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斯坦福高效睡眠法 – 西野精致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斯坦福高效睡眠法 – 西野精致

斯坦福清醒战略

书籍名:《斯坦福高效睡眠法 – 西野精致》    作者:西野精致



清醒战略①设定两个闹钟


“睡醒时整个人觉得很舒服”——这在实现最佳睡眠的清醒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序幕。

虽然存在个体的差异,但人类睡眠周期基本是以90分钟左右为一个循环的。随着清晨的临近,非REM睡眠减少,REM睡眠增多。体温稳步上升,交感神经开始处于主导地位。

此外,清晨时分,在血糖的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皮质醇的分泌量增加是很值得关注的。皮质醇的分泌在黎明时会迎来高峰,而到了上午则会逐渐减少,在睡眠的前半段基本就不再分泌。所以,清晨醒来前分泌量变多,被认为是为白天的活动做准备。

那么,在大脑和身体为“清醒”做准备的哪个阶段起床,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清醒状态呢?

在前面我们介绍过,入睡后以90分钟为倍数的时间(即REM睡眠的时间)起床,大脑将更清晰,同时也感觉很爽快,这个说法,在很多人的脑中可谓根深蒂固。

这其实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份研究报告,当时做了相关实验以研究何时起床会感觉爽快,之后工作的效率会提高。结果显示,在清晨REM睡眠阶段起床会比较好。于是,这个说法就普及开了。

但实际上,这种睡眠循环有着个体化的差异,因为不是那么有规律,所以是无法进行事前预测的,我想这一点各位也是认同的吧。不得不说,这个“90分钟倍数”的说法过于草率。

大家无须过分在意,因为本来黎明时REM睡眠的持续时间就会变长,所以,人们大多会在REM睡眠状态下或之后自然醒来。

更何况,要检测REM睡眠于何时出现是比较难的。而且,在普通家庭的床边摆上测量肌电图、脑波、眼球运动的设备是不现实的。

现在有测量睡眠深度的睡眠APP和手表式装置,其中还有运用了该理论的叫醒功能,但是就现阶段来说,其仍然无法准确监测出REM睡眠。

在此我要推荐的是一种设立“起床空窗期”的做法。

具体来说,就是设置两个闹钟。

做法很简单,假设早上7点必须起床的话,就可以将闹钟时间分别设定为6点40分和7点。6点40分到7点之间的20分钟,就是所谓的起床空窗期。

早晨REM睡眠的时间变长,而从“非REN睡眠”转变为REM睡眠的时间约为20分钟。这一方法就是瞄准了这个时机的作战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请注意第一次的闹钟,要选择音量小且时间短的铃声。

因为,REM睡眠状态下很容易醒来,所以哪怕很小的声音,也能轻易使人醒来。如果你能留意到小声的闹铃,就意味着是在REM睡眠状态下醒来的,所以应该会对此感觉很舒服。

第一次闹铃响起时没有起来也没关系。因为这时如果没有醒来,是因为还处于深度的非REM睡眠过程中。假设音量过大,在非REM睡眠状态下醒来就会感觉很不舒服。

哪怕错过了闹铃,也不用担心。7点钟的第二次闹铃响起时,应该能顺利醒来了。

通过设置两个闹钟的方法,当第一个闹钟响起时,如果你正处于非REM睡眠状态的话,将能帮助你有效地跳过“糟糕的起床状态”。根据不同条件下的统计结果显示,这种方式可以让REM睡眠阶段下起床的概率提高至原先的1.5倍。

或许有人会认为有贪睡功能的闹钟就够了,但我个人并不建议这样做。因为重复的闹铃,中间并没有留出充足的时间,在起床困难的非REM睡眠状态下多次响起铃声,起床时的感受会很不舒服。

早晨5点至7点的时间段内,REM睡眠会呈现生理性的增加,所以,醒来时感到舒服的概率会相当高。

“公司是弹性上班制,所以想睡到9点”这样的做法是不推荐的。因为,皮质醇已开始分泌,体温已经上升,你的身体已经为起床做好了准备,这时即便睡也睡得不好。早晨的阳光以及饮食等是形成身体节奏的关键,如果坚持这样的生活模式,就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节奏被打乱,我将在后文中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此外,“早晨醒得早,但就是不想离开被窝”这也是抑郁症的一种前兆。在被窝中,不安和紧张的情绪会越来越强,还会时常思考一些毫无依据的事情,所以请务必注意这一问题。



