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全景玛雅

乐读窝 > 外国小说 > 全景玛雅

第39页

书籍名:《全景玛雅》    作者:西尔瓦纳斯.G.莫莱

并且有闲暇时间投身于对某些非功利性事物的追求。深受人民崇敬的神职人员潜
心研究了数学和写作,尽管还有人对这两门技术是否完全缺乏实用价值,心存怀
疑。因为,这两门技术的产生事实上是与敬献给神庙的祭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根据裘得的观点,文化是随着不断加快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文化社会的
整合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也是随着对知识掌握的加深而发展的。但是,
他也相信,人种学和考古学研究发掘出了人类文化的极端多样性,如果人们的目
标是建立人类文化发展的完全同步的话,那么多样性则成为实现目标的巨大障碍。
为了揭示控制所有类型的社会演化进步的共同法则,他感到,我们必须放弃或忽
略特殊环境和特殊居住群体的个性化特点。

        人类学者于连。斯特伍德认为:裘得的观点缺乏对不同社会的各种特定的演
化形式的研究。并且,他建议用一种多线性的发展模式来取代这一理论。这一新
理论承认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并不认为这些传统是完全独特的。有
理由相信,对一种文化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完全有可能适用于另一种文化。它要
强调的不是各种文化的特异性,而是它们之中隐含的相似性,这种理论认为:不
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可能完全或部分地具有独特性,同时,可以这样提问:“在两
种或更多种的文化之间,能不能发现有意义的,可以程式化的类似点存在呢?”

        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大概要由不确定因素决定。每一个案例中的某因素都
相同,那么那个相同的因素或许就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因素。这种任意性关系不必
具有普遍适用性,因为多线性的发展路线中不存在一个各个时期、各个地点都要
遵循的文化形式。多线性发展路线的作法是:他们比较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传统,
尝试着把世界文化划分为几种类型,最终得出每种类型的发展过程的有意义的普
遍性原理。

        /*  41  */第六章综合评价(3  )

        裘得的理论忽略环境上的差异,并且假定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任何地区都是文
明发展孕育的先决条件。而斯特伍德则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并且认为特定环境
下社会发展选择的形式很可能就是促使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主张,不是
为所有文化的发展建立一种模式,而是为文化分类,这种分类应该建立在人类文
化学的基础之上。用这种方法,他把许多复杂的文明归为一类,如:埃及、美索
不达米亚、中国、秘鲁北部、墨西哥高地,这些地区之所以被归为一类是因为他
们都是以贫脊土地上的灌溉农业作为谋生的基本手段的。这些文明分散在世界各
地的各个历史时期里,在社会、政治和技术进步中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相似性,尽
管印加和阿兹特克文明在欧洲入侵时都没有达到旧世界文明的高度。

        从这一点来说,裘得与斯特伍德达成了一致。在贫脊土地上发展起来的这种
灌溉文明确实存在着很多类似的地方,这同时也说明在文化发展的轨迹中存在着
一种随意性的联系。它们具有类似的城市化进程,科技发展水平与社会组织化程
度类似。有一种正规的宗教,由神权政治国家向着政治组织化和国家政治化迈进,
最后是武力征服和帝国的形式。但是,斯特伍德不同意这一历程可以普遍适用于
一切文明的观点。他指出,这不是人类惟一的一种生存环境,这种文明形式只是
各种环境相对应的文明形式的一种。如果与某种环境相适应的特定的社会文明形
式是促使文化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那么对于一种复杂的文化来说就可以有很多
个不同的基础,那么也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促进文化发展的道路。

        把裘得和斯特伍德的观点应用于玛雅。玛雅可以用裘得的理论体系来解释吗?
裘得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世界上所有高度发达文明都适用的评判标准和其相类似
的发展进程。对玛雅文明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玛雅文明很难适用于这一理论。
正像布恩。彼德博士所说的那样,这一理论留下了一个难以解释的例外——玛雅。

