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一个顶流的诞生

乐读窝 > 都市言情 > 一个顶流的诞生

第659章 莽哥是谁

书籍名:《一个顶流的诞生》    作者:白豆角

        “什么,联系不到人?电话打不通,就上门去啊,这种事情,还要我教你?”
        那个记者,模仿上司的口吻,“总而言之,今天你见不到人,拿不到第一手资讯,就不要回来了……”
        “惨!”
        他长叹,“要完蛋的节奏。”
        “一样。”
        同行无奈苦笑。
        不要看他们,作为媒体记者,有无冕之王的称号。
        但那是特约、专栏、专访之类的着名大记者,才有的美誉。像他们这种,现场跑新闻的通讯员,不过是最底层的小喽啰。
        干活累,受气多,钱还少,过不下去了。
        两个人在吐槽的时候。
        一个人冲了过来,“快,找到人了。”
        “哪里,在哪?”
        旁边一些人,眼睛也亮了。
        “……出来了。”
        “冲!”
        刷刷刷!
        冷不防,在四面八方,涌出来大群人。
        xx青少年戏曲学校。
        几个毛头小子,穿着校服从门口走出来,忽然发现了一大群“怪叔叔”冲上来,顿时把他们吓得哇哇叫。
        “……你们是谁,想要干什么?”
        旁边的保安大叔,也呆了一呆。不过他一瞬间,就反应过来了,拔出了棍子大声吆喝,“我要报警了!”
        “……误会!”
        “不要误会!”
        “我们不是坏人。”
        “大哥,看……记者证!”
        一群人连忙解释,顺便围住了一个半大小子。十二三岁的小孩,头发才长了一茬,好像是钢刷。
        大眼睛,有几分灵动。
        鼻翼两边很干净,不像电影中一样有雀斑。但不管是身影,还是容貌,与电影中的,没有任何差别。
        没错,这个小孩,肯定是大家要找的人。
        “……三毛。”
        一个记者呸了声,打了自己一嘴巴,又挤出笑容,和声细气道:“小朋友,请问你是演三毛的演员吗?”
        “你们是……”
        小孩目光充满警惕、防范之色。
        “我们是记者。”
        “恭喜你,要成大明星了。”
        “小老师,你能接受我们xx娱乐的采访吗?”
        “我是xx报记者,可以问你一些问题吗?”
        “……”
        一帮记者很客气。
        如果是别的明星,他们绝对不会有任何铺垫,想问什么,想打听什么,直接如竹筒倒豆子一样,倾泄而出。
        言辞“夹枪带棒”、隐藏什么陷阱,更不稀奇。
        可是对待小孩,他们不敢。
        因为……
        尊老爱幼是传统。给小孩设套、挖坑,公众的指责会让他们在这个行业混不下去。
        更何况,随着保安大叔的叫唤,学校立即涌出来一群老师,个个抄着“家伙”,很彪悍的样子。
        一群记者更不敢造次。
        一番辩解之后,老师们面面相觑,惊奇、兴奋。
        不怪他们消息落后,主要是戏曲学校,还是比较封闭的,管理比较严格,早中晚都有功课。学生训练,老师任务也不轻松,哪有什么心情去关注电影。
        但是……
        记者找上门,总不能是假的吧。
        一些年轻的老师,更是当场掏出手机搜索、查询。
        果不其然,这两天市场上,最火热的电影,除了《定鼎》外,就是《三毛从军记》。
        而饰演三毛的小演员,正是他们学校的学生。
        这消息,一被证实,连校长都惊动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开始进入流程。
        校长热情接待了记者,带着孩子接受了采访。不久之后,孩子父母也来了,欣喜若狂。
        主要是他们之前,也没有想到,随便帮孩子接了个“草台班子”剧组的邀请,去拍一部戏,居然可以红。
        要知道,他们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让孩子在剧组中锻炼一下,顺便赚几万块钱。
        所以等钱到手,孩子回家,他们也懒得关注这事。
        没想到,隔了这么久,电影上映了,忽然火了。票房似乎不差,又有记者来采访,孩子要成为大明星了吗?
        夫妻俩十分激动、兴奋,积极配合记者的提问。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当然,无论是校长、老师,还是父母,对于孩子肯定是夸奖为主,充满了溢美之词。
        在他们口中,小孩简直就是神童。
        两岁学说话,三岁背诗词,四岁读书识字,五岁念小学,堪称是小学生中的学霸。
        之后进入戏曲学校,更是勤勤恳恳,努力学习功课。
        所以才在一群小孩中脱颖而出,被剧组挑中,参演了《三毛从军记》。
        这有父母的教导,还有学校的功劳。说白了,就是家庭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成功典范。