清醒战略②远离诱惑睡眠的物质


清醒后,体温很自然地就会上升,此时马上开始活动的话,能促进体温开关的顺利打开。

但是,为了防止血压突然升高,高血压患者最好不要醒来后立马起床,应该慢慢地从床上坐起来。

起床后,无论天气如何都要沐浴一下清晨的日光,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缺少的行为习惯。极其简单却特别有效。

晚上工作、白天睡觉的软件工程师,很难过上与日光有联系的日子,很难与“24小时”的地球节律保持同步。人类原本的昼夜节律为24.2小时,所以渐渐就会出现时间上的错位。

典型的就是盲人的状况。视网膜受到损害的全盲患者,其无法感知到“光”,因此生活渐渐处于自由运行的状态,出现倒退现象。白天睡觉,晚上不睡的状态能持续好几天,然后再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就这样反反复复,无论是对家人来说,还是对其本人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但是,1991年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的罗伯特·萨克(Robert  L.  Sack)和艾尔弗雷德·莱维(Alfred  J.  Lewy)等发表报告说,给这样的患者服用了褪黑素后,自由运行的状态会消失,能与“24小时”保持同步,夜间也能正常就寝。

通过这样的研究,让在睡眠、身体节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褪黑素,一举受到了广泛关注。

它无须处方就能简单买到,所以现在在美国是销售额约200亿日元的高人气营养品。以前,褪黑素需要从猪脑的松果体中进行提取、精制,现在生产的则是更安全的合成褪黑素营养品。

但是,褪黑素营养品对有的人有效,对有的人无效。

服用褪黑素营养品有效的多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褪黑素分泌量逐渐减少,对光线刺激的感受性会因年龄的增加而变弱,所以,褪黑素分泌的节奏就会被打乱。

总之,年轻且没有视力问题的人,即便不服用营养品,也能分泌出自给自足的褪黑素。比起简单地依靠营养品,最好能转变意识,只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相当于免费获得了调节褪黑素分泌的能力。

褪黑素具有调整体内节律、促进睡眠的功效,所以在清醒的状态下必须抑制它的分泌。

在抑制褪黑素分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就是太阳光。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能够通过太阳光来抑制褪黑素。只是现阶段相关的研究还在进行之中,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尚需时日。

因此,请大量运用离我们最近的太阳光吧。

无论是太阳光还是人照光线,我们都是通过眼睛来捕捉这些光线的。人的视网膜上有一种叫“黑视蛋白”的接受体,它能感知到波长单位为470纳米的光线,这能抑制褪黑素的分泌。

这种现象与视觉成像的原理不同,所以即使眼睛不直视太阳,也能有沐浴日光的效果。

关于黑视蛋白可以调节褪黑素的相关研究发表,已经是15年前的事情了。虽然不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是公众对其认知度还很低。不过,正因为是未来的热门领域,所以其在清醒状态方面的作用仍备受期待。



清醒战略③光脚有助于保持清醒


上行性网状结构是指位于脑干中心的各种纤维呈网状分布的结构。通过动物实验得知,这个部分一旦被破坏,就会陷入昏睡的状态。

反过来说,就是刺激该上行性网状结构就会清醒。

例如,在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就会让上行性网状结构活性化。各位夜里都被急救车、警察的鸣笛声吵醒过吧。有时漆黑的房间突然变亮,也会让睡梦中的孩子醒来。

