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你的自律,给你自由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你的自律,给你自由

定期扔这三样东西,会让你活得更高级

书籍名:《你的自律,给你自由》    作者:小椰子



  1845年,梭罗只身来到瓦尔登湖,只带了一把斧头,自己建了一间小木屋。独居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后,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苏轼,一生坎坷,宦海沉浮。被贬黄州时,一日与泗州友人共游南山。友人以蓼菜、新笋等野菜相待,苏轼尝后,不禁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渴望能拥有更多。然而,返璞归真,才能让自己清空杂念,过简单清爽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人生的每个维度都可以删繁就简。随着你定期扔掉不需要的东西,你会越来越清楚:什么才是你真正在乎的。

01放弃无用的社交

  在网易云音乐里曾经看过这样一条戳心的评论:

  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没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意的朋友。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类人,总是将“人脉”二字挂在嘴边,最大的爱好就是炫耀自己有多少微信好友。刷朋友圈时总能看到:今天他又参加了哪些大咖的聚会,昨天又在KTV的某某包厢喝到不省人事……不管是什么酒局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然而,所谓的人脉,不是集邮,并不是靠几次酒局就能建立起来的。更多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维护的,都是无用的社交。

  你花尽心思想要从你认识的人中榨取利用价值,到头来也许会发现:人家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作家李尚龙说:如果你自己不强大,那些社交其实没有什么用。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

  有时候,那些不那么擅长交际的人,反而显得可爱。出道这么多年,梁朝伟很少传出过负面新闻。他不喜欢交际应酬,总是和外界保持着一定的疏离感。

  张国荣在访谈上曾经这样提到过梁朝伟:“伟仔是一个很怪的人。我、王菲等一帮朋友经常在他家打牌,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只有伟仔不参加。他竟然一个人躲在一旁喝茶。”一拍完戏,大家出去喝酒唱歌,梁朝伟却总是一句:“你们玩,我回家。”

  直率又爱热闹的刘嘉玲说:“阿伟是个爱哭的闷蛋。他喜欢一个人闷在家里,可以一天一夜默不作声。”内向又不爱交际的他,却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有声有色,比任何人都享受孤独。

  他喜欢读书,从沈从文、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读到劳伦斯·布洛克。他会自己买张票去中央公园看雪景。他没事的时候就在片场放烟花,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流星。他还专门请了在英国教王室画画的老师教他画画,从中体悟生活。他甚至上了四天三夜的禅修班,在简陋的房屋中感受自己。

  杨绛先生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而梁朝伟正是将这种简单活到极致。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说过:“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放弃无用的社交,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专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为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02扔掉过分的欲望

  室友逛学生街时,看到路边有衣服清仓大甩卖活动,花了不到五十元淘了两件短袖T恤。回来后她兴奋地跟我说:“你看,这件是赵丽颖同款,才花了不到三十元。根本看不出这么便宜吧?”

  怎么会看不出来?从材质到做工,无一不在暴露着偷工减料和廉价的事实,就算是同款,与真货的差距实在太大。

  果不其然,穿了没两次,室友就嚷嚷着衣服开线、掉色严重,之后再也没看她穿过。她却舍不得扔,任它们静静地躺在凌乱的衣柜里,不见天日。

  室友就像一个无可救药的囤积症患者。书架上一排新书从未拆封,横七竖八地堆积在那,蒙上厚厚的一层灰;衣柜里满满当当都是质量低劣、剪裁粗制滥造的明星同款,每一件都穿不到两次;床上摆放了各种各样的玩偶,前男友送的熊娃娃、抽奖抽中的Kitty猫……而自己只睡床的一个小角落。

  美国哈佛商学院研究发现: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居家环境往往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乱和肮脏中。

  物欲太过强烈的人,反而容易不快乐。什么都想占有、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内心充满了贪婪与恐惧,而爱与幸福就找不到相应的位置。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东西都是我们不需要的,甚至完全可以说是垃圾和废物,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处理它们。习惯了,麻痹了,溺死其中而不自知,只觉得生活像死水一般毫无生气。

  然而,梭罗说:“一个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不如学会断舍离,清空环境、清空杂念,重新拿回驾驭生活的主导权,而不是沦为被生活驾驭的奴隶。

  断舍离是日本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对待诱惑,不要因为便宜就去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而是买一些质量上乘、真正适合自己的物品;对待生活,定期整理房间,丢掉不再适合自己的物品,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

03过滤多余的信息

  最近,我觉得自己患上了手机焦虑症。

  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机。打开微信,将朋友圈刷到没有新动态为止;打开微博,看热搜榜单上的明星又出了哪些绯闻;打开知乎,看今天又有哪些人分享了他们新编好的故事。

  作家采铜说:“我们已经须臾离不开手机,我们会在任何时间不由自主地滚动屏幕,我们会为每天冒出来的各种八卦而亢奋;

  “我们已经沉不下心来好好读完一本书,我们已经不去想上个礼拜自己曾经做过什么;

  “我们和其他人众口一词一遍遍重复着网络新词汇,我们对广告长度和软度的忍耐力越来越强,我们不知道除了被别人投喂信息之外还能怎样学习、怎样思考……

  “我们的思维,已经被过量的信息给堵塞住了。”

  太多的信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脑子里,没办法系统运用,到头来只会让自己对所有的事物浅尝辄止。最可怕的是,我们关注明星的八卦、关注别人的私事,甚至多过了关注我们自身。那些毫无意义的八卦、充满戾气的评论、浮于表面的论断,不仅会左右我们的判断,还会让我们充满焦虑。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深度思考、适当放空、化繁为简的能力,这需要我们学会过滤多余的信息。这几条建议或许可以改善这种状态:精简信息输入的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戒掉没事就刷朋友圈、微博的习惯;减少关注娱乐、社会新闻的次数,关注的对象宁缺毋滥;比起短时间内看很多本书,不如将一本书重复读上三遍,每一遍你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给信息分门别类,善用工具,例如云盘、印象笔记、有道笔记,快捷方便地存储有用的信息;搭建属于自己的阅读、学习体系,学会提问、学会深入思考问题,拒绝人云亦云。

结语

  身处知识信息过载的时代,唯有化繁为简、为我所用,才能沉淀,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这个世界太过浮躁喧嚣,容易让人迷失自己。享受一些真正简单而可贵的东西,才能体味到人生的真谛。当你很想改变,却又无从下手时,不如从定期扔这三样东西开始。

  丢掉不舍和执着,相信你的人生也会因此得到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