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正念10分钟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正念10分钟

改变的契机

书籍名:《正念10分钟》    作者:戈尔迪.霍恩



脑科学方面的研究表明:大脑具有可塑性。人们一度相信,在童  年时期,大脑经由神经发生(neurogenesis)已经定型,成人的大脑不  再产生新的神经回路或是脑细胞。尽管大脑在20  多岁后就停止发育,  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神经发生能够持续到70  岁后。瑞典萨尔格林斯  卡大学的彼得·  埃里克森(Peter  Eriksson)  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索克研究所  (Salk  Institute)的弗雷德·  盖奇(Fred  Gage)  运用化学物质追踪不同年龄段被试新神经回  路的发育过程,他们发现,丰富的环境有助  于神经的形成。此外,普林斯顿大学的伊丽  莎白·  古尔德(Elizabeth  Gould)的研究表明,学习会促进神经形成,而压力则会抑制。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也就是说,在任何年龄,通过有意识地集中注意  力,我们都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甚至我们的行为模式。


可塑性与新的神经连接的生长有关,也与不再用的部分的修剪有关。大脑根据不同的经历产生不同的重塑过程……更多连接的生成意味着更好的学习机会。

朱迪  ·  威利斯


理查德·  戴维森是世界级的脑科学家,他认为就像受损的大脑会发展出新的神经回路一样,情绪管理和注意力的脑回路也是“受环境影响可塑,且经过训练有发展潜力的”。戴维森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证明了:即使是慈悲冥想(compassion  meditation)的短期练习者,也能在大脑机能性活动模式上有明显的改变。戴维森相信,心理练习总有一天会像身体锻炼一样被大众接受,因为它对于幸福感来说是如此重要。

为了更好地选择与更快乐地生活,我们能够在任一年龄段创造出新的脑回路,这一认知是我们的福音。我们不再需要为过去的不良心理习惯埋单,特别是在我们自学本领和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



*  *  *

[1]  大脑包括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和基底核构成,连接两半球的是胼胝体。在医学及解剖学上,多用大脑一词来指代端脑。——译者注

[2]  情绪适能:美国健康、体育、休闲和舞蹈协会(AAHPERD)根据适能的观点对健康提出了完整的概念,认为健康由身体适能、情绪适能、社会适能、精神适能与文化适能五部分组成,其中情绪适能包括思考清晰、情绪稳定、成功的调适能力、保持自律与自制。——译者注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大脑的知识,并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能够理解养育的重要性,并知晓了塑造孩子大脑的方式。接下来,本书将向你展示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之前的章节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简单方法,家长和孩子可以根据需要学习相关的技巧。每天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1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简单的正念练习,你就能够拥有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能够加深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本书中的大部分重点练习是为5~12岁的儿童设计的,主要起引导作用,因为只有父母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与兴趣。因此,要利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根据孩子的年龄与个性制订合适的训练计划。越是为孩子量身打造的计划,他们越会投入其中。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同父母一起学习就像全家一起外出旅行,他们更能从中体会到父母的快乐心情。

试着让正念训练充满乐趣,体会其中蕴含的娱乐精神。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咯咯”傻笑或者说无法静下心来坐住,但这都是正常现象。即使你觉得他们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也要积极地去回应他们的反应。有研究表明,老师笑着讲课的时候学生会吸收更多的知识。因此,乐观与开放是孩子健康成长与学习的理想环境。

反思

每天放学回家,父亲都会问我:“嘿,今天学了什么新东西?”或者说:“今天怎么样?打10分还是1分?”我非常喜欢这种问题,因为这让我每天都反省自身。我的父亲是小提琴爱好者,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发明家,他用这种不着痕迹的方式让我感知到自己获得的福分。他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教会了我在每天的正念训练中都可以应用的知识。

我们都知道,在车里和孩子玩“视觉大发现”(I  Spy)这类简单游戏,不仅能创造与孩子共度的欢乐时光,还能帮助他们练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本书中的游戏与练习也能以类似的方式帮助孩子增强思维力度。

书中每个章节都有一个特定主题,比如正念呼吸法或者如何处理复杂的情绪问题,然后将向你阐述运用到实际的简单方法。当你在做重点练习时,那些辅助的知识会帮助你加深体会,开阔思维,并将练习调整成适合自己的节奏。

