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4.12 货币平衡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从理想上看,美联储作为国家货币体系监管部门,其目的是保持货币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平衡。[1]在本书第1章作者便强调了平衡在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本书中提到的问题(往往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力图突出对经济活动均衡性的强调。简而言之,经济学思维促使我们意识到尽管可能存在宏观性问题,但最终这些问题都要从微观角度进行解答。

人们得到的激励和获取的信息非常重要,既能够引领在市场中他们开展与他人相协调的活动,也可能使他们做出错误选择导致失衡。货币体系在任何发达经济中都占据中心地位,货币单位是联结交换关系的纽带。货币本质上不是“中立”的,因为货币扮演的是经济活动中所有交换关系的纽带。如果货币体系失衡,则会影响经济体系的交换模式和生产。[2]从货币失衡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有美联储负责制定)的目标应当是通过保持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平衡实现货币的中立。

旁白 货币失衡: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相等,因此货币价值保持稳定。

这将产生价格平衡的局面,即零(或低)通货膨胀或紧缩。换句话说,就是会保持货币购买力的稳定性。同样重要的是不会产生各种价格扭曲,不会出现系统性的货币计算错误、不可持续的繁荣景象和不可避免的经济萧条。

[1]  有关货币均衡理论的讨论,请参看史蒂夫·霍维茨所著的《微观基础和宏观经济学》(纽约:Routledge出版社,2000)第65~103页。霍维茨系统性地追溯了货币均衡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瑞典经济学家克努特·维克塞尔和纲纳·缪达尔、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和哈耶克,还有众多现代经济学家如利兰·耶格尔和乔治·塞尔金等人。从这个角度看,尽管宏观经济平衡问题存在诸多诱因,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货币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过量供给将导致通货紧缩。塞尔金用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在经济向好时期(生产力增强),通货紧缩并不会产生太大损失,但是在经济萎靡期却会造成致命打击。塞尔金建议货币管理机构依据生产力标准而非物价水平稳定性来制定货币政策。请参看塞尔金所著Less  Than  Zero:The  Case  for  a  Falling  Price  Level  in  a  Growing  Economy(伦敦:IEA,1997)。

[2]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读者要明确区分货币单位和货币系统。货币如果不中立将导致货币系统失衡,对经济产生致命的打击。因此,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便是实现货币中立,从而减少过度供给或过度需求带来的潜在破坏。货币单位和货币系统间的区别与法律同法律体系的区别类似。法律总是偏向于某一群体,因此永远是非中立的,而法律体系则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中立。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人治过渡到法治对经济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