        对此……
        一帮记者附和,违心赞许了几句。
        素材收集得差不多了。
        一个记者目光闪动,最终“图穷匕见”,“你们认识电影的导演吗?”
        “导演?”
        校长、孩子父母对看了一眼,整齐地摇头。
        孩子父亲解释,“拍戏的导演,我没有见过。不过我认识,负责选人的导演,那是个年轻女孩,笑容很亲切。”
        “那是橙子姐姐。”
        小孩也开口了,“在剧组的时候,她经常跟我玩。”
        “导演呢?”
        那记者连忙问道:“小朋友,你在剧组拍戏的时候,跟导演接触的机会多吗?”
        “在你印象中,导演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拍戏的时候,凶不凶?”
        “……”
        一个个问题抛向小孩,让他茫然不知所措。
        校长一怔,连忙解围道:“诸位,不着急,一个个来问。”
        “……导演,是那个大胡子叔叔吗?”
        这时候,小孩才反应过来,看到一帮记者连连点头之后,他就摇头道:“大胡子叔叔不管我的,他有什么事情,都是让橙子姐姐跟我说,我们很少说话。”
        “……”
        一群记者失望。
        他们还以为,可以在小孩身上,套出有用的消息呢。
        小孩的父亲,隐约意识到什么,连忙补充一句,“这说明我的孩子聪明,有本事,不需要导演教,就知道怎么拍戏。”
        “是啊,是啊。”
        小孩的母亲附和,在她的眼中。
        自己的孩子,最有出息。
        “……”
        之后,一群记者又问了几个问题,小孩都没回答上来,显然对剧组的情况,了解不多。
        联想到他的年纪,记者们也可以理解,不再奢求过多。
        所以他们结束了采访,委婉拒绝了校长留下吃饭的邀请,就匆匆忙忙离开了。
        没过多久,各大网站纷纷推送了一条资讯。
        就是采访三毛饰演者的报道。
        信息的内容,基本没怎么添油加醋,完全是采用了小孩父母、校长、老师的说法,形成了一篇“详实”的文章。
        图文并茂,平铺直叙。
        不同的网站,文章的内容,大同小异。
        最多有些调整,大体无差。
        这世界的媒体,对于童星就是这样。你火了,我们去采访,你配合我们就写文章,拒绝了就走人,绝对不生事。
        在文章中,更不搞噱头,一切按规矩来。
        至于“深挖内幕”什么的。
        对不起,那不是媒体的工作。除非小孩签约了,成为真正的童星,由经纪公司出面,大家才心照不宣。
        不然的话,相关部门的铁拳,分分教做人。
        不管怎么说,媒体的报道,确实又给电影添加了一把火。紧接着,另外一个主演,老兵油子的报道,也随之推送上来。
        各个网站、app,就好像约好似的。隔一段时间,就推送一篇资讯,基本是与《三毛从军记》相关。
        从三毛、老鬼,再到开篇的警察,征兵的军官,训练的军官,团长、师长、师长太太……
        主角、配角,一网打尽。
        许多观众、影迷看得津津有味。
        毕竟相比参演《定鼎》等大片,那些耳熟能详的明星、艺人,《三毛》这部电影的演员,真没有几个人,是大家熟悉的人物。
        这种情况下,大众更迫切希望,了解他们的背景。
        这也是娱记存在的意义。
        观众有需求,媒体就提供服务,以赚取流量。
        大家各取所需。
        不过最,还是一个记者的总结。
        “这是草根的胜利!”
        他汇集了演员资料,从刁钻的角度阐述,“大家可以看到,电影的主演,一个是才学了两年戏曲的小孩,另外一个则是演戏多年,却从未成名的老演员。”
        “剩下的配角,基本是在群演中选拔,有一定的演技罢了,谈不上多么的出色。”
        “但就是这些,业界称为草根,行业中最底层,不受大众关注的一群人,却创造了奇迹。”
        “真的是奇迹。”
        “电影元旦上映,首日票房不足千万,然后凭借精彩的剧情,超高的口碑,一步一步逆势增长。”
        “至今(截稿止),实时票房已经过五亿。”
        “这是伟大的胜利!”
        “探究电影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演员们奉献了精彩的表演,这自然是其中一环。不过只要看过电影的人,都应该清楚……这部作品,不是人捧戏,而是戏捧人。”
        “哪怕换了另外一批演员,参演这样的电影,它照样可以成功。所以电影取得这个成绩,最大的幕后功臣,应该是制作电影的班底,也就是……草莽工作室!”
        文章中,详细介绍了草莽工作室的情况,重点提到了风靡一时的两部火爆短剧。
        “……这个工作室的核心,就是名为莽哥的导演。”
        “那么问题来了,莽哥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