研发、生产、销售、运输多个部门能做到高度一致。
        众人不免想到,万一总都料真的出了什么事,曌建集团内还有谁能把大家这么凝聚在一起呢?想到这里,心里都不免幽幽地叹了口气。
        于奇正笑了。
        他早已猜出了他们的想法,最近他总是有种很奇妙的感觉,这些人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经过了这些风雨,孩子们也都长大了。
        而他正在快速地老去,然后走向死亡。上天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让孩子们走得更稳。
        “诸位,”于奇正提高声调说道:“我希望大家明白一件事,曌建不是靠哪个部门取得今天的成就的,更不是靠的哪一个人。要想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摒弃掉这种想法。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依靠制度的保障。”
        众人皆低头不语。
        “那么什么叫制度的保障呢?”于奇正马上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简单点说,在一个优秀完善的制度体系下,任何一个位置都不是不可替代的。于奇正、张奇正、李奇正,谁来做这个总都料,只要严格按照制度执行,谁做都差不多。”
        说完进一步的解释起来。
        为什么这么重视外地客商采购这件事?不仅仅是因为商业考虑。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取出好的、可以通用的部分,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的制度。以后不管哪个部门换领导,都不会影响整个闭环的运行。
        不仅仅是单一的这一件事,而是接下来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建立和采用这个模式。
        这与之前曌建的很多制度是不同的。
        之前的制度准确来说,应该是各个部门内部的规范。规定了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相对独立的存在。
        而现在所说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架构体系,是一个综合体。
        苏可忆等人实在忍不住“哇”地一声又哭了起来。
        谁都能感觉到,于奇正这些话里带着很重的临终遗言的味道。
        常欢更是止不住泪如雨下,跪到于奇正脚边。
        于奇正像是抚摸自己孩子一样摸着他的头发说:“常局长,你的责任最大。我们其他所有人做的,是曌建的现在。只有你,是曌建的未来。”
        常欢拼命忍住泪水,站起身给于奇正汇报起来。
        这件事他必须现在就汇报,因为他一定要让总都料听到这个好消息。
        昨日州里“秋闱”放榜出来了,曌学堂第一期的学子竟然有超过半数的人拿到了“解状”,成为了“乡贡”。
        从昨天到今天,整个荆州城内外鞭炮声就没有断过。
        尽管于奇正来这个世界时间不算短了,但对科举完全没关注过——反正我又没想去考。
        不过看周围的人脸色,似乎是很牛鼻的存在。于是也凑兴说道:“不错不错,很好很好。”
        常欢敏锐地感觉到于奇正的语气中有敷衍的意思,心里的得意之情也是少了许多。
        “对了,能中几个秀才啊?”于奇正顺嘴问道。
        常欢的嘴巴张得老大,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于奇正看到他这个样子也纳闷了:我也不知道你说的什么秋闱、解状、乡贡是些啥玩意。就问你一下秀才这种最低等级的,怎么成了这样子?
        这是因为他完全不了解当代科举情形。
        科举制度,是前朝才真正创立定型的。在此之前,都是门阀世家把控着官吏选拔。
        前朝总共享国三十八年,本朝至今不到三十年,也就是说这个制度就是这几十年的事。
        当朝的科举,可于奇正在后世所以为的科举,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本朝,要想科举,就必须获得相对应的通行证——“生徒”或者“乡贡”。
        先说“生徒”,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生徒的。
        所谓生徒,指的是中央官学的毕业生。
        中央国学又指的是什么呢?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大高等学府,统称“六学”。
        其中,国子学是本朝的最高学府,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北大清华;
        接下来是太学和四门学,就有点类似于复旦等“前十所”大学。
        而律学、书学、算学,就类似于后世的“211”的级别。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校招生门槛都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读这些学校,不是你家有钱就能读的,而是要当官。简单点说,就是门阀制度的残存。
        举例说明,你老爹没个三品,就别指望呢个上国子学。想上太学或四门学,老爹至少是五品官员。
        但是有一点,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打破门阀制度。如果就按照这个选仕,那和以前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也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科举制度就是从这一点打破门阀制度的,因为它采取了一种并轨的方式,让两者兼容在一起。
        所以除了生徒之外,就补充了乡贡的概念。
        那么什么又叫做乡贡呢?
        那就是,在全国各地设立州学和县学。这些也是国家承认的正式官办学校。只要能从州、县学毕业,也能获得“解状”,拥有科举应试的资格。
        当然,能够如州学县学的,也都是家里有权有钱的。
        于是朝廷就又给穷逼们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就算你家里一分钱都没有,能自学成才的这帮人。只要你能通过州县的考试,也能得到“解状”。成为“乡贡”,获得去科举的资格。
        当然,这些个层级,是越往下越难的。
        曌学堂的弟子中,类似那些工匠的子弟,就属于最后一种。其中也不乏一些本来就是州学县学的子弟,因这边教育质量好来学习,最后以“公立学校学位”身份去考的学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次能取得这么辉煌成绩的原因。
        而为什么于奇正提到“秀才”让常欢如此失态呢?
        这就要提到秀才在本朝的地位了。
        所谓“科举”,其中有个关键词就是“科”。什么叫科呢?就是分门别类。
        简单点说,你获得了“解状”之后,拥有了科举资格,就到了选择的时候了。
        有多少选择呢?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等等等,总共有五十多种考试科目。很是那么有点后世的选专业。
        而这些专业里面最难的是什么呢?秀才。
        可以说,秀才这个科目,已经不是用魔鬼科目来形容了。而是用“祖坟青烟能不能冒三尺高”来判断。
        为什么这么说?
        武德年号八年,连续几年每年录取的人数的情况是这样的:前年,无;去年,无;本年,无。
        而且皇帝和朝臣都知道:预计明年,无。
        有史为证:本朝立朝,连同前朝的九年时间到武德年间共秀才6名;清平至今二十一年,钦定22名秀才,其中还有半数是“特许”。
        也就是说,全国平均每年不到一个人。如果减去特许,那就是两到三年才能出一个。
        然而,现在于奇正依靠口,就是除了“几”个秀才,常欢如何不无言以对?
        。。。。。。。。。。。
        黄杏细细地摸着易云看出来的缺口,时不时抬头看着头顶的刀尖,终于说出了一句话:“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