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10 没有理论就是糟糕的理论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这一点很简单,也很重要。我们能观察事实,但必须用理论来解释其原因——要用因果关系的理论把相关事实和不相关的事实区分开来(这样,尽管多数抽大麻的人以前的确喝牛奶,这一事实未必就与抽大麻的解释相关;类似地,超级杯赛基本上也和华尔街那些人没有关系)。实际上,在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当中充满了理论,我们才能从纷乱扰攘的世界中发现意义。事实上,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直接观察得来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其余部分要靠我们用所持的各式理论补足:狭窄的或宽泛的,模糊的或精确的,经过仔细检验的或未经仔细检验的,普适的或特殊的,经过缜密推理的或只是含混认知的。

旁白 因果关系。

当学生们发现经济学理论令人困惑且冗长乏味时,我们越来越觉得,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经济学家想教给他们的东西太多。于是我们才写了本书。本书写作的宗旨很明确,就是要事半功倍。本书围绕一组概念展开讨论,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经济学家的基本知识工具箱。这些工具,实际上也就是技能,与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基本假设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数目少得令人吃惊。但是其用途极其广泛,能解开诸多谜团,比如汇率、追求利润愿赌服输的公司、货币的本质、“同一”商品定价不同,等等。通常认为,解开这些谜团是经济学的传统议题。但是,这些工具也能解释一些通常被认为不属于经济领域的事情,比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政府运作、大学管理者的行为,在后面的章节中对这些方面的讨论会更多。

然而,仅靠经济理论本身并不能回答任何有趣或重要的社会问题,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要补充其他领域的知识:历史、文化、政治、心理学以及塑造人们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制度。仅仅学习经济分析的技术本身,要比合理并富有说服力地将其运用于无限复杂的实际社会问题容易得多,后者是一种艺术的掌握。最好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学生不是纯粹的技术匠人,而是能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运用自如。

如何用三条首尾相连的线将所有四个点连起来?(提示:试试突破框框。)

现在就担心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总是很难且有不确定性,未免为时过早。本书的首要目的是使你能开始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我们相信,你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经济学的思考会让人上瘾,一旦你深入理解一些经济学推理的原则,并将其内化,你就会发现运用它的机会层出不穷。你会注意到,很多关于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言论或文章都是鱼龙混杂。你开始“突破常规的框框”想问题,这是一种稀缺、强大并能带来回报的智力技能。



简短回顾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由社会理论家创造,为的是解释秩序与协作产生的原因,因为从表面看来,个体间的互动并无协调,人人都追逐自己的利益,对于自己合作伙伴的利益几乎一无所知。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理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其间人们根据各自期望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只有个体进行选择,他们可能会自己做决定,也可能因为在集体(家庭、企业、政府机构等)中与他人协作而做出决定。但是这不应该使我们忽略下述事实:以集体名义的选择实际上是由个体做出的,他们在追求自己目标和计划的过程中衡量取舍并进行优化。人们因为资源稀缺进行优化,这为他人创造了多种选择机会,他们的行为产生不断变动的净收益,而对此净收益持续的相互调整过程协调了个体间的互动。

经济学理论在研究人类行为和协作互动的时候,特别重视个体的选择。个体一直在比较期望的额外收益与成本,我们常常称为优化行为。尽管这种视角有偏倚或局限,但是若要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还强调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游戏规则影响我们选择的方式。产权是游戏规则的一个关键要素,它通过法律来指定稀缺物品的所有权。“社会产权”是指把所有权指派给全社会,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人。但问题在于社会自身并不能做出选择或决策,只有个体才可以。私有产权制度把所有权指派给特定的个体,产权可以自由交易。正因为如此,私有产权能帮我们澄清不同的选择和机会,同时也构成了市场交换经济的基础。



问题与讨论

1.人们如果想进行有效的合作,互相得有多少了解?比较下面两种情况:其一,两个家庭成员计划去度假;其二,两个摩托车手同时经过路口。在这两种情况下,如何避免“撞车”?为了供应你今天的早饭,有多少人参与了合作?你对他们的兴趣、性情和品格了解多少?

2.如果达拉斯的规划者决定在所有高速公路上留出一条车道给“紧急车辆”,你能预测一下会出什么事吗?“紧急车辆”的定义是:常规车道发生堵车,车上的人可能因此耽误重要的事情。你觉得人们会待在紧急车道以外吗?还是紧急车道也像其他车道一样堵?如果人们都不那么自私,都能顾及他人,这样的想法在实践中成功的可能性会变大吗?

3.当特蕾莎修女在1979年10月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想用19万美元的奖金建一所麻风病院,她是不是在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她这样做是不是利己?她是不是在节约优化?

4.有报纸报道说2/3的母亲在外面工作是“为了钱,而不是自愿的选择”。这二者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吗?不是为了钱,就是自愿的选择吗?

5.金钱的激励有多重要?1995年5月1日的《华尔街日报》报道了卡普兰教育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的结果,调查对象是即将参加法学院入学考试的学生。所提的问题是,什么东西吸引他们从事法律事业。只有8%的人回答说他们是受到高薪的吸引,但有62%的人称别人是受到高薪的吸引。你如何解释这种不一致?

6.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想要更高的收入?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有一次以委婉的口吻谈到,人们之所以被金钱驱使,并不是因为他们贪婪,而是因为金钱能使他们更好地支配自己的生活。当大多数人为了得到高收入而付出代价时,你认为他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7.如果游戏规则规定(无论是否以书面的形式),重要的学生会会议必须等人都到齐之后才能开始,但迟到不会受到惩罚,会发生什么事?守时符合每个人的利益吗?一段时间以后,大家会对这种游戏规则的结果感到满意吗?

8.对于参与经济学课程这个“游戏”的人们来说,有哪些规则协调他们的行为?谁来决定什么时间上课、在哪上、谁来教、哪些学生选修、用哪本书当教材、什么时候考试……谁决定每个学生坐在哪?很少见到两个学生抢同一个座位,你觉得奇怪吗?

9.你注意过没有,市属公园的地面往往比乡间俱乐部的地面污染严重?

(1)这只不过是因为去公园的人和打高尔夫球的人相比,不太关心污染问题。这种说法对吗?

(2)这和产权分配有关系吗?谁拥有城市公园?谁拥有乡间俱乐部?

(3)尽管乡间俱乐部的地面卫生无懈可击,但却经常用强力肥料,这些肥料最终将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给附近社区的人带来问题。谁拥有地下水?

10.当我们说“那只是个巧合,什么也证明不了”,我们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理论是如何帮助我们区分相关的证据和纯粹的巧合?

11.如果一个医生不经试验就拒绝相信针灸疗法,你能说这个医生有偏见吗?如果有人告诉你,你这门课不用学,只要一直念“看不见的手”这句咒语就能得满分,你信吗?尽管这门课你特别想得高分,但却完全忽视了这个建议,这又算不算是一种偏倚或成见呢?

12.有人统计出,受过4年大学教育的美国妇女的子女,要比受过5年大学教育的平均多一倍。假设这个数据是对的,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会不会推断多上一年大学会使女性生育能力下降?如果一个大四女生决定要孩子,你会不会警告她不要上第五年?你用的是什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