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快穿之拒做炮灰

乐读窝 > 都市言情 > 快穿之拒做炮灰

第091章

书籍名:《快穿之拒做炮灰》    作者:北风吹

  穆成安感应到有人闯入,正奇怪身边的人怎没一个警示的,可话刚出口,他就以更快的速度从书房里闪出来,因为,他对闯入进来的这个气息太熟悉了。
  果然,看到一人笑盈盈地站在那里,微微歪着脑袋看过来,穆成安满眼尽是温柔的笑意,信步向那人走过去,向他伸出手:“可还满意府中看到的一切?”
  穆成安当然想到元景初学内功时说的那番话,没想到真有兑现的一天,给了他一个极大的惊喜。
  做出这样大胆之举的元景,此刻却矜持了一下:“太大了点,没有暗卫给我引路,我只怕要迷路找不到这儿。”
  说完将自己的手送到穆成安手里,随即被他紧紧包住,就像抓住这个人一样,穆成安失笑:“那我等下将王府的地图给你看一下,好方便你以后时常来探门?走吧,我带你参观我的书房。”
  元景不再矜持,说:“好。”
  然后,穆成安就牵着元景的手一起走进书房,后面的暗卫吃了好大一口瓜,甜,真是甜死个人了,从不知王爷有这样一面。
  穆成安正在处理政务,身为摄政王,现在当然干着皇帝的差事,元景充满敬意地看了一眼:“真是辛苦你了。”让他搞研究可以,处理政务还是小学生阶段。
  “那等下陪我一起批这些折子吧。”
  元景想了想没推辞,多学点技能不是坏事。
  穆成安当真将王府的地图找出来给元景看了,地方果然大,是陶家的几倍不止,不过他只要记住穆成安的书房以及住的主院就可以了,其他地方与他无关,然后穆成安指着王府边上的院子说:“这座院子你去过的,如今也是我的,不过我更想以后挂上陶府的门匾,你说可好?”
  那座院子元景当然去过,刚从江南省回来就在隔壁见的穆成安,原来穆成安是这个用意?
  元景露出笑容,看着穆成安说:“好,我们一家搬过来的话,以后和你之间往来就方便多了,我也不用半夜翻墙了。”
  穆成安将他揽进怀里:“不管何时何地,我其实都很欢迎。”最好嘛,将自己送到他床上,他就更高兴了。
  元景给了他一肘子,隔壁宅子的地图也有,元景仔细看了,总共五进,地方的确宽敞多了。
  “过两年吧,等再过两年我就以买下这座宅子为名,让家人跟着一起搬过来。”说到家人,元景就想起今晚会过来的目的了,转身面对着这人抱臂扬着下巴说:“我今晚来找你是有事的,慧能大师说的那八字批命,是不是你让大师这么说的?”
  穆成安轻笑出声,原来到了今晚才找他算账,他原以为当天或第二天晚上就要找来的,想来陶家人也需要些时间来消化并接受这个批命。
  “难道我的安排不好吗?还是说,元景你不想与我一起了?”穆成安抓住元景的手,用牙齿轻轻咬了一口。
  元景哼哼:“你怎不说你是女命我是男命的?”这是关系到男人颜面的问题,怎能退缩?
  穆成安笑出声:“要不咱们现在试试,看到底谁是什么命?”
  他边说着还边别有意味地朝书房后面的隔间看去,那里可是有床的,与其嘴上计较,不如实践出真理,穆成安非常乐意让元景亲身感受一下,到底谁才是夫命。
  元景看懂这意思,脸一下子红了,这人又耍流氓了,耍赖道:“我年纪还小,还在长身体阶段。”过早的行房,学医的他也知道对身体不利的,而且要吃不小的苦头。
  穆成安的确有些蠢蠢欲动,这美人都自己送上门来投怀送抱了,不啃上一口怎能对得起自己?但一听这话又有些咬牙切齿,于是元景的手指头上留下了牙印,真用了些力气咬上去了。
  “唉,你啊,就不怕我真忍不住将你给拆腹下肚?你就折腾我觉得好玩吧。”说着干脆将这人横抱在怀里,翻了个身,一巴掌拍上他屁股。
  弹性真好,忍不住又揉了一把。
  元景完全没反应过来,意识到这人在做什么时,脸更爆红了,挣扎着要下来,这下可好,更惹火了,元景顿时不敢动了。
  穆成安哭笑不得,他这是算自作孽活受罪吧,揉了揉这人脑袋,到底还是将他放开了,半点都舍不得这人为难。
  两人都喝了杯放凉的茶散散热意,然后穆成安也不逗这人了,难得晚上来一趟,就带着元景一起看折子顺带指点他处理这些政事,并交流对当今大夏朝廷的种种看法,直到后半夜将这人送了回去。