有效利用这一特性,早晨通过刺激感官,让自己畅快地醒来吧。

很多人在家都会穿拖鞋,但其实刚起床的时候,可以试试让自己光着脚。非常简单的做法,却具有两大效果。

一个就是直接接触到地板,会给皮肤带来刺激,能让上行性网状结构处于活跃的状态。

另一个就是光脚会导致体表温度下降,由于昼夜节律影响而自然上升的体内温度与体表温度的差距就能进一步拉大。这是利用了体表温度和体内温度差距缩小人就会犯困这一特性。

特别是到了冬天,人们都不愿意触碰的洗面池或冰凉的地板,其实都可以成为清醒开关,所以请务必尝试一下。



清醒战略④洗手让人清醒


早晨起床后洗脸,这是谁都会做的事情。但是,在这方面稍微下点功夫,也能顺利打开清醒开关。

首先,为了让大脑清醒,建议用冷水洗手。早晨体内温度处于上升状态,所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手接触到水后,体内温度与体表温度的差距缩小。

顺便说下,刷牙时也可以保持用冷水的习惯,即便冷水对于体内温度的影响相对有限,但还是能起到一定的恢复活力和提神的作用。

很多人都有早晨起来泡澡的习惯,但是我不太建议晨间泡澡。

或许有人会认为沐浴后,体温上升,整个人处于活跃的状态,这不是很好吗?要知道体温有着上升过多后会下降更多的特点。

如前所述,在40℃的洗澡水里泡15分钟的话,体内温度会上升0.5℃左右,体温这样大幅提高后不久就会下降,人就会犯困。

因此,我还是建议进行晨间淋浴。

通过淋浴体会到畅快感,有助于顺利开启脑部开关。在振作精神、调动工作积极性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清醒战略⑤咀嚼有助于强化睡眠和记忆


“早晨起床后,感觉肚子饿了”。这是睡眠质量优质与否的一个标志。

当整个身体全部“醒来”之后,内脏再开始工作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所以清晨起床后,最好先沐浴阳光,然后淋浴,接下来再开始吃早饭。当然,很多人早上的时间很紧张,有时会先洗个脸,然后一边沐浴着阳光一边吃早饭。

早饭在体温上升、调整好一天的节律并开始活动的“能量补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稻田大学的柴田重信等人通过老鼠实验发布了这一报告。不吃早饭、只吃晚饭的老鼠和两餐都吃但晚餐吃得更多的老鼠,二者都比较容易发胖。总之,吃早饭具有重置生物钟和防止肥胖等作用,真可谓是一石二鸟。

顺便说一下,这20年来我的早饭都是白米饭配大酱汤和熏肉蛋。温热的大酱汤能温暖身体。无论是汤还是酱汤,其汤汁都能让体温上升,所以为了促进清醒的状态,在早饭时食用是比较好的。而且,吃美式酥脆的培根时,必须大力地咀嚼,我觉得这样也能给大脑以刺激。

“咀嚼”这一动作非常重要。SCN研究所的姉川绘美子和酒井纪彰用老鼠做了一个关于咀嚼与体内节律、睡眠的实验。

在饲养老鼠的过程中,通常投放的是固体颗粒,它们喜欢将颗粒咯吱咯吱咬碎了吃。实验中,将平常的颗粒和用搅拌机粉碎过的颗粒粉末投放给老鼠,以此深入调查它们的睡眠和行为模式。

通过比较发现,将颗粒咀嚼后食用的老鼠,其睡眠和行为方式在昼夜间有着很大的不同。相反,食用粉末无须咀嚼的老鼠,则没有这种昼夜差异,活动期的睡眠时间,也比普通的老鼠要多,在原本应该清醒的时间里,无法表现出有活力的状态。

此外,进食时不咀嚼的老鼠,还有可能在记忆方面受到负面影响。

大脑中有成千上亿的神经细胞,但是以前人们认为成人后神经细胞会逐渐减少。

但事实上,成人后大脑里会出现神经新生现象,这时会产生新的神经细胞。一般认为通过运动会让此现象有所增强。

因此,无论是成人还是老人,常常会被建议经常咀嚼,与此同时还能增强记忆力。而这在咀嚼进食的老鼠身上也得到了确认,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区会出现神经细胞新生现象。反之,进食时不咀嚼的老鼠,其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再生现象会减少。

更有甚者,进食时不咀嚼的老鼠会逐渐比咀嚼的老鼠胖。这的确可以说是老鼠的生活习惯病。

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人们常说咀嚼和记忆有关,但是发现咀嚼会影响睡眠、行为方式还是首次。日本的媒体也对部分研究结果进行过报道。

