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8 经济学理论的偏倚:缺点还是优点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现在你可以学着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关于社会的理论既不完美,也不是没有偏倚的。(你知道什么理论既完美又中立吗?)经济学理论并不提供没有成见的观点,既能顾及所有事实,又能对所有价值观一视同仁。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即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和互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自身期望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难道这不正是一个带有偏倚的视角吗?我们以对“选择”的强调为例。经济理论如此专注地研究选择,以至于有人曾批评经济学竟然假设人们会选择失业或贫困的生活。等到我们在后面讨论贫困和失业问题的时候,你可以自己做个判断,看这种说法是中肯的批评还是对理论的误解。但是毫无疑问,经济学理论试图解释这个世界时,其假设就是社会现象都是人们选择的结果,特别是无意的结果。

旁白 人们选择。

旁白 只有个体进行选择。

经济学理论重视个体,这一点与关注选择密切相关,在这点上我们的日常语言常常会犯错误。因为实际上只有个体进行选择,所以经济学家在试图剖析企业、政府、国家等集体的决策时,总是落实在其中个人的选择上。例如,你选择上你现在的学校,但是学校本身并没有“选择”收下你做学生。学校本身是由一群不同角色的人组成的,他们各有各的责任。事实上,是学校中的一些人以学校的名义录取了你。运动场管理员、秘书、差不多所有的教员和学生对录取你为新生可能不起任何作用。同样,不是微软、红十字会、纽约市或者基地恐怖组织做选择,而是那些集体中的个体做选择。(如果这些组织不是由一个个人构成,你能设想它们能做出决策吗?即便你认为可以,对于解释这些组织的运作,这能带来有价值的洞见吗?)这就好比一个物理学得好的学生,能够超越我们日常语言所说的太阳“升起”还是“落下”,认识到其实真正在动的是地球,是地球的自转使得太阳看起来会升起或落下。同样的道理,一个经济学学得好的学生,应该很快就能懂得是个体在做决策和选择,而不是组织本身。

旁白 个体在衡量收益和成本后选择。

也有人批评经济学思维的错误或误导,是因为经济学强调优化过程、衡量计算和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经济学家假设人们在行事之前,心中先有一个目的,即比较所有可行选择的期望收益和成本,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再犯。但是,人们真的是这样计算的吗?与之相比,难道我们的很多行为不是更多地出自理性之外下意识的欲望和未经权衡的冲动吗?每个行为一定是为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吗?一定是对于一个明确界定的目标的追求吗?尽管经济学家并未声称人们什么都知道,也没说人们从来不犯错误,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确实假设人们的行为是在比较了收益和成本之后做出的。这强调了人类行为的工具理性,并有意忽略了一些事实,即很多重要的活动,比如一次热烈的谈话,或者一场友好的网球赛,并不是为了达到其他什么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另一项针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指控,是说它有亲市场倾向。这类批评让大家注意到了经济学理论的一个真正的、明显的特征,尽管这个特征也许完全不像它表面看起来的那个样子。经济学理论源于对市场和复杂交易过程的研究,并且这些年来,经济学家对交易运作好坏所依赖的条件已经有了更多的认识。所谓经济学家被指责有亲市场的偏见,也许更应该看成是他们对某些社会制度和游戏规则的偏爱,这些制度和规则能使人们在交易中互惠并使生产更有效率。总之,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