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天竺热风录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天竺热风录

终章

书籍名:《天竺热风录》    作者:田中芳树


1
  骑着高头大马,王玄策与蒋师仁并列行进于队伍的前列。在他们的身后是从天竺跟随而来的僧人、卫兵,一车车的异国礼物,还有一路押解过来的阿罗那顺一家。队伍排得很长,即使对见多识广的长安居民来说,这也是难得一见的奇景。
  “看啊,那就是王玄策大人!”
  “听说是凭一人之力平定了天竺之乱的人物呢,真是了不起啊!”
  王玄策成了凯旋的英雄,职务被立刻提升为朝散大夫。自己带来的天竺方士逻迩娑婆寐也得到了重用。太宗皇帝专门下令为这个来自天竺的方士建立的炼丹的实验室,由兵部尚书崔敦礼亲自为之负责。只要是逻迩娑婆寐所要求的,无论是多么奇怪的东西,也要不惜一切代价的搞到手。
  说起来中国的皇帝都有“做了皇帝想登仙”那样的想法,即使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汉武帝也不例外,唐朝的太宗皇帝也把自己放在了这条可笑的历史延长线上。当然了,人是不可能通过服用丹药而成为仙人的,由于服用各种乱七八糟的有毒化学药物,反而会导致寿命的大幅度减少。吃下了天竺配方的丹药后,太宗皇帝立刻得了重病,不久后驾崩。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就这样的因为一个极不名誉的缘故而结束了人生。这是在王玄策归国一年后也就是贞观二十三年,西元649的事情。
  在追究责任的时候,曾有人提出要把逻迩娑婆寐处死,但考虑到这可能会成为外交上的丑闻;此外太宗皇帝同时也在服用本国方士制作的丹药,因此也无法确定逻迩娑婆寐是否就是第一责任人。最后的决定是把逻迩娑婆寐送回天竺,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执行,逻迩娑婆寐到底还是在长安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由于太宗皇帝去世时没有可靠的继承人,因此唐帝国的政治一度出现了紊乱。虽然政局很快再度得以稳定,但王玄策却从此与幸运告别了,他的风评一下从“独自一人平定天竺”的顶峰跌落到“阴谋害死太宗皇帝”的谷地。虽然没有对他进行任何正式的处分,但此后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王玄策没有得到任用,职务也没有得到提升,这是个事实(注1)。
  王玄策就这样的成了一个无用的闲人,除了道宣和尚为了编写《释迦方志》而偶尔来拜访以外,几乎没有谁来主动拜会这个夕日的英雄。
  “不过也终于可以摆脱那些无聊的俗务,可以专心的研究修仙之道,这不是很好吗?”
  话虽如此,可王玄策自太宗皇帝驾崩后就再也没研究过所谓的炼丹术,甚至连提也不愿意提。(注2)“王玄策这个人已经没用了!”这成了官僚们的共识。就如同一把曾经锐利的宝剑,王玄策被朝廷抛弃、遗忘在长安的某个角落里,任其生锈。亲戚家的孩子有时会来听自己讲述那遥远国度的见闻,对于失意的王玄策来说,在侄子那充满了崇敬和向往的目光注视下,追忆自己往昔的故事,大概是最快乐的事情了吧。