        玛雅农业是一种极为原始的形式。他们肯定不愿意将自己归属为灌溉农业主
导的中心地区的统治之下。然而,毫无疑问,他们可以生产出足够的剩余粮食,
因为玛雅农民的确供养了神职人员和贵族等不劳作的阶层。玛雅艺术和建筑的质
量同时也证明全职的手工业艺人已经出现了,如果有剩余粮食存在的话,他们也
将是靠剩余粮食供养的阶层。玛雅农民在种植了足以维系其家庭生存的粮食之外,
在其余的时间里他们还不仅为建造公共设施而被征召为劳动力,同时还要生产出
供养手工业艺人及其家庭的食物。而这些手工业工匠大多具有精湛的石刻雕塑技
艺,使玛雅可以以此闻名于世。

        尽管城市化在许多其他文明的发展当中都是一个重要因素,真正的城镇主义,
也就是人类密集的定居点,在玛雅古典主义时期并未出现。玛雅农业的特点使他
们居住得很分散,他们只在宗教庆典的时候才聚集在城市中心。几个世纪以来,
这种分散的居住形式一直是玛雅人的显著生活特征。地域上的与世隔绝可能是这
一地区几百年来一直保持这种生存状态的重要原因。因为,这种分散的居住方式,
缺乏防范设施的定居点,若不是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是很容易受到侵袭并极难防守
的。

        一般而言,科技的进步总是与文明的发展相伴随的。但玛雅的科技自始至终
从未改变过。因为缺乏原材料,冶金也不可能发展;在古典主义时期,玛雅人引
入了黄金珠宝,但金属工具并未因此而代替了石质工具。因为没有被人类驯化的
动物出现,所以也没有人发明轮子,并且大自然所提供的生存条件也不可能使人
为改进农业技术而有任何发明创造。

        虽然玛雅社会的阶层分化是如此的明晰,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
政治组织出现过。古典主义时期玛雅文化的同质性或许可以证明曾经有一个强大
的中央政权存在过,但宗教是如此盛行和重要,以至于,在几乎整个玛雅文明时
期全部都是神权政治。最高文明被卷入的政治统治中去,这种政权可能完全投身
于建立军事统治或是帝国及建筑,但在玛雅从未出现过这种发展趋势。有证据证
明曾经发生过两败俱伤的竞争,但在国家主义的前提之下,从未发生过战争。

        作为复杂的玛雅文明的重要特征的程式化的宗教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并且很
明显,它是这种文化的焦点所在。既然玛雅的大部分公共设施都是宗教建筑,那
么城市化在征召劳动力方面的便利可能就不那么必要了。很可能,玛雅人是心甘
情愿地进行这类宗教活动的。

        当然了,最著名的玛雅杰作是在智力领域内的,在这方面他们超过了所有新
世界中的文明,甚至超过了一些旧世界的文明。这些成就,无论是发明还是神职
人员的财产,似乎的确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这些成就与任何经济活动无关,也不
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写作、历法、天文和数学都是耗费了玛雅人大量时间,
投入了大量精力的事。这些事让人如此倾注精力是很难解释的。玛雅人每年都要
在精确的日子里进行宗教典礼,年复一年,乐此不疲,但我们不清楚为什么玛雅
人在如此长的时期里坚持这样做。从有自己的大事纪表开始,玛雅人就开始追求
年月日上的精确性,这又是为什么呢?然而,玛雅人设计出如此复杂的智力体系
一定是有其原因的。

        尽管玛雅文明并不符合世界文明的标准,也不符合裘得主张的文明发展的过
程。但玛雅文明发展史倒是很符合斯特伍德的理论,玛雅文明恰好是文明发展适
应特定环境的例证。佩滕的丛林似乎是不利于文明发展的因素,但玛雅却在此基
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文明。这里的农业体系不仅要维持农民自身及家庭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