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9.1 竞争作为一个过程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当我们在日常用语中说到“竞争”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用其来指代个体参与的一项活动。“老虎”泰格·伍兹在打高尔夫球上极具竞争力,因为他可以将自己的天赋和后天的勤奋及心理素质结合起来,以和高尔夫锦标赛上的对手竞争并最终取胜。他的目标和所有杰出的体育明星一样,从来就是取胜,并且胜得毫无悬念。至于革新了电视新闻的泰德·特纳,以及通过软件创新降低了电脑使用成本的比尔·盖茨,“竞争”的含义也没有什么不同。

旁白 “完全竞争”的特征。

但很多经济学家给“竞争”这个词赋予的意义稍有不同。对于他们来说,竞争的经济学含义代表的是一系列事情所构成的状态。当下列条件满足时,就可以说存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

·有数量众多的买方和卖方,所以没有人拥有(可以影响竞争结构的)“市场力量”(market  power)。

·市场过程的参与者关于可能的各种选择拥有完全信息。

·卖方提供的是同质性的商品。

·资源的流动与配置没有黏性(costless  mobility)。

·参与经济行为的人都是价格接受者。

当所有这些条件都成立时,经济学家称为“完全竞争”。在完全竞争的逻辑下,可以得到设想中的“资源的最优配置”与“经济利润为零”这样的结果。

旁白 “完全竞争”的假设忽视了企业家才能的作用。

近一个世纪以来,这个基本模型对经济学家都非常有用。但是就我们对于经济学的理解来说,它的使用并非没有高昂的代价。这一模型的发展,模糊了经济系统运作背后的制度基础(在第11章中会讨论)。它还忽略了基于“企业家才能”的调整过程(在第7章中讨论过),而这是市场经济稳健运行的核心和充满活力的源泉,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动力所在(本书第16章的主题)。在完全信息下重点关注价格既定行为,那么很不幸,完全竞争的模型忽视了企业家以及对盈利和亏损的货币计算。

并未对企业家才能予以特别关注的“完全竞争”模型,被经济学家用来解释关于供给需求协调过程中的一些命题,我们在第5章中已经探讨过了。但经济行为之间存在一种普遍的相互联系,这在对经济系统不那么完善的描述中常常被忽略:举例而言,智利的一场革命会立即影响纽约期货市场上的铜价,这样的事实是精细的经济理论所要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一个成功运作的市场经济可以为经济参与者提供激励和信息,以协调他们之间的计划并发现交易所能带来的互惠。但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可以如此完美地完成这种协调任务,以致所有由交换带来的收益都被汲取,所有生产中成本最低的技术也已都被使用了。更进一步地,在完全竞争下如果存在一个获利机会,那么所有人都会知道,这样反而没有人能实现获利。这个结论背后的逻辑,给了我们一个阐释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清晰例证。

为了说明这个结论的应用价值,设想你平时去你们家附近超市的收银台都可以看到什么。当你准备结账的时候,你总会寻找最短的队去排,所有其他人也都会这么做。如果你左边的队走得更快,那么队尾的人会挪到那个队去排,这样增加了那队的人数,最终会减缓其结账的速度。顾客们的移动就是一个重新调整的过程,排得满的队伍会缩短而排得少的队伍会延长,直至最终使得所有收银台的等待时间相等。

旁白 “完全竞争”忽略了真实市场行为的特征,即各方计划相互调整的过程。

这不仅对于在商店等待收银的队伍适用,对于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排队和股市上买低卖高的技巧都适用。言之有理的经济理论都根植于这一逻辑,但是很不幸,完全竞争的模型倾向于模糊这一结果赖以呈现的主动过程(active  process)。从定义上说,这一模型关注的就是这些调整行为成功实施之后事物所呈现的状态。在此模型中,经济计划的协调作为前提假设就存在了,并没有解释经济行为者如何参与交换和生产活动,以实现交换的收益——(这种均衡的假设)如果推演到其逻辑的极致,所有潜在的收益都会被挖掘殆尽而不复存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探讨了市场上讨价还价、相互调整的行为,但现代理论却关注于那些会消除任何进一步相互调整可能性的均衡条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重大错误,在经济理论和公共政策上都会带来误解和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