之所以做出咀嚼的动作,其实是大脑所发出的指令。咀嚼时,三叉神经会给大脑带来刺激。细嚼慢咽将有助于让我们一天中的状态,变得张弛有度。

吃饭时不细嚼慢咽的人,就没有“清醒”与“睡眠”的状态差异,记忆力也会衰退,同时还会变胖。总之没有任何好处。

“咀嚼”与“睡眠”的联系如此紧密,所以,请保持细嚼慢咽的习惯。



清醒战略⑥尽量避免汗流浃背


现在,早晨慢跑已经成为了一项世界性的习惯。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每天都会看到跑步的人。

跑步的话,早晨比晚上要好。慢跑、做运动等都有利于让交感神经处于主导状态。因此,早晨慢跑有助于让整个人切换到活动模式。

但是,如果运动量过多而疲惫的话,做重要工作时的效率就会降低。有时,激烈的运动还会引起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反而对身体是有害的。

最大的问题还是体温上升过多。体温因运动而上升,这有助于切换到活动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是没问题的,但体温过度上升,就会引起出汗等热量释放现象,这时体温会下降到比原本的体温还低的水平。这就是睡意来袭的信号。其道理与晨间泡澡是一样的。

晚上安然入睡,早晨舒畅起床,好不容易与体温的节律相吻合了,而激烈的运动有时却会打破这一状态。

所以说,任何事都不能过度。出于对身体的考虑,更推荐快步走这样的运动。至少不要进行会让人汗流浃背的运动。



清醒战略⑦咖啡带来的远不止咖啡因


商务人士平均一天都会喝好几杯咖啡吧?也许听起来有些多,但有的人确实会喝掉5杯咖啡呢。

2015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指出,成年人一天的咖啡因摄取量在400毫克以内是安全的,因此5杯咖啡是在容许范围内的。

有报告指出适量饮用咖啡有利于身体健康,会降低患Ⅱ型糖尿病、肝癌、子宫内膜癌等的风险。

但我们还是应了解一下咖啡因会给睡眠带来的影响。

血液中的咖啡因浓度要达到一半,需耗时约4个小时。

有报告显示,在睡前1个小时和睡前3个小时分别喝一杯咖啡,会导致入睡所需时间延迟10分钟。同时,睡眠时长会缩短30分钟。

特别是老年人本身睡眠变浅,肝脏代谢咖啡因的能力下降,所以很容易受咖啡因的影响。因此,深夜想喝咖啡的时候,建议喝不含咖啡因的低因咖啡。

平时喝很多咖啡的人,建议从傍晚开始改喝低因咖啡。

虽然存在个体的差异,但我给自己定的规矩就是上午6点一杯、8点一杯、10点一杯,下午2点左右一杯。如果晚上有聚餐,并且在餐后喝过咖啡的话,晚上回家就不再喝了。

从提升白天的效率、打开清醒开关的角度来说,建议商务人士多多去买外带咖啡。咖啡因确实能加快基础的代谢,并且能把身体切换到清醒模式。不过,当其与其他的刺激同时作用时,效果更值得期待。因此,我们还可以加上“与他人对话”这样的感官刺激。

在办公桌前默默地冲上一杯咖啡喝,这只会带来咖啡因的刺激。而上班前顺路去咖啡店点一杯的话,就会加入“与他人对话”的刺激,而顺带与公司同事闲聊几句的话,甚至能带来更好的效果,这能让清醒开关顺利被开启。

咖啡因能够帮助我们驱散睡意与疲惫,同时也能与长时间清醒所累积的睡眠压力相抗衡。因此,在午饭后和下午的时间段内,其都能发挥出效果。



清醒战略⑧改变做“重要工作”的时间


我早上6点到办公室,开始独自工作。

这样的话至少在9点以前,我可以在既没有来电也没有预约来访的环境下,集中注意力处理工作。需要下决定的事情以及棘手的事情,即便在前一天夜里做好了处理,但一夜过去,在好好休息过后的清晨,可以再考虑一遍,否则经常会有“晚上慌忙回复或发出指示后,第二天又后悔”的情况发生。

