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第1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学习目标

·传达经济学的定义

·介绍优化行为的概念

·发展对于个人决策重要性的认识

·介绍作为经济游戏规则的产权制度

·理解并欣赏社会互动中看不见的手

一个优秀的机械师能找出你车的毛病在哪里,是因为他们知道你的车在没出毛病的时候是如何运转的。许多人觉得经济学问题令人困惑,是因为他们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系统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就像那些训练有限的机械师,训练仅限于检查那些运转不良的引擎。

一旦我们长期把某种东西认为理所当然,对于那些熟悉的事物,我们就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因此,我们很少注意到社会中还存在着秩序,也没有认识到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社会协作过程。所以,开始学习经济学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对我们每天都参与其中的社会协作的成就感到惊奇。高峰期的交通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1.1 认识秩序

看到这个建议,你也许会大吃一惊:“高峰期的交通是社会协作的例子?难道它不是应该被用来说明丛林法则或是社会协作的崩溃吗?”完全不是。如果当别人说到高峰期的交通时,你脑中联想到的只是“堵车”,那么你恰恰支持了前面提到的论点,即我们只注意到失败的情形,而把成功认为理所当然,以至于都感觉不到它了。高峰期交通的首要特征是运动而不是堵车,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日复一日地加入车流,而且差不多都能到达目的地。当然,交通系统运转得并不完美(又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呢)。但是,它毕竟能运转,对于这一惊人的事实,我们要学会感到惊奇。

早上8点,成千上万的人离开家,钻进他们的汽车,奔向各自的单位。他们都自行选择路线,没有和别人商量。他们的驾驶技术不同,对风险的态度各异,礼貌程度也千差万别。纵横交错的路网构成了城市交通的动脉和静脉,当这些尺寸、形状各不相同的私家车在其中行驶或是进进出出的时候,又有形形色色的卡车、公共汽车、摩托车和出租车加入进来。人们驶向各自的目标,几乎一门心思地只顾他们自己的利益,这未必因为人们都是自私的,而只不过因为没人知道别人的想法。关于其他人,每个人所能确知的仅限于周围行驶中为数不多的几辆车的位置、方向和速度。对此还得加上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别的司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努力地避免出车祸。当然,存在一些每个人都得遵守的基本规则,诸如红灯停车或是在不超速前提下尽量快速通行——不过也就这些了。上面描述的所有这些安排,都是对交通混乱的应对处方,否则路上的汽车可能就会变成一堆废铜烂铁——虽然有时确实会这样,但那是少数的例外。

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平稳有序的车流,如果你从高空俯视,甚至会感到一丝审美愉悦。下面所有独立运行的汽车,一旦有一点点空隙,旁边的车就会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突然并线;彼此首尾相接,车距狭小,然而并不碰撞;并道前后就差那么一两秒,把握不好就会剐蹭;车距大的时候就加速,车距一小,便又慢下来。高峰期的交通状况(或者任何时候的城市交通状况)确实是社会协作的巨大成果,而并非混乱与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