反复练习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为改变自身行为在大脑中建立新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一环。

我们与孩子一起进行的正念训练不该成为一项需要特别准备的家庭琐事或者负担。通读每个章节,熟悉其中的内容,对所有的信息有一个提纲挈领的理解。或者选择一个你感觉最能满足你和孩子需要的章节进行阅读。在熟悉重点练习并准备好与孩子分享之后,安排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来进行实践。可以在餐桌上,也可以是在踢球的院子里,总之,父母才是最清楚状况、作出选择的最佳人选。

对我来说,晚上哄孩子入睡时是最合适的时间,让他们带着积极快乐的情绪进入梦乡是很美好的一件事。你还可以告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他们发觉有需要,就可以进行练习,不必苛求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如果孩子去上学的时候感觉到愤怒或沮丧,作为家长你可以建议他做正念呼吸。当然,当你自己在工作中遭遇同样的境遇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练习来改善情绪。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建立起一种以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家庭文化。

最终,这些教学时刻会成为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劳累的一天过后,精疲力竭的我们就像一块块碎片,而这些正念方法会帮助我们重整旗鼓,重新组合为一个整体。这些实践方法会引领你踏上一条更好的道路。和孩子共处的时光不仅会加强你们之间的联系,更能带来无法衡量的巨大价值。

回忆一下童年时内心感受的各种喜悦并牢记心中,因为在运用本书的各种练习时,我们需要感知内心的童真,需要和孩子们在思想状态上保持一致。这样我们才能和孩子分享快乐,而不是一不小心破坏了他们的兴致。有时,和孩子分享我们自己的童年故事,也有助于增加感悟与体会。

小时候,我有一阵儿每天都自己走路去学校,还会在外面玩到天黑,等着妈妈喊我回家吃晚饭。和现在的情况相比真是截然不同。如今,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处于他人的关注与控制之下,几乎不再有独自在外探险游玩的时间。在学校的学习之外,还有大量的家庭作业让他们背上了重重的负担,更不用提各种课后活动了,还有和朋友去运动、约会,参加青年组织或是舞蹈班等,以上种种将孩子宝贵的时间分割成了一个个零散的时间段。然而,无拘无束的玩耍对于孩子大脑的放松来说至关重要,也是蕴藏发明创造精神的种子。创造力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而创造力的精髓源于玩耍与嬉戏。

令人担忧的是,在很多小学,休息放松的时间都已经消失不见,而幼儿园的孩子们则在进入小学之前,就被期待能够获得优质的学前教育。对此,瑞典人有着不同的观点。他们鼓励学龄前儿童用充分的时间玩耍放松,在6岁之前不需要接受系统的教育。他们鼓励孩子每天漫步在大自然中,即使是在北欧的严冬也要时常散步。直到7岁,他们的孩子才开始接触阅读,然而到了10岁,瑞典儿童的读写水平却能够在欧洲各国中处于领先。

很多证据都表明,学业表现与人生成功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为什么我们还要逼迫孩子在考试中取得越来越高的分数呢?同时,我们在其他方面也试图掌控孩子。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常常拉紧孩子身上的“锁链”,而不是给孩子自由任其探索?天天对孩子喊“不”、“别这么做”、“你在干什么”,难道你不曾厌烦?无论初心多么具有善意,尝试为孩子规划他们的生活,就是在阻止他们犯错误的同时剥夺了他们学习经验教训的机会。下一次,如果你还想无微不至地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听听你内心真正的声音吧。与监督孩子相比,和他们一起玩耍才能享受到真正的乐趣,才是你内心真正愿意做的事情。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在网球上有着过人的天赋,却对数学一窍不通,家长最有可能做的事情是为他寻找一个数学补习班。甚至,有时这个孩子会不被允许打网球,只是为了让他专注于学习。讽刺的是,如果这个孩子能够赢下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他完全可以雇用一个会计来帮他理财。

成功有多种衡量的途径,不只是物质上的丰收才算成功。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也不只体现为完美的分数。创造力、慷慨以及仁慈之心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标准。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广泛的人脉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帮助他们寻找到真正的追求。那些看似拥有一切的人其实并非如此。正如我父亲所讲:“预期总是比现实更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反思

