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洋葱阅读法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洋葱阅读法

第25页

书籍名:《洋葱阅读法 》    作者:彭小六


前段时间,火星爷爷出了一本叫作《故事要疯传成交,就用这五招!》(繁体版)的书,核心内容是“五步教你卖东西”,其实这个内容就是我去台南听他的线下课时,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我把他上课的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唯一缺少的是课程中的很多PPT案例。

没有PPT和课程过程中的案例分析,这本书当然不能和现场的课程相比。

但是还记得我们洋葱阅读学过的阅读方法吗?前面已经讲过深度阅读了,通过深度阅读我们自己也可以挖掘内容,其实这个工作一点儿都不难。把一本书转化为一节课,应该考虑用实用性强的书来做转化,能够保证讲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这样基本上就可以完成一本书变成一节课的工作量。

在讲快速阅读的时候,我们利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九宫格笔记本。一节30~60分钟的微课要讲3~9个概念,把这些概念讲清楚,就可以形成一节微课了。在做分享的时候,如果要把一些关键性的概念讲解清楚,时长在30分钟是完全没有什么问题的。

《这样读书就够了》《小强升职记》《非暴力沟通》《和时间做朋友》、“定位”系列、《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好好学习》《高倍速阅读法》等,这些书都可以转化成一节微课。





主题阅读


对一本书进行快速阅读,大概了解了书里有哪些核心概念之后,第二步可以用主题阅读的方式,从书里挑出一些概念,对这些概念进行主题式阅读。





有一本书叫《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如果要做分享,我建议好好读一下这本书。有读者会问,给孩子看的书适合拿来参考吗?会不会太简单了?

在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实际就是通过一个一个的概念去延伸,每个九宫格里的概念都可以形成一个主题方向。比如《好好学习》这本书讲到了一些思维方面的内容,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如何寻找底层规律……基于这些概念可以衍生出不同的主题。快速阅读能够帮助我们寻找主题。

目录来自《优秀孩子必备的9种思维10种能力》



第10章 学习能力——财富有价,知识无价/116

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116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118

自觉、自主地学习/120

提高记忆的能力/122

把学习运用到实践中/124

发挥想象的空间/126

注意力训练方法:舒尔特方格法/127



这个目录(上图)来自《优秀孩子必备的9种思维10种能力》,这本书看上去好像是给小朋友看的,但实际这10种学习能力对成年人也非常重要。如果读者是已经有了孩子的人,可以尝试去拆解这本书,把这本书变成一节课,也可以针对其中的内容挑一部分,比如每种能力的分析都可以单独变成一节课、变成单独一个主题去研究,这样一来就有很多节课可以和孩子分享了。





深度阅读




当完成一个话题的主题阅读之后,可以继续针对该主题里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度阅读,也就是像冰山一样,除了给别人展现表面的内容之外,还需要分析深层次的内容,这就需要深度阅读去挖掘背后的理论框架,生活中有哪些案例,可以通过案例让大家现场进行练习。

这个时候就要去挖掘——如何行动与应用,要把深度阅读的方法用起来,把一个概念和生活应用尽可能连接,这样才能把一个概念讲得透彻。

《包包流浪记》的作者火星爷爷有一招儿特别厉害,他每节课只讲3个知识点,针对每个知识点他会用10~15个案例来分析,然后让学员反复地练习和操作。即使学员学到的干货内容不多,但是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非常熟练。

我希望读者在看了《洋葱阅读法》之后,就可以少听“是什么”和“如何做”的微课了,除非是那些顶级大神讲授的课程。其他课程参考一下即可,或者学习一下讲课人的讲授方式就可以了,不用再花费大量的时间从头听到尾。因为如果你知道了他要讲什么概念,你可以通过洋葱阅读的方法快速地理解这些概念,可能只需要花你一两个小时,但绝对比你听一个系列课程要快,效果也要好很多。

这也是我现在的状态,如果遇到一个我感兴趣的课程,我会去看一下课程的大纲,浏览后思考一下我能不能讲出来,如果我都能讲,那么基本上就不会再去看了。但如果发现大纲里面有一些概念我不太会讲,我还是会去听一下讲课人是如何进行解释的。

我们也可以反复地应用大量的案例告诉读者,了解了讲课人的操作方式之后,要活学活用,结合生活中的场景和事例去理解和解释其中所讲述的核心概念,这些都是在讲解深度阅读的时候特别强调的内容。

还记得我们记忆的基本原理吗?要想让一件事情记忆深刻,在大脑中反复调取就是很好的方式。





用户思维:用户的痛苦和你的价值


最后,不要只是以书本为中心,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了解用户的痛苦,以及我们的分享和课程能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有什么价值。这个是“一本书变成一堂课”最重要的部分,要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

最后一步,我想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要给别人分享的内容是我们喜欢的,还是读者喜欢的?

我的观点是不要只是以书本为中心,而是以用户为中心。你要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了解用户的痛苦,以及我们的分享和课程能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有什么价值。

《用户思维+》这本书说,用户不关心你的内容,他们关心的是你的分享会不会让他变得更好。

“一本书变成一堂课”最重要的部分,要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那我们怎么保证自己分享的内容一定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呢?



在商业领域有一个价值主张的概念,它包含了3个S:

第一个S是Jobs,指的是用户平常做的工作、日常活动有哪些;

第二个S是Pains,指的是用户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感觉到有哪些阻碍;

第三个S是Gains,就是用户希望获得什么样的体验,希望在哪方面得到提升。

在学习了《洋葱阅读法》之后,如果你想开一个读书会,想做一次阅读的分享,就要问自己:

Jobs:听众平时什么时候会想读书;

Pains:在他们读书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痛苦和困难;

Gains: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们想得到什么,是想读得快一点还是多一点,抑或记得多一点,还是单纯地为了想通过考试?

把握住了用户的“3S”,再去制订产品和服务就很容易了。如果某本书里没有解决方案,就要通过快速阅读、主题阅读的方法从其他书中把答案找出来;要把方法、表格和工具作为产品在课程里呈现出来;最后要告诉用户,上完这节课会得到什么样的收益,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只有内容清晰明了,用户才能一下就理解这节课的内容。

准备做一节微课的时候,也可以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用户的“3S”是什么,针对这个特定的3S我们可以提供什么。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后,写一篇简单的文案或者一个招募帖,告诉用户这堂课的内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内容清晰明了,别人看你分享的招募帖时,才能一下就明白这节课的内容,主讲人了解痛苦,也能解决痛苦,这堂课才有价值。

数据来源:亚马逊2016年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用户。只要输入用户画像、用户数据、用户调查  之类的关键词,就能找到大量相关信息。比如,00后关心什么?90后关心什么?80后关心什么……在网上有大量经过调查问卷产生的数据报告,这些数据都是免费放在网上,可以很轻易地获取到。一旦确定了用户,就要为用户制订合理的内容。我身边的朋友都是90后,那这时做的分享的内容就要尽量以90后喜欢的或者关注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