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3.8 总量波动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让我们开始把GDP的概念用于实践吧。历史上看,特别是在发达商业社会,国民总产出和国民总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相当大的波动。例如,从1929~1933年,美国的GDP针对价格水平变化调整后下降了30%。由于美国GDP的长期趋势是每年增长3%,与从1929年开始按此增长推算出来的GDP相比,1933年的实际值下降了超过40%,这对民众的影响可就不是“稍有不便”了。而且个人收入的下降在总人口中也不是平均分布的,GDP的下降意味着产品生产的减少与相应的裁员,在这四年中,一些个人和家庭的收入下降超过30%。在1929年有3.2%的劳动力失业,但是到了1933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24.9%,大约每四个工人中就有一个失业,而且更多工人能工作的劳动时间比他们希望的要短。

上面为了说明总产出和总收入的波动关系重大,我们故意挑选了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时期。大多数时候GDP不会像1929~1933年时下降得那么持久和剧烈,那四年GDP的下降带来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其后美国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GDP下降是在2007年,从2007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到2009年的第二个季度,实际GDP(经过价格变化调整后)下降了4.7%。大多数人可以轻松挺过困境,尽管可能免不了一些抱怨,他们的年收入下降了四五个百分点。但是,由于这种下降不是平均分布的,有些人的收入下降的幅度要比国民总收入的下降多得多。2007~2009年的“大萧条”将失业率从2007年的4.7%提升到2009年10月的10%。[1]在公众眼中,GDP下降最严重的后果是失业率总是会随之升高。在我们继续下面的内容前,先简单讨论一下如何衡量失业率。

[1]  与最近这次经济萧条相比,其次严重的衰退发生在1973~1975年。这段时间内,GDP(经过价格变化调整后)总体下降了3.2%,失业率在1975年10月达到顶峰,增长为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