  穆成安差点将元景留下来,不仅仅是舍不得他这个人,还因为今晚元景说出来的一些见解,让他意识到他这个大宝贝就是个宝藏,肚子里藏了不少良策,比他看得更高更远,大夏能得元景相助何其有幸。
  元景不知道穆成安的想法,如果知道的话可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带了三世的后世记忆,如果不是穆成安每一世都失去前世的记忆,凭他的能力,他会做得比自己更好。
  所以他骄傲不起来,他只希望在穆成安当摄政王的这十几年时间里,大夏朝能发展得更好,让后人提及这位摄政王时收获更多的赞誉,让历史肯定他的功绩,与此同时,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也是他希望做到的事。
  因为这想法,他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了,他想改良农具,提高种地的效率减轻农民的劳作,让农民可以轻松点。
  于是元景又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这次找上的是另一批擅长制作农具的工匠,改良了一批农具并送到一座皇庄上进行试验,与此同时,穆成安听从了元景的建议派人出海,一路是前往交趾一带寻找占城稻,一路是前往更远的地方寻找可食用的农作物种子,尤其是那些产量高的,同时也要打通对外的贸易往来。
  先帝生前挥霍得厉害,再加上天灾人祸,国库中没剩下多少银子,穆成安接手后,不管要干什么都需要银子,他无意中跟元景提了一嘴,元景就给他提了这个点子,想要金银啊?好办,往外面发展,可以用少量的瓷器茶叶还有丝绸就可以换来大笔的金银宝石,当然水军的建设也必不可少,海上力量的强大可以保证来往船只不受海盗的袭击。
  不过无论是出海经商还是发展大夏的水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为建造可以出海的海船以及建立水军都需要资金投入,元景扒拉了一下,又将穿越人士必备的另一个发家致富的点子拿了出来,那就是制造玻璃,也就是这个年代的无色透明的琉璃,当然连同肥皂方子让元景一起给了穆成安,让穆成安另找地方建作坊将这两样揽财利器弄出来,不必放入工部了。
  穆成安拿到方子就安排人手在自己的庄子里进行试验,很快成品就送到了他面前,无色透明的琉璃制成的器皿晶莹剔透,和水晶一样,可以想像,一旦推出去,定会引起那些达官贵人和富商的推崇。
  如何推广玻璃,元景连完整的方案都拿了出来,制成工艺品一样的器皿只是揽财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烧制大块的玻璃,然后切割成块安装到窗户上,那些富裕人家换上一轮玻璃窗户后,穆成安就能从这些人手里捞足了银了了,再就是渡上一层水银,就成了能清晰照出人影的镜子,想到这些钱途,穆成安不由笑了,真是他的宝贝,仅这一项,就能为他带来多少财富。
  不止这些,利用玻璃还可以制造望远镜,元景仅仅是描述了一下望远镜的功能,就让领兵打仗了多少年的穆成安,立即就意识到这东西在战场上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在元景沉浸在工部中制作农具的时候,京城街头一下子涌现出叧几个卖透明琉璃的店铺,顿时成为达官贵人和富商的心头好,没过多久京城就出现一股风气,家中要是不摆上一件透明琉璃制品,那就显得落伍了。
  也有人看出这几个店铺短短时间内就攒足了银子,于是打上这店铺的主意,结果手还没伸就被人告诫,这几个店铺背后的东家都是摄政王,敢伸手不?
  有些老顽固觉得摄政王这是与民争利,结果摄政王在朝堂上就抛出一句话,凡是他的作坊里生产出来的琉璃制品,销售后的一半利润将归国库。
  这下可好,反对声全部消失了,随之而起的是一片阿谀奉承声,尤其是户部,那更是欢喜啊,摄政王其他都好,就是一项项惠民的政策都需要户部掏出大笔银子,可户部哪里掏得出来?
