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第5章 供给与需求:协调的过程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学习目标

·哪怕生产一种产品都会涉及百万人,解释市场作为协调他们计划的过程

·使用供给和需求的模型分析市场

·区分短缺和过剩,解释自由市场的价格如何调整以产生市场出清的结果

·描述自由市场价格如何传递关于稀缺性的信息

·解释货币如何降低交易成本

·分析利率在协调经济行为中的作用

在世界上所有已知的富裕社会里,专业化分工都是标志性的特征。亚当·斯密在反思18世纪英国开始出现的经济增长时,曾观察到如下现象: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

斯密认为,当一个社会的成员掌握了有效的专业化能力,能在劳动上形成“分工”,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富裕。

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如何形成的?在第1章中,我们将其作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提出来了。在第2章中,我们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考察了专业化和交换的激励,以及专业化带来的机会和财富的增加,我们称之为“比较优势法则”。但是,生活在富裕的、高度专业化商业社会中的人们,究竟是怎样互相激励,才会采取这些互相关联的行动,最终生产出不可思议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以供人们享用的呢?

旁白 对每个人来说,知识和信息都是稀缺品。

其中基本的难题在于我们的所知极为有限。“专家”,顾名思义,不是什么都知道。(你能否举出一个人,不管是不是专家,他真的知道所有事情的做法;或者至少能有效地发号施令,让每个人高效地生产商品及提供服务?)事实是,每个人的确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对无数其他的知识和技能却一无所知。想一想,即使简单如一只普通的2B铅笔,这个世界上可能也没有单独一个人知道如何从头到尾把它做出来,这似乎难以置信,但在现实世界中却是真实存在的。

这事初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还是突破常规好好想想吧。在铅笔厂中,一旦木头、石墨、橡皮、油漆、胶水、锡包头、适当的工具和机器全部到位,很多专家都知道如何组装它们。但是铅笔生产线上的专家,并不知道那些基本的投入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这并非他们的比较优势。想想木头吧,伐木工人需要把树木伐倒。他们要依赖特制的高科技设备,还需要穿衣、吃饭、喝咖啡、看病以及其他种种产品和服务,有了这些才能好好工作。伐木的设备有一部分是用钢材制成,所以铅笔当中还有钢厂工人的一份辛劳,他们本人却未必知道这一点。钢材生产又要用到铁矿石,铁矿石多半是从密歇根北部半岛的铁矿开采的,首先通过苏必利尔湖铁路、伊什佩明铁路以及加拿大国家铁路,然后由轮船沿苏必利尔湖和密歇根湖而下,运到五大湖周边的各个港口。火车是谁造的?还有铁轨、轮船、船员们吃的各色食物,又是谁生产的?更不必说衣服和洗漱用品之类的了。是谁生产了燃料,建造了港口,发明了复杂的船只导航通信系统?答案是无数其他专家,他们追求各自的比较优势,依照他们有限的知识和技能和其他学有专长的人进行合作。

想象一下,为了生产出一支普通的2B铅笔,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有多少不同种族、肤色和信仰的人为之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他们的意见、技能和目标又有多么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互相并不认识,甚至可能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但是2B铅笔生产出来了。而我们消费者呢,都知道上哪儿能买到便宜的铅笔。

旁白 这些是怎样协调运作的呢?

市场的奇迹,很多人已经有过准确的描绘,就是数以亿计的人在互相不认识的情况下能够合作,不但生产出了2B铅笔,而且生产出了数目繁多的更为复杂精巧的产品,还使这些产品能够随时都供应充足。人们的合作,并非服从于某种全国性综合经济规划的命令,比如源自“国家办公用品管理局”。政府的角色要有限得多,回想亚当·斯密所说的“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政府的重要职能在于监督贯彻私有产权以及合同的履行。只有这些基本的游戏规则得到确立之后,那些不计其数的交换才可能发生。

旁白 市场价格传递了有用信息。

人们经常认为这个井然有序的交换网络是理所当然的。(你的铅笔用完了随时可以再买到。)同样我们在第1章里讨论过平稳有序的车流(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市场体系当然要比这更复杂。虽然市场的有序性看起来很神奇,但是它并不神秘。在交通系统中,红绿灯是协调各种车辆的信号;在商业社会中,帮助人们协调各种生产和消费计划的关键信号又是什么呢?答案是价格。价格在市场中形成,给人们传达了各种重要的信息和信号,并激励他们按这些信号行事。市场价格在供给和需求双方的互动中形成,我们在第3章和第4章中已经分别作过介绍。在本章中,我们把供给和需求放在一起,描述市场过程本身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