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我们要自学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我们要自学

第 4 章 自学的方法

书籍名:《我们要自学》    作者:张玳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前面一章我们谈了老师的各种作用,以及如何自己代替老师来发挥部分的作用。这一章我们则从学习者的角度系统地谈谈自学的方法。



4.1 从哪里开始

有句俗话叫作:牛吃南瓜,下不了口。确实,做任何事情,开始时都是最难的,不仅因为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还因为一开始的时候没有惯性,会觉得阻力重重。这一节我们就来谈谈自学的时候应该从哪里开始。



4.1.1 你的目标是什么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明确目标是什么。《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其意思就是先要把目标弄明白,才能有方向。所以,在自学之前,一定要先设定一个目标。

对于大部分的自学者来说,这也许不是问题。也许我们看到了一幅让人感动到落泪的画,从此立志要学习画画。也许我们读到了一本让人茶饭不思的小说,从而想学习写作。这听起来有点儿戏,但其实很多时候最初的兴趣就是这样产生的。

中国有两个年纪相仿的著名钢琴家,他们的兴趣就是由儿时的随机事件引发的。朗朗两岁多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动画片《猫和老鼠》。这天正好放到一集叫作《猫儿协奏曲》,里面演奏了弗兰克  ·  李斯特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这是他和古典乐的第一次接触,也让他对古典乐产生了兴趣,为未来的专业钢琴家之路埋下了伏笔。李云迪三岁的时候在商场见到一个弹手风琴的人,被深深吸引,不愿离开,他的父母只能给他买了一架手风琴,他很快就玩会了这个乐器,进而开始学习钢琴。

安藤忠雄当初之所以会走上建筑设计师的道路,也是因为在高中第二年的时候到东京旅行,看到了  Frank  Lloyd  Wright  设计的帝国酒店,深受感动,并最终决定离开拳击界,进入建筑行业。

也就是说,人在主动想要学习一个东西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有一个长期目标。虽然这个目标不一定清晰或者现实,但毕竟有一个。为了更好地确定学习的方向和路线(后面会详谈路线问题),我们需要把这个长期目标尽量地细化。

以绘画举例,到底是用什么材料的绘画?大概是什么风格?如果是写作,那么,什么体裁?大概要写多长?如果是乐器,那么,具体是什么乐器?具体是哪一首曲子?

有了具体目标之后,我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在这个阶段,我们还不需要详细的计划,那是后面要做的。现在需要的,是你对整个学习对象的整体感觉和了解。比如通过维基百科、搜索引擎等来收集一些学习对象相关的信息,只需要收集最基础的信息。比如学习一门语言,你可以了解一下最基本的字母表、发音、宏观语法、大体发音等;如果是学习一种技艺,则只需了解一些初级的皮毛和常识性的概念即可。

总的来说,在这个阶段,只需有一个大体的感觉即可,不必过于详细,也不用怕出错。



4.1.2 寻找入门级的材料

对于你要学习的对象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就要寻找切入点了。

我们现在的信息并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这反而导致我们像面对南瓜的牛,不知道从哪儿入口,相反,如果我们砍掉一半,甚至砍掉一大半南瓜的时候,牛就可以轻松吃南瓜了。我们的时间有限,不能把所有信息都过一遍,所以,必须找好切入点。

幸运的是,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一些先行者,一些聪明人,他们写了一些非常适合初学者和自学者的材料,使用这些材料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这些材料(书籍、视频)一般会有一些特征,那就是,直奔主题,容易吸收,而且常常和传统的学习材料感觉不同。它们一般很少会打出“适合初学者”或者“入门”的字样——实际上真正打出这些字样的材料绝大部分都不太适合入门。阅读和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你会觉得非常自然,舒服,而且有道理。

当然,不幸的是,并不是每个领域的优秀材料都那么明显。有时候,一本书可能隐藏在上千本同类的书之中,让人眼花缭乱,从而错过。有时候,它可能只是某个人的某篇博客、某篇文章,也许读过之后你就豁然开朗,但是作者和你八竿子打不着,你也看不到这篇文章。更麻烦的是,好的材料必须适合你,所以你还不能随意听信别人说的“这就是学习某某东西最好的书”,你还得花时间去摸索,用自己的判断力来决定孰好孰坏(或者说孰适孰不适)。

在海量的材料中探寻、收集、整理并吸收是一件很美好(偶尔让人抓狂)的事情,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所以,纵然很花时间,还请大家一定怀着积极的心态来做这个事情。在本书最后的章节中我会分享一些适合我的材料,供大家参考。



4.1.3 先上车再补票

对于绝大部分的学习对象来说,实践都大于理论,或者试验大于理论。大家想必都听过通过看书来学游泳的寓言故事,其实不止游泳,学习其他东西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尽管我推荐大家要确定目标,确立方向,找一些好的入门材料,但是任何东西都比不上马上行动。