2
  麟德二年,西元665年。冬日的长安。
  此时的王玄策虽然已经是超过六十岁的老人,但头发却奇迹般的仍然是富有光泽的黑色,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了十岁以上。也经常有人询问自己在这方面的秘诀,他则总是以一句“都是托了天竺九龙温泉的福呵”作为答复。
  “故曰:”大唐扶运,广图寿昌,行化六合,威临四方。身毒稽桑,道俗来王……‘“向微微僵硬的双手哈着气,王玄策停笔望向窗外,鹅毛般的大雪正从铅灰色的天空无声的飘落下来……
  七年前,也就是显庆二年,西元657年,朝廷决定再度向天竺派出使团。关于使团长的人选,最后决定还是由王玄策担任,说到底,在整个唐帝国的版图内大概再也找不出比王玄策更适合的人选了吧。
  “就是豁出性命来,也一定要圆满的完成任务!”
  原本对自己的未来已经不抱希望的王玄策,在得到了这个任命后,精神一下子熊熊燃烧了起来,其热情就是同行的年轻人也为之咋舌。
  “摩诃震旦的使团又来了!听说使团长就是王玄策!”
  “王玄策?不就是那个打败了阿罗那顺的‘黑色谋略的男人’吗?”
  王玄策所到之处都得到了天竺各领主的热烈款待,其中大概多少也包含了“这可是具有那种一个人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可怕能力的男人,绝对不能惹到他”的恐惧心理吧。
  “啊,这就是天竺的山河!想不到自己还能再度看到这里的景致,实在是太好了。”王玄策并未就自己1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的经历而提出领土等什么特别的要求,仅仅是到处饱览天竺异域风情。据说他在参拜摩可菩提寺时所立的石碑一直保留到今日。
  从天竺风光无限的回到长安后,王玄策再度成了被遗忘的人,在旁人三分尊敬和七分淡然的态度下逐渐的老去(注3)。过去那个常跑来听自己讲故事的侄子已经长大成人,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智弘。听说他出家后立志要成为玄奘那样的人物,一直在收集关于天竺方面的资料,不久前终于自交州方向以海路前往天竺去了。
  “真冷啊……大部分长安人大概不会想到,在那遥远的南方,还有一个永不落雪的奇异国度天竺吧。不知道智弘在那里生活的如何呢?”
  王玄策略有些寂寞的看着面前写满汉字的宣纸。自他从天竺第三次返回后,就一直在默默的写书(注4),一方面是为了向那些如自己的侄子智弘那样渴望前往天竺的人们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是在写书的同时,追忆自己的往事。
  背靠着万年冰雪的高山、立于尼婆罗骑兵先头、在那永不落雪的南方异国平原上奔驰纵横……自己的精神,仿佛也只有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才会振奋起来。就这样的过了数年,书不知不觉中写成了十卷本的大部头,到今天终于算是完成了。
  深吸了口气后,王玄策在卷头端正的写上了“中天竺行记”五个大字。
  “这本书的命运将如何呢?是会流传到后世,还是仅仅在档案上留下‘有个叫王玄策的人,曾写过本名为《中天竺行记》的书’这么一行记录呢?”
  王玄策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是不会再被提拔的了,而根据规定,只有阶级在五品以上的官员才会在史书中单独做传。换言之,后人大概是不会知道,曾经有自己这么个率领部队在那遥远南方异国战斗过的人吧。
  想到这里,王玄策不禁自嘲的笑了出来,空虚的笑声很快就消散在自己居室里那略带霉味的空气中了。

3
  此后的数十年间,天竺的具体状况缺乏史料记录,不过显然是又陷入了混乱的分裂局面。这是一个令后世的历史学家~尤其是印度的历史学家们感伤的黑暗时期。从此以后数百年,虽然日后的莫卧尔王朝再次的统一了全国,但由印度当地人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却再也未曾出现过。
  此时佛教也永远的告别了在印度的兴盛期,分据各地的王国都崇奉婆罗门教,佛教日益削弱,独有东天竺的王朝历代崇信佛教,这个王朝在那烂陀附近另建一超戒寺,而且规模更大。
  吐蕃与唐朝的蜜月期并未持续太长的时间,事实上在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天竺的时候两国关系就已经陷入了紧张。虽然名义上两国还是那种“舅侄”关系,民间往来也一直在持续,但两国的慢性战争已经开始。直到更强大的敌人阿拉伯人在西方出现之前,吐蕃一直是唐朝前期最主要的敌人。就某种意义而言,唐此后与南亚次大陆各国交往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构建针对吐蕃的包围网。
  由于王玄策的活跃,甘蔗被成功的引入中国,并在后来的1200多年中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最重要的糖料来源。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小吃的红豆烧,说起来其中也有王玄策的一份功绩。
  就如同王玄策在官场上的遭遇那样,他所撰写的十卷《中天竺行记》命运也十分不幸,它们全部散落,没有一卷流传下来。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据说三藏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有相当部分其实是摘引自王玄策的《中天竺行记》。
  蒋师仁的名字后来再未曾于史料中出现,不过想来大概是以武将的身份继续于唐帝国的土地上驰骋吧。
  阿罗那顺被带到中国后,在皇帝的宝座前接受了审判。虽然是“拒绝天使,罪应加诛”,但最后还是被赦免,仅仅是被太宗皇帝责备了几句“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那样的程度而已。
  阿罗那顺后来究竟是回到了天竺还是留在了长安不得而知,但我想大概是留在长安这所国际化的大都会里,终其一生了吧。
  太宗皇帝李世民死后被安葬于长安西北的昭陵,这是一座巧妙利用自然地形,气势恢弘的陵墓,据说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就陪葬于该陵墓中。在陵墓前方是大量的石刻造像,如果有谁前往那里旅游,会发现两个异域风的石人像(注5)。左边的那个石人服饰是吐蕃风格,他是吐蕃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李世民名义上的亲家松赞干布;而右边的那个则是天竺风格,他就是阿罗那顺。
  注释:1.根据出土的窖砖铭文的记录,王玄策最晚在贞观二十三年,也就是唐高宗即位后被提升为左监门长史,而后又在龙朔年间被提升为左骁卫长史,这是有记录的王玄策的最高职务。
  2.  就在显庆二年王玄策又向高宗皇帝推荐了天竺方士,不过未被采纳,可见他并未吸取教训。
  3.  事实上就在龙朔三年四月,高宗就《僧尼致拜父母诏》一事召开御前会议进行讨论,王玄策也出席了,并在本次会议中持反论。
  4.也有人认为王玄策在龙朔三年,也就是西元663年还曾第四次出使天竺。
  5.其实应该有14个蕃王石像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