几年前,我受邀在“全美50位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年度颁奖礼上致辞。出乎意料的是,非常多的女性冲上前来,想要了解如何保持冷静、减缓压力以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她们最想了解的是如何才能在家庭生活中教会孩子正念觉知。演讲结束后,我还将主持一个有关正念的会议。几个小时后,我坐在会议室的地板上,想着会有多少人准时前来。这些成功自信的女性都是受邀前来分享她们在商业、财富上的经验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的。我忍不住想知道,她们对正念冥想的接受度到底是怎样的。

没多久,这些精心打扮过的女士们鱼贯而至,席地而坐,安静地等待人到齐,直到整个房间座无虚席。显而易见,她们对于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有着深深的渴望。简短介绍后,我向她们解释了什么是“正念觉知”以及我们的大脑在一天之中是多么需要休息。我敲击着藏式唱钵,它深沉的共鸣声回荡在房间中。人群仿佛静止下来,我能感受到这些女士随着唱钵的声音转换了自己的能量,沉浸在一种真正的放松之中。

我们在静谧中安享了大约一个小时的时光,随后女士们开始打开心扉分享彼此的人生故事。许多人谈到了自己面对的工作与家庭的两难问题。有些人还询问,如何在忙碌的工作安排中继续自己的正念训练。我给她们的建议是,每天抽出20分钟的时间,每次10分钟,关掉自己的手机,将其交给助手保管。我告诉她们:“坐在你的沙发上或是办公桌前,享受安静或是播放能让自己放松身心的音乐。专注于自身的呼吸。”

会议结束后,这些女士马上要去参加下一场会议了,有些人提议是否可以找时间再安排一次。我非常开心,但也注意到,只有第二天早上5点半大家的时间才能协调开。我真诚地婉拒了这一提议,但她们却非常踊跃、执意要求,最终,在第二天的清晨,她们又一个个地回到这个房间,直到再次座无虚席。

作为家长,我们会面临无数的挑战,与其彷徨无助,不如学会积极主动地应对,将我们的大脑塑造得更加成功,更富有乐趣。

我希望这些知识让你在理解大脑的强大力量的同时,也能帮助你善待自身。经过辨伪求真的过程,我们可以理解自身思想与心灵的力量,以及它们所蕴含的秘密与真相。



爱孩子,为孩子提供一切,有时并不能满足孩子的全部需求。他们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我们调整到相同的波段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安全感,感觉自己被理解,自己并不孤独。

这种行为也被称为共鸣(resonance)。“全身心投入”特别适用于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这意味着你要给予孩子全心全意、时时刻刻的关注: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留意他们的情感状态,不考虑任何超出他们当前需要的事情。你会发现,自己在打电话、发短信、上网或看电视时是多么心不在焉。当然,我并不是要求你只要孩子吵着喊“爸爸”、“妈妈”,就马上放下手里的一切事务,我的意思是说,当今社会有很多事物会让人分心,这使我们很容易忽略掉真正重要的事情,孩子总归要比一些八卦新闻或电视剧重要得多。

反思

“妈妈,妈妈,快看!”一个在公园里玩棒球的小男孩不停地叫着坐在不远处的母亲。而他的母亲却只是在低头发短信,根本没有抬头看一眼。小男孩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妈妈”,而她一直没有抬起头。最终,小男孩转身走开了,他脸上的表情是那么伤心。

请记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没有留意到自己的孩子,对他而言都是一种伤害。从烦闷的生活中抬头看看吧,你会发现孩子拼命想分享的最单纯的快乐,而这将是你永远不会再拥有的宝贵瞬间。



如果想找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真正的共鸣,请参考以下4个步骤:

1.  放下手中忙乱之事,全神贯注地投入,并激发起自己的兴趣。让自己重拾童真,回到与孩子相同的水平。用一种开放且尊重的心态去观察孩子的行为,倾听他们的声音。

2.  依据实际情况表达适当的情感,准确展现出孩子内心的感受。比如,孩子回家后带回来一个在学校完成的物品,你就可以说:“哇!这是你做的吗?你肯定非常自豪。做这个花了多长时间?”