同样,重要的讨论也尽可能放在早上进行比较好。

此外,在写论文时,决定如何下笔、如何撰写大纲等这些重要的事项,也最好在清晨时专心完成。

用脑的工作、重要的工作都尽可能集中在上午完成,这才是明智之举。

午饭后,慢慢转变到简单的工作模式。让大脑渐渐放松,这也有利于晚上的睡眠。

简单的会议能让人重振精神,所以很适合在午餐后举行。另外,类似搜集参考文献或做调查工作这样的,费事但不需要过多思考的工作,也适合在下午来做。

如同走在缓慢的下坡路一样,是一种模式化的动作,只需保持好自己的步调即可。

为了不让大脑因琐事而兴奋,我的一位友人在傍晚需要结账时,都会选择用信用卡而不是现金。

“积攒零钱”常常被认为是患痴呆症的征兆。所以,作为治疗对策,医生常会建议患者积极使用零钱算账,以此来刺激大脑。但对于夜晚的睡眠来说,还是尽可能不要让大脑工作比较好。

总之,有利于睡眠的做法,刚好与痴呆症的治疗对策相反。睡眠质量良好,对大脑来说才是有利的。因此,为了尽可能不用大脑,夜晚用信用卡埋单是有助于当天的睡眠的。



清醒战略⑨不吃晚饭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清醒物质——苯基二氢喹唑啉是大脑中名为下丘脑部位的细胞释放出来的。不吃饭会促进苯基二氢喹唑啉的分泌,而吃饭则会导致苯基二氢喹唑啉的水平低迷,人的清醒程度也会下降。

1998年,得克萨斯大学的樱井武、柳泽正史(现就职于筑波大学国际综合睡眠医学研究机构)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并做了相关的动物实验。实验发现,将新发现的这种物质注射到大脑脑室内,动物就会开始摄取食物。这种摄取食物的行为,正是“苯基二氢喹唑啉”这个名字的由来,这堪称世界性的发现。

因为减肥不吃晚饭,结果导致晚上睡不着,不仅如此,到了深夜还得吃更多。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另外,还有像熬夜时肚子会特别饿的经历吧。

以前在斯坦福大学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做“叫醒实验”时,学生们常抱怨肚子饿,结果研究人员深夜还得跑去超市买吃的。这事直到今天还是一笔谈资。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苯基二氢喹唑啉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苯基二氢喹唑啉在控制食欲的同时,也会给清醒状态带来较强的影响。不吃晚饭的话,会促进苯基二氢喹唑啉的分泌,使人食欲大增,整个人太清醒而睡不着觉的可能性随之变大。

不让动物进食的话,其寻找食物的觅食行为就会变得很显著。但是,患有发作性嗜睡症的老鼠由于不分泌苯基二氢喹唑啉,所以即便不给食物,其“觅食行为”也不会明显增加。这就说明了食欲与睡眠的关系。

苯基二氢喹唑啉甚至还会导致交感神经活跃、体温上升。

总之,不吃饭的话,不仅会导致苯基二氢喹唑啉增加、食欲旺盛、睡不着觉等问题,还会使自律神经紊乱,给所有的问题以可乘之机。

对于“睡眠”和“健康”来说,不吃晚饭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无论多晚,都要在睡前1个小时吃好晚饭。油炸食品等不易消化的食品,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消化,所以最好晚餐时不要吃。



清醒战略⑩冰镇西红柿有助于促进睡眠


为了夜晚睡得舒服,晚饭时食用能降低体内温度的食品也是一种方法。

比如说,身边常见的冰镇西红柿。将性寒的西红柿冰镇后食用的话,体温会下降。在食谱网站上有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冰镇西红柿的做法,非常方便。

另外,听说在南方,人们为了降低体温会喝黄瓜汁,但我还没有喝过。

这并不是说吃了冰镇西红柿,就一定会睡着。这终归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可以说,在入睡时降低体温这个方面,没有什么方法能胜过沐浴的。