  这下总算有进项了。
  琉璃制品很快从京城风靡到京城外面,尤其是那些富裕地区,比如江南地区的大盐商,知道这是摄政王的作坊生产出来的琉璃,那还等什么,掏大笔银子买啊,这叫投其所好,往日想找讨好摄政王的门路都找不着,所以在这些地区,对琉璃的追捧热度比起京城还高居不下。
  玻璃窗户,镜子的陆续推广,为国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让户部尚书乐得合不拢嘴,可这些银子还没在户部捂热呢,又被摄政王调拨出去派用场了。
  户部尚书欲哭无泪,后来也想开了,摄政花会花不要紧,摄政王还会赚银子呢,说不定现在花了是为了以后赚更多的银子。
  当元景手头上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回到家中,发现家里的窗户全部换上了玻璃,采光度明显比原来大大提升了,家中还摆上了几件精美的琉璃器物。
  因为元景在皇庄上待了一段时间,有好些日子没回来了,一回家就被老太太和陶大勇逮住问:“这些窗户都是工部的人上门给换的,元景啊,真的没问题吗?那些大人说这件事元景你知道的,让我们问你。”
  他们提心吊胆的,陶家第一轮就给换上了,那时候京城里比他们官大地位高的人家还没轮得着呢,所以他们小心捂着,提醒陶元泽在外面千万别提起这事。
  元景笑了,拍拍脑门说:“我一忙就将这事给忘了,其实烧玻璃的方子是我拿出来的,当初烧水泥时顺带弄出来的,我将这方子交给了摄政王,与摄政王谈妥,利润的一成归咱家。”
  这样的话,他很快就可以筹齐买新宅子的银子,带家人一起搬去镇北王府的隔壁了。
  “真的?是元景你弄出来的方子?”陶家人都惊呆了,这段时间他们知道京城内外对这东西有多追捧,没买上一件都会被人笑话,老太太和小宋氏出门做客时,别的府上就特地将刚买到的琉璃制品拿出来炫耀,她俩没好意思说,自家也有呢。
  “是啊,所以奶奶和爹娘你们别担心,给咱家了用着就是,奶奶眼睛不太好了,现在用上采光好的玻璃窗户正好。”
  “对,就是这样。”老太太欢喜道,“我现在在屋里还能自己穿针引线呢,都不用你娘帮我了。”
  “那这银子……”陶大勇觉得这银子有点烫手,光是家里用的窗户还有琉璃摆设,加起来都要几百上千两不止了吧,哪里再能要银子,何况还是摄政王啊,陶大勇听别人描述过摄政王是如何的威勐,想想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就是摄政王给镇压下去的,对这样的人敬畏无比,哪里还敢从他手上拿银子。
  “爹,摄政王要给咱们拿着就是了,等攒够银子,咱家换套大房子,以后家里的人口会越来越多的。”
  “对,对。”这话老太太听了最高兴,就希望看到子孙旺盛,虽然大孙孙身上看不到了,可不还有小孙孙么,老太太看向陶元泽的目光顿时慈祥得不得了,看得陶元泽下意识想逃,总觉得这件事会非常可怕。
  玻璃买卖一月一结账,送到元景手里的那一成利润可也不少,当然穆成安还觉得给少了,本来这项买卖都是元景的,他用了都心亏,不过元景如此信任他,将方子完全交给他处理,又让他非常高兴。
  拿到银子后,有些事情就可以处理起来了,比如老太太和陶大勇惦记的老家陶家村,元景说在陶家村买祭田,全家没一人反对,毕竟陶家村在他们陶家的根,他们家发达了,不能忘了陶家村的族人,不然会被人说忘本。
  再说老太太和陶大勇都还惦记着在陶家村待着的长子和大哥,有句话叫远的香近的臭,陶玉珠干的事的确叫人厌恶,王氏的行事也叫人不喜,但陶大柱是老太太的亲生儿子,陶大勇的亲大哥,再加上陶大勇知道如今陶玉珠过得非常不好,再没有翻身的时候,对大哥的不待见也慢慢放下了。
  总不能自己一家在京城享福,叫大哥在陶家村过着过日子吧,当然他也知道大哥一家的日子比最初好多了,但跟他家相比依旧差距很大。
  家里人商量了一下,包括小宋氏也非常赞成,因为小宋氏也有娘家人的,这时候自己日子过好了,也能腾出手帮助娘家一把,所以这些事情都交给陶大勇了,让陶大勇回乡一趟,将该办的事情都办好了再回来不迟。
  陶大勇带着长随回乡了,元景又让乌一派了两人暗中随行保护,以防万一。
  陶元景在京城加官进爵的事早传回陶家村了,如今陶家村的人走出去分外有面子,再加上家家户户都种上草药,陶家村的日子过得越发富裕,成了远近未婚姑娘争相想要嫁入的地方。
  原本最该得意的王氏,偏被族长和陶大柱压得不能如意,两个女儿的出嫁她半分都做不了主,等元景在京城升官的消息传回来,王氏就想拖家带口地往京城投奔小叔子一家,这在常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事,在陶家村日子过得再好,能有京城的日子好吗?
  偏偏陶大柱就是个榆木疙瘩脑袋,死活不肯听王氏的话,不觉得去京城给二弟侄子添麻烦有什么好的,再说两家早分家了,他们家也是靠着侄子和族人才过上好日子的,小儿子如今也在村里学堂念着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早年吃糠咽菜的时候哪里敢想像有今天的好日子,只会认为是做梦呢,所以陶大柱真的挺心满意足的,就不知道王氏有什么不满的。
  王氏当然不满了,在陶家村日子过得再好也是泥腿子,能有在京城穿金戴银奴仆环绕风光吗?不为自己也得为金宝着想啊,万一以后金宝考不上秀才举人,也能靠京城的侄子谋个官职吧,那样她也成了老封君了。
  还有个心思就是她妒忌自己的妯娌,凭什么小宋氏能摆上官夫人的威风,她明明跟小宋氏一样嫁进了陶家,她的日子就过得比小宋氏差了这么一大截?她就不信等她去了京城,那些金银首饰小宋氏敢不分她一半。
  可她想得再多也没用,除非她有陶玉珠的胆量独自离家出走,可惜她真没这个胆,也怕真这么做了,陶大柱会打断她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