3.  如果孩子对你的回应反应积极,那么可以用“太棒了,宝贝!干得漂亮”此类话语来继续放大这种快乐。

4.  如果孩子感到伤心或者沮丧,要去安慰他们。教会他们尊重这种感受,比告诉他们不应该有这种感受要好得多。这些情绪是正常的人类情感,孩子需要学会理解这种情况。

当孩子们的情绪稳定下来,体会到安全感之后,他们就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独一人,他们有可以依靠的温暖怀抱。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始终如一地有耐心,这样孩子才能肯定无论是喜怒哀乐他们都可以与你分享。每天你都要反省自身:“我有没有帮助孩子了解到他的天赋?我是否足够重视孩子的情感?有什么力所能及之事可以加强与孩子之间的联系?”


如果孩子的主要照料人能时时刻刻在孩子身边且积极回应的话……孩子会培养起一种基本信念,那就是在他需要的时候,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一定会出现并帮助他渡过难关。

莎伦  ·  贝格利


这样的相互调和对于家长来说并非易事,特别是当孩子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感受时。有时,孩子也许表现出来的是因为一件丢失的玩具而哭泣,但实际上,他们的眼泪是因其他感受而流。玩具是否代表着离开的爸爸或妈妈?孩子是否只是因为没有睡醒而乱发脾气?

正念教养包括理解和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而不是将孩子视为我们的影子。如何对待孩子,并没有普遍适用的简单标准;孩子需要我们支持他们的个性发展。不过,只有当我们家长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我们才能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让他们向着最好的方向奋勇前进。


如果我们忙于其他事情而将孩子搁置一边,如果我们依赖各种物品来稳定孩子的情绪、陪伴他们玩乐,那么我们就是在一个乐观、积极回应的世界中培养出了一群消极被动、软弱无力的接受者罢了。

乔  ·  卡巴金


反思

我12岁的时候,在一个同伴的怂恿下,迫于压力做了一件非常过分的事情——从隔壁的商店偷了一条亮粉色的裙子。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这样的事。回到家时,我害怕得还在发抖。我问自己,我都做了什么?

我仍记得我走进里屋时,妈妈正坐在炉火旁。她歪着头看了我一眼,说:“好漂亮的裙子。”我声音颤抖地告诉她,这是我花一美元买来的。妈妈默默地看着我,什么都没说。我知道她并不相信我。我挤出了一丝笑容,慢慢地走上楼去。独自坐在房间里,我开始号啕大哭。我感到非常愧疚,充满罪恶感。最终,我冲出卧室跑到了楼梯口,哭着喊“妈妈”。妈妈用她那低沉的声音问:“怎么了,戈尔迪?”我哽咽地回答:“那条裙子是我偷的。”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知道了。下来吧,我们来谈谈这件事。”她让我坐下,并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告诉她我不知道,我并不想偷东西,但那个朋友让我这么做。

妈妈带我回到那家商店付了钱,并把那条裙子挂在我的卧室门后足足有一年的时间,谁都没有将它拿下来。后来,粉色不再吸引我。我无法欺骗妈妈,我们是如此心有灵犀,她比任何人都了解我。她知道我在撒谎,也知道我需要沉淀自己的愧疚直到主动坦白。最为重要的是,她懂得如何有技巧地给我上这最难忘的一课。

自我觉察是与孩子和谐共处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全面认识自己所做之事,包括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遇事的反应,因为这些事情有可能妨碍到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共鸣。如果学会了三思而后行,我们就能变得更理智,不再重蹈父母的覆辙。通过觉知解决了自身的问题之后,我们就会看得更远;我们的大脑也作出了一番整理,用乐观积极的思想代替了消极的想法。下面几条是家长需要做到的:

○  全神贯注。

○  打破消极印刻的束缚。

○  避免将消极情绪传给他人。

如果是单亲家庭,也有个好消息要与你们分享:研究发现,孩子只需要一段与主要照料人的强有力的关系,就能发展出自我意识,并能与他人维持健康、长期的关系。

一项以青少年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发现,人种、收入或者特殊的家庭结构都不能成功预测像吸毒、酗酒、超速驾驶或赌博这样的高风险行为。保护孩子远离危险行为的是至少一段与成人的强有力的稳定关系。因此,就算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我曾经也是),也能够与其他在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神经学家估计,50%的乐观因素是由遗传决定的,而剩下的50%则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无论是单亲家庭还是正常家庭,我们都能够培养出积极乐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