有很多像西红柿一样利于睡眠的食物和饮料。亚洲有中药,欧洲有数百年使用缬草、春黄菊等香草的历史。

那么,这些到底是有助于睡眠还是有镇静的效果呢?它们能有多大的效果?对此还有很多有待验证的地方,但若完全没有效果的话,肯定早就被淘汰了,所以我认为,“一直被使用”的事实也证明了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副作用大的营养品,即便其有效果也会被淘汰。

反过来,有很多突然上市的、宣扬“有科学依据的食品”,却并没有被验证过。

我们已经弄清楚了可促进睡眠、调整体内节律的褪黑素是如何形成的。

具体来说,其是由色氨酸这种物质形成的。色氨酸可以转化成5-羟色胺,进而形成褪黑素。所以常听说食用含有色氨酸的鱼、肉、大豆食品可以有助睡眠。此外,市场上也有含这种成分的营养品。

不过,虽然我们能选择吃什么,但是不能基于自己的意愿来选择食物的用途。

例如,作为个人来说,为了睡眠而吃的大豆食品,有时也会使肌肉增强。再如骨胶原被认为可以让皮肤变好,但美肤骨胶原营养品有时也被用于内脏创伤的治疗。

身体决定用途。基于这个事实,为了更好地睡眠,最好有意识地均衡摄取蔬菜、肉、碳水化合物等。这样一来,无须依赖营养品和维生素也能睡得香。



清醒战略⑪饮酒有助于黄金睡眠


很多镇静类安眠药都具有强化γ-氨基丁酸这一脑内物质功能的作用。

γ-氨基丁酸是一种氨基酸,是具有抑制性作用的神经传导物质,其广泛分布于大脑中。

在清醒状态时,一些神经传导物质的活动会较频繁,而在睡眠状态下,活动频繁的物质就比较少。γ-氨基丁酸就是极少数在睡眠时会活动的神经传导物质。如果能利用安眠药,从外部对γ-氨基丁酸进行强化的话,其产生的睡眠导入效果和睡眠维持效果将是值得期待的。

不过,γ-氨基丁酸也有抗焦虑、抗痉挛、舒弛肌肉等作用,因此吃安眠药也可能会引起意识模糊。同时,因四肢无力、步履蹒跚,也会导致摔倒、骨折等问题。这些都是γ-氨基丁酸类安眠药的副作用。

在老款安眠药中,有一种巴比妥类药物,其主要就是靠强化γ-氨基丁酸的作用来起效的。因为麻醉性药物本身就有抑制呼吸的药效,所以一个时期里,因其导致的自杀案件层出不穷。其中最有名的事件就是,芥川龙之介(1)因为大量服用该药物,在35岁时自杀。

酒也会对γ-氨基丁酸产生影响,它的作用与巴比妥类药物非常类似。

酒既有催眠的作用,也有让人放松的作用,但是饮酒过度的话,严重时会出现窒息的情况。希望大家能认识到,酒与安眠药的药效一样强,所以也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

酒精过量会阻碍REM睡眠的出现,同时还会妨碍深度非REM睡眠的出现。喝啤酒的过程中会摄取大量的水分,再加上酒精本身就具有利尿的作用,所以,半夜会因为想上卫生间而醒来,这会妨碍深度睡眠的形成。另外,还会出现脱水等症状,导致睡眠质量低下。

结果就是,饮酒过量导致黄金90分钟消失,睡眠质量变得糟糕,第二天早上起来时也不舒服。如果是宿醉的话,在各种负面影响的综合作用下,会让第二天的表现变得特别糟糕。

为了实现优质的睡眠,饮酒量一定要少。因为有与安眠药一样的成分,所以只需少量饮用,就很容易让自己入睡了,而且也能确保睡眠质量。这里说的“少量”指的是酒精的度数,虽然量的多少由体重来决定,但折合成日本清酒的话,一般就是100毫升至150毫升。

在睡前100分钟喝100毫升的话,可以有助入睡,而且也不会妨碍到第二天的状态。200至300毫升的话,通常需要3个小时来分解酒精,所以我个人建议能在睡前的2至3个小时喝完。

如果是像之前所介绍的歌剧演员一样,作为睡前酒独自饮上一口的话,可以在睡前喝,其对γ-氨基丁酸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就会显现,所以和睡前吃安眠药的感觉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