如果仅仅通过收集信息来了解一个东西,得到的感觉会很不完整。此外,当人面对一个庞大而未知的领域时,往往会觉得陷入泥潭,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所以,迅速逃离这种状态,开始做点什么,让手上有一个基础可以进行对比,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人罗伯特·M.  波西格写了一本奇书叫作《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书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学生要写文章,先是选了一个很大的题目,美国,写不出来,又把题目换成了一个城市,还是写不出来,又把题目换成了一条大街,还是写不出来。老师先是疑惑这个学生到底是笨呢,还是懒呢,结果后来才发现不对,这学生根本不知道写作的第一步是要观察,所以,先从观察练起。从一条大街上的一个建筑物的正面墙壁开始写,从左上角的第一块砖开始写。这次学生很快就写出来了。老师恍然大悟,又做了几次试验,让学生描写他大拇指的背面,描写钱币,学生完全没有迟疑,很快就写出来了。

这位老师使用的方法,就是把学习对象简化,缩小,直到学生不再有任何疑惑,可以马上上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方法,从最简单,最直观的东西做起,不管做得再差,你总有可以自我反馈的基础。一切思考都是从这样的基础中催生出来。

如果你想学习作曲,那就自己试着写一写,找一台琴,打印几张空白的五线谱,先试试。想学习素描,就先买点素描纸和笔,先任自己的感觉画起来。想要写作那就更容易了,你可以先随意找身边的一个东西进行写作练习,用纸笔或者打字,都可以。想学习某种语言,在网上找一篇这个语言的文章,先一面查字、词,一面读读看。

总而言之,你对学习对象的整体感觉应该包括你的切身体会。对于最初的这些练习,你应该抱着客观的心态进行评判。仔细想想,你觉得最难的地方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看看。再想想,如果你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助于什么样的材料?是书籍,还是视频,还是其他的工具?在后面的章节,我会仔细谈谈如何利用今天互联网上海量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学习,不过在那之前,我想先说说学习者如何在学习伊始快速建立信心。



4.1.4 快速建立信心

万事开头难。我相信这句话指的不仅是刚刚开始学习一样东西时由于没有惯性而觉得困难,还因为开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做不好而对学习的难度形成误判,导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作“第一印象”,即人在遇到一件事情或者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很快下一个判断,而这个判断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长久都难以消退。如果我们在学习起初的时候就碰钉子,那就很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学习困难。信心不足往往还会导致浅尝辄止,进步缓慢,以至于还没尽全力就提前放弃。要在开始时把信心建立好,我们就需要来点儿小“甜头”鼓励自己。

有部英国电影叫作《国王的演讲》,讲述了一个通过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英国的约克公爵艾尔伯特从小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演讲,试了各种方法都没用。他的妻子偶然找到了一个特别的语言治疗师,帮助他改正口吃的问题。一开始时,公爵并不以为然,不过,他还是勉强答应了治疗师的要求,在放着很大音乐时进行朗读。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通过录音,公爵发现音乐声很大,自己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时,口吃的问题就减缓了很多。他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开始接受治疗。后来,他的哥哥,也就是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为娶寡妇不惜退位。艾尔伯特临危受命,成了乔治六世,并且在二战前成功发表了演讲,鼓舞了军民的士气。

这个电影最有启发意义的就是公爵带着耳机大声朗读的那场戏。一个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治疗方法没有信心的人,突然之间尝到了“甜头”,提升了自信。这样能迅速让人尝到的“甜头”(或者我们叫它  quick-win)可以帮助我们在进一步深入学习前建立起信心,而信心可以帮助我们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动力。如果你相信自己能征服或者掌握这样东西,就能学得更顺畅。

所以说,我们在最初期的时候应该把目标放在“尝甜头”上。不用担心肤浅或者抓不住精髓,还没到那个程度。只要你能快速地感觉到,啊,这个东西原来并不难嘛,就可以了。

比如说,学习一门语言,你可以先学一些简单的句子,找一些你喜欢的歌曲或者电影,尝试寻找其中你能听懂的短句和单词。再比如说,学习钢琴,如果能找一些简单而又熟悉的乐曲,并且能很快上手的话,也能让自己信心大增,这个例子我后面会专门讲述。

即便是有些让人觉得似乎很难的事情,其实也没那么难。坂本龙一在《音乐让人自由》一书中,讲到他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上作曲班。小学!这并不是什么天才班,而是分成了不同年龄层的作曲班。小学生都能学习作曲,难道理解能力、知识广度和深度都更高的成年人还做不到吗?所以说,其实很多东西都没那么难,关键是要找准方法。

不管学什么,总会有让初学者快速尝到甜头的办法,但这也意味着你很可能需要自己去尝试一番。要知道,我们的目的是自主学习,所以,如果没有老师,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和资源,自己抱着良好的心态多做尝试,并进行自我反馈和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尝甜头仅仅是第一步。就像是学习演讲的国王,虽然一开始用音乐掩盖自己声音的方式迈出了第一步,但他不可能一直依靠这一招继续下去。深入的学习必然会有一些看似枯燥的练习(说“看似”是因为练习者如果真的喜欢就不会觉得枯燥),也需要强大的毅力来坚持。这些必要的刻苦过程,任何方法论都无法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