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真相与错觉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真相与错觉

正念

书籍名:《真相与错觉》    作者:塔莎.欧里希



如果自我反省意味着分析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反刍思维意味着人们无意义地纠结于想法、感受和行为,正念则恰好相反:仅仅关注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但不做评判或回应。然而,与主流看法不同,正念与冥想并不总是一个意思。人们往往把正念与瑜伽修行者、修行地或静修联系在一起,但近些年来,正念逐渐包含了更广泛的(幸好也是更多样化的)活动。正念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兰格[2],她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这一课题。兰格的研究使正念“走出参禅的洞穴,走进日常生活”。[3]

大多数人错把正念简单地当成冥想,兰格下了一个更广泛、实用的定义,称正念是“积极地注意新事物、放弃预期的思维模式,而后按照……(我们的)新观察的结果行事的过程”。[4]因此,尽管冥想是练习正念的一种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实际上,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冥想问题时,兰格曾经打趣道:“我认识的人老老实实坐5分钟都做不到,更别说40分钟了。”[5]

我了解这种感受。说实话,让自己放松沉浸于当下时刻的想法总会让我备感压力。和许多具有A型人格的人一样,我只有在完成所有日常待办事项时,才有到达“天堂”的感觉。度蜜月期间,我太过执迷于做事效率和行动,逼得丈夫抢走我的黑莓手机,把它锁在宾馆的保险柜里。

当然,如此执迷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美国学者蒂莫西·威尔森与同事做了11项系列试验,他们让受试者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单独待在一个房间6~15分钟,在此期间什么也不能做,只能思考。不出所料,这些受试者果然不喜欢这次经历,许多人都觉得非常难受。[6]这样的结果让威尔森好奇,人们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避免单纯思考。因此,他又做了后续的试验,让受试者在安静思考与一项客观上令人不悦的活动(轻微的电击)之间进行选择。难以置信的是,有超过一半的受试者宁愿接受电击,也不愿忍受哪怕5分钟的独处时间。威尔森与团队由此得出相当引人注目的结论:“比起什么也不做,人们更喜欢做些事情,即使那些事情(是令人不舒服或极其痛苦的)。”[7]

虽然人们更喜欢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但正念(尤其是正念冥想)当下逐渐深入人心。毕竟,当安吉丽娜·朱莉[8]、安德森·库珀[9]和艾伦·德詹尼丝[10]这些美国名人吹捧(或者我应该说是发推文强调)正念的各种好处时,你知道民众早晚会加入这一行列。人们也的确这样做了。不只是名人痴迷于正念,一些公司,像谷歌[11]、麦肯锡咨询公司[12]、耐克、美国通用磨坊食品公司、美国塔吉特百货以及安泰保险公司[13],都在运用正念,期待这一方法能提高生产力和幸福指数。许多人还把正念活动带到了课堂,这样的学校项目在美国有30多万名学生参与,从东海岸久负盛名的预备学校到市区的公立高中,无一例外。[14]就连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职业棒球队波士顿红袜队也大力欢迎冥想及其他正念训练。[15]结果便是诞生了一个价值近10亿美元的产业[16],目测这一数字还会上升。

矛盾的是,尽管正念之风盛行,我却觉得许多人都不敢说自己真的做得很好,有些人甚至有可能一直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最近在机场排队时,为了自娱自乐(或者说就为分散一下注意力),我决定数一下这个入口有多少乘客在看手机。你可能并不会对结果感到震惊,42位候机乘客,每个人都盯着那块小屏幕,这一幕便是埃伦·兰格称为潜念的最好例证之一。比起专注于当下,人们更容易忙于让自己分神的事,比如邮件、短信、脸谱网、照片墙、口袋妖怪GO手游或任何流行的新事物。一项数据显示:超过3  800万美国人承认自己在蹲厕所时用手机购物。[17]我不得不说,我们出了大问题。

不只口袋中的手机会扰乱我们的正念,我们的想法也同样如此。兰格在哈佛大学的同事马修·基林斯沃思和丹尼尔·吉尔伯特追踪了2  000名受试者日常的实时想法。他们发现不管是在工作、看电视、照顾小孩、跑腿还是做其他任何事,几乎有一半人称自己被其他想法分心,没有办法专注于当下发生的事情。[18]事实上,在22项追踪活动中有21项,不少于30%的受试者称当时在想别的事,比如思考过去、将来以及生活中的种种“如果”。(只有一项活动例外,但也不足为奇,那就是做爱。)

那么潜念到底会对我们(尤其是对我们的自我意识)造成怎样的伤害呢?一方面,兰格的研究发现,分心会让人们的幸福感下降。另外,人们丧失掌控自己想法、感受及行为的能力,如此一来几乎不可能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节食者要么看一个有关大角羊的短视频让自己分心,要么看自己在视频中的表现[19],然后就可以想吃多少冰激凌就吃多少。谁高兴得发了疯?当然是那些选择分心的节食者。在被大角羊分散注意力时,节食者便不那么有意识,也失去了控制。不管我们在吃冰激凌,与同事一起处理棘手的情况,还是在做一个重要的决定,抑或是在从事其他活动,这一原则同样适用。幸运的是,在正确练习的情况下,正念是解决这种问题的不二法宝。让我们从这一方法的主流观点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