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8.8 差别定价[1]者的困境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这里有一个陷阱。只要甄别潜在购票者的成本超过了额外的收益,艾德留下200或300个空座位(在他看来)实际上就是有效率的。让我们看看这是什么意思。

假设艾德支付了1800美元固定的电影租赁费,电影票价定为5美元,卖了500张票,每周挣300美元。一个周五的晚上,他查看了场地,对自己说:“如果我把200个空座位填满,就能增加我的净收益。我要做的就是把票价降到3美元,但是这种降价只针对那些票价更高就不来看电影的人。我每周就能多挣600美元,还能多让200人欣赏到这些好电影。”

这是个好主意吗?第二周,艾德在学校电影售票口挂出了一张新的标志牌,上面写着:“票价5美元。”然后又加了一排小字:“不愿意付更多钱的人,票价3美元。”接着会发生什么呢?几乎所有购票者都会买3美元的票,因为如果他们花3美元就能买到票,他们都“不愿意付更多钱”。最后,艾德只能得到2100美元的收入,这周的活动亏损100美元。这根本不是个好主意。

但其实这个主意的问题主要出在执行上,而非想法本身。如果艾德想消除空座位的“浪费”,避免收入损失,他必须找到成本足够低的方法以区别潜在的购票者。他必须能仅为那些只愿意付低价的人定低价,却不能让那些本愿意支付高价的人也享受这样的低价。艾德也许能从常青藤学院的录取那里得到一些启示。

[1]  对于price  discrimination,传统上译作“价格歧视”,尽管差别定价确会带来不满,但是所谓“歧视”这里只是一个中性的说法。——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