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前言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拥有一批坚定而专注的追随者,30多年来一直如此。和主流书籍相比,本书在外观、内容以及阅读感受上都与众不同。

本书的确与众不同。

本书通过实例及其运用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家的技能,甚至通过展示那些对经济现象的常见推理中隐含的错误,告诉学生何种思考是错误的,应该引以为戒。本书主要是为包含微观和宏观一学期内容的“经济学导论”课设计的,但也已经成功地用于MBA的经济学课程以及硕士阶段的经济学教育课程,还有人将其用作“微观经济学原理”的教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讨论了微观以及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并严谨地将其作为分析工具使用,而不是为了讲方法而讲方法。

有些导论课教材的作者常常急于展示经济分析的形式美,无意中可能用抽象的技术细节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一点可以理解。经济学家的确都构建模型(我们也运用比喻和修辞),但是缺乏经验的大一新生未必能分享我们对于模型的激情。实际上,大多数新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是希望得到起步之前的基础训练。让我们来告诉他们,为什么他们坐在下面而我们却站在讲台上;让我们来告诉他们,为什么设计培养计划的那些人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最后,经济学并不是关于生产函数、完全竞争均衡、价格接受者或菲利普斯曲线的学问,经济学解释的是优化行为和交换过程的逻辑,是关于我们周围日常世界的学问。使用本书的学生不用等到学习结束时才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他们在一开始就会知道。

保罗·海恩从不隐瞒他的教学方略。在此前的版本中,他坚持认为:“我们必须从第一天起就告诉他们,经济学的那些原理是如何从杂乱与纷扰中发现意义的,如何澄清问题、系统化分析,并纠正报纸上、政客、别有用心者和咖啡馆里自以为是的那些人的各种日常论断。”30多年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教会学生们如何看透那些胡言乱语,进而理解他们周围这个复杂的世界。第13版将继续这一传统。

本书特色

有舍才有得,本书通过淡化对严格建模的强调,得以带来更多的思考、应用和启发。但请别误会我们的意思,本书对于经济学的探讨既非轻易,也不像在酒中掺水一样降格以求。第13版中以扎实可靠的讨论阐述了经济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我们身边的日常世界,这些应用既富于探索性,又富有启发性。甚至有些职业经济学家也告诉我们,关于经济学他们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更多,而这是在他们拿到博士学位之后的事。

本书旨在提高学生的技能,使他们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一旦他们迷上了经济学,在更高深的经济学课程中会有充分的机会来锻炼他们的建模能力。但愿学生们都能在这个奇妙的学科中继续他们的追求,如若不能,他们至少也能保留基本的经济学知识。

第13版的修订说明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保罗·海恩的“孩子”,也是他的教育遗产。阿尔奇安(A.Alchian)和艾伦(W.Allen)合著过一本《大学经济学》(University  Economics,1972),已绝版多年,该书的产权观念和协同主义传统对本书有深刻的影响。本书也具有奥地利学派的眼光,强调市场过程的动态性和企业家作用,而这些主题是由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A.Hayek)、伊斯雷尔·柯兹纳(Israel  Kirzner)以及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提出的。加上除此之外的其他思想,比如我们乔治梅森大学的教授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和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的公共选择学派——已经逐渐形成了被有些人称为“弗吉尼亚政治经济学”的学派。

第13版中有一些新的特色:

·在第5章经济行为的协调中,我们讨论时间偏好和利率的作用。

·我们重写了关于收入分配的一整章内容(第12章)。

·我们在第13章加入了对于“丧志工人”的讨论。

·对于货币均衡的讨论被并入了第14章货币的部分。

·在第15章,我们讨论了奥地利学派关于不可持续繁荣的理论,并与第5章关于利率的阐述相联系,用来分析我们最近这轮“大衰退”。(一位出版编辑提醒我们,对于奥地利学派关于商业周期的讨论在此前的版本中并不充分。他要求我们解决这个缺憾并告知大家,我们在第15章完成了这一任务。)

·我们更新了数据,并在每章开头加入了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