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乐读窝 > 传记回忆 >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第99页

书籍名:《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作者:罗杰·洛文斯坦

可口可乐时的所有资产总值。    
          可口可乐在这三年里有什么变化?它的每股收入涨了64%——赢利不    
少,但远比不上股价上涨三倍的速度。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华尔街对    
本行业的认识发生了大变化。投资者们突然发现可乐很受欢迎,地球上几乎    
有人的地方就有它的踪迹。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喝掉296瓶可乐,而地道    
的外国人则喝39瓶。可口可乐公司正迫不急待地要填补这个差距,它在东    
欧、法国、中国和整个太平洋地区迅速扩大市场。它在日本的赢利已经超过    
本国。在印尼这样的年人均消费仅有  4瓶可乐的地方的市场潜力也是巨大    
的。凯奥说:“当我考虑印尼时,这个有1亿8000万人口的热带国家人口平    
均年龄为18岁,而且它的穆斯林禁止喝酒。我觉得就像看到天堂一样。”到    
1991年,华尔街从它的股价上也看到了这一点。    
          是什么驱使巴菲特在可乐大发展之前成为它的最大股东的呢?是什么驱    
使他在可口可乐投入了比以前多得多的钱呢?这只是一次幸运的飞镖吗?或    
是像巴菲特自己坚持的,是由于他洞察秋毫的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    
          在他之前有许多投资是根据单个事件或平衡表上可见的价值作出的。《华    
盛顿邮报》的卖价曾只比它能承受的破产价高一点;GEICO则几乎一无所获,    
没有人相信它能走出困境。可口可乐不同,巴菲特从它的平衡表上看不出它    
的价值。他看不出但算得出。    
          可能有人会问他是如何判断股票价值的。巴菲特把它比作债券。债券的    
价值在于把它将来的收益换算成现在的收益。股票价值的计算也一样,它等    
于每股的预测资金的变化,不同的只是投资者必须自己来判断细节问题:        
          如果你买了债券,你很清楚将来是什么样的,如果一种好债券——美国政府债券,比方    
          说它的利率为9%,你有可能知道30年内息票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你买的是公司股    
          票,它也有息票,唯一不同的是没印上数额而已。这就要靠你算出或给它印上数额了。        
-----------------------  Page  206-----------------------      
            巴菲特就是用这种价值观来找发现其价值大于价格的股票的。他的购买    
指南可以很快总结出来:    
              ·不理睬经济大趋势和预测,也不理睬人们对股价变化的预测。只注意业务的长期价值    
            ——这可以从街上的息票数目上看出来。    
              ·永远只经营自己力所能及的股票。对巴菲特来说就是拥有特权顾客的公司。总规格是    
            一样的:如果你对业务不熟悉——不管是报业还是软件公司——你就不能正确评价股    
            票。    
              ·要找对股东的钱像对自己的一样认真的公司。    
              ·要非常详细地研究股票的竞争对手的前景。要看第一手材料而不是分析家的总结报告。    
            巴菲特说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无须分析得过于精细。篮球教练选队员时不会看6英尺    
            1英寸还是6英尺,他只选7英尺以上的人。    
              ·多数人不可强求的股票就不要理它。美林对每种股票都有看法,巴菲特没有。而投资    
            人一旦看中某种股票就要义无反顾地买下,成吨地买。    
            巴菲特就是这么干的。在买下大都会公司后,他有整整三年没买过一股    
股票  (不包括套利活动和秘密的小额买进)。但当他盯上可口可乐后,他拿    
出了伯克希尔市场价值的1/4左右。    
            问题是,为什么可口可乐的股票几年来一直很便宜,它在世界饮料市场    
上也没有新进展。来自佐治亚州的罗伯特·温莎普·伍尔夫自1923年担任可    
口可乐公司的经理以后一直决心让全球各地都有可口可乐。1928年它首次进    
入中国。二战期间,公司说服美国政府在海外建立了95个灌装厂,名义上是    
为了提高士气而不是专门为了扩大市场。1949年曼谷的工厂在9位高僧的主    
持下开张了。1956年公司的一位推销商决心要找出一个不知道可乐的人。他    
深入秘鲁内地150英里,最后在丛林中碰到了一位印第安妇女。推销者通过    
翻译介绍了自己的目的,于是那位妇女就从他包里拿了一瓶可乐。    
            巴菲特是在1935年开始喝这种奇妙的饮料的。“的的确确”,他在给股    
东的信中写道:        
            我家的杂货店巴菲特父子店是1936年开始以每瓶25美分的价格进可口可乐的,然后以    
            每瓶30美分的价格零售出去。在这种高收益的短期买卖中我发现可乐很能吸引顾客,商    
            业机会也很多。从那时起到可乐普及世界的52年中,我发现它一直有这个特点。但在那    
            段时间里我小心地避免买它的股票,而宁可把公司资金投在市内地铁公司、风车磨坊制    
            造厂、无烟煤厂、纺织业……等等。        
          可口可乐是种“简单”的生意,它有提价能力和“护城河”,正是巴菲    
特喜欢的那种。到70年代,巴菲特的口味从“无烟煤”转向了像喜诗这样的    
有特权的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的主要业务不是卖可乐,而是提供装有浓缩糖    
浆的瓶子和苏打喷泉。这样的业务与灌装不同,它需要的资金很少。而且它    
的名字也很独特,特别是在国外,它与百事可乐的销量比是4∶1。用巴菲特    
的话来说,这个牌子就是收费桥梁。    
          但是尽管70年代可乐普及全世界,公司却搁浅了。推销工作由国外各灌    
装厂负责,但不是所有的厂子干得都不错。而且某些国家的文化倾向也延误    
了可乐的普及,比如法国的反美化情绪只能使葡萄酒大受欢迎。更糟的是,    
总裁J.鲍·奥斯汀不知该如何处置多余的现金。到70年代中期,他遇上了3        
-----------------------  Page  207-----------------------      
亿美元的财政困难。这位毕业于哈佛的漂亮的红发奥运快艇选手,把钱投资    
于众多与可乐无关的行业中:水净化、白酒、养虾、塑料、乳清饮料,还有    
水果和蔬菜。巴菲特认为这些举措是在浪费宝贵的资金。事实上70年代可乐    
公司的股率收益率仅为可怜的1%。    
          1981年,出生于古巴的化学工程师戈伊兹亚塔接管了可乐公司,他让笑    
嘻嘻的推销商凯奥做他的副手。戈伊兹亚塔上任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还要多    
样化。1982年公司把手伸向了影视业,它买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后者出产    
的杂耍般的影片正是巴菲特所讨厌的。可口可乐那年的年度报告足有6页讲    
的是影片公司和白酒业,(其中有一整页是红得发紫的达斯汀·霍夫曼的照    
片,)只有三页讲可乐的国外的销售情况。    
          公司让可乐节食,而可乐恰恰是它成功的业务。戈伊兹亚塔不久后开始    
把注意力转向美国可乐市场的竞争。他是如此陷于百事可乐的争斗中,以致    
在  1985年,可口可乐放弃了已使用一个多世纪的果浆配方面公布了新的可    
乐。这一惊人的失误付出了出人意料的代价。在大众需求的压力下,老饮料    
又恢复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巴菲特由喝百事转向果味可乐。这种带樱桃味的冒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