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5.3 竞争、合作与市场出清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人们总是说,买方和卖方在市场经济中是竞争关系。果真如此吗?回到第2章中布朗和琼斯的例子,他们交换淡啤酒和黑啤酒是在相互合作。难道只是因为交易是为了钱,交易双方的合作关系就变了吗?没有。如果你自愿花20美元、200美元或500美元买一把吉他,不管多少钱吧,反正只要你和卖方找到了互相合作的方式就行。这就是交换的互惠本质,无论是用货币还是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货币使这种合作行为能更容易发生。

旁白 卖方与买方合作。

竞争当然存在,而且与合作一样,竞争在市场过程当中也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卖方倾向于和其他卖方竞争,买方倾向于和别的买方竞争,而不是买方和卖方之间竞争。

再看短缺的例子。失望的吉他买主互相竞争,或者是出高价竞买,或者是证明自己在定价更高的时候也愿意购买。竞价的过程会减少短缺。卖吉他的人当然愿意能卖多贵就卖多贵,将商品急于卖给出价更高的人。相反地,在过剩的情况下,卖方相互竞争,争相吸引顾客,甩掉多余的存货。这不是买方和卖方的竞争,而是卖方和卖方之间的竞争。竞争不是通过暴力和骚乱,而是通过降价——只要大家都尊重并执行游戏规则!“这把吉他别的店里都卖700美元,看你这么喜欢,给你个优惠价,595美元。再额外赠送一个吉他拨片。”卖主是在寻找一种方式和其他的卖主竞争,同时跟你合作。那个还卖700美元的竞争者很快就会发现光送一个拨片已经不够了,他很快也会降价的。(当你去买车的时候,卖主是跟你竞争还是跟马路那头的经销商竞争?你想便宜点买,那么你是担心卖主,还是怕自己出价太低,以至于卖主把车卖给比你出价高750美元的人?)

因此,价格在短缺的时候倾向于上涨,在过剩的时候倾向于下跌。竞价的过程一直要进行到短缺或过剩得到缓解为止。在我们这个例子里,竞价过程会在价格为500美元时终止。如果没有短缺,买方就没有出高价的动机了;如果没有过剩,卖方也就没有降价的动机。经济学家通常把这一价格称为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因为供给和需求的“力量”形成了均势,价格没有进一步变化的趋势了。但是这种说法显得有点机械,好像市场是某种装置一样,我们更愿意称为市场出清价格(market  clearing  price)。所谓市场出清,就是市场上既没有短缺,也没有过剩。买方的计划和卖方的计划完全协调。

旁白 市场出清:需求量=供给量(买方和卖方的计划完全协调)。

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发展,动因之一就是为了解释市场出清现象。不仅仅是吉他市场会出清,任何商品或服务的自由市场都有出清的倾向。供给和需求的“法则”或原理,能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为什么会出清和市场是如何出清的,以及信息有限的个人又是怎样找到实现他们计划的途径的。

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商业社会不需要经济学专家使市场出清,而需要有效的游戏规则,允许人们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来买卖交易他们的财产以协调他们的计划。经济学家的作用在于解释市场过程是如何协调个人计划、产生财富并促使经济增长的——这些事很多人还不能很好理解。人们常常不明白,市场出清是诸多个体选择的无意后果。对于买吉他的人来说,他们对市场总体状况的关注其实少得不能再少,他们买吉他的前提是价格能承受得起,他们不可能知道有关吉他行业的一切情况。对于卖吉他的人来说也是一样,他们追求的也是自己的目标,要赚钱谋生。市场出清的倾向既不是由经济学家和政府计划的,也不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控制的。人们的信息和知识是有限的,这一点无法避免,人们通过竞价和合作性的交换来追逐各自的目标和计划,市场出清只不过是这些活动的无意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