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6.2 历史记录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2011年美国的人均GDP是48442美元,印度为1489美元,不到美国的3.1%。与1820年相比,美国2011年的GDP增长了超过777倍,印度2006年的GDP则增长了不到10倍。[1]实际上,1820年印度的GDP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位,且比当年美国GDP数值高出近10倍。而现在,美国的GDP则是印度的近10倍!此种差别在于经济增长。在这185年里,美国的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而印度的经济增长则微不足道。为什么两个国家的境遇如此不同?

在一些人看来,对这个问题一个肯定的回答是“剥削”。经济增长依靠的是可投资于生产性资本的初始剩余。世界上的富裕国家利用其军事霸权征服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实力较弱的国家,盘剥被征服的人民,用榨取的盈余资本快速推动它们自己经济的发展。的确,当欧洲国家刚开始接触到世界的其他国家时,“力量的绝对优势恰好在欧洲人这一边,使他们能为所欲为而不受惩罚,在辽远地方做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说这句话的是亚当·斯密,不是卡尔·马克思。但是斯密也提到,他们所做的不合正义的事体与很多的“蠢事”掺杂在一起,他自己的观点是,英国这个最有野心的殖民强权国家在维护统治上投入了过多的资源,而并没有期望能够收回这些投入。他也许是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殖民地迅速瓦解,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它们没有能给殖民强权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

如果将剥削作为对当今国家间巨大贫富差别的一般解释,对其可以有一个根本性的反驳:事实是埃塞俄比亚等世界上一些最穷的国家,从来不曾被其他国家和地区征服或殖民;而瑞士等一些最富的国家,从来不曾征服或殖民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对于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军事力量看上去好像更有影响。不过毫无疑问,经济增长最初是在西欧被发现或者说被发明的。

1848年以后,经济增长也传播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年里,每个大洲都至少经历了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高速经济增长。1950~1973年,全世界的GDP年平均增速为4.9%。结合同时期的人口增长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人均GDP年增速为2.9%。这是个惊人的数字,意味着在区区25年内世界人民的实际平均收入就几乎可以翻一番。但是1950~1973年的迅速增长是很少见的。1973年之后,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显著减缓。苏联、其东欧盟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因此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实际上是下降了。在欧洲及其分支,经济增长普遍维持在至少足以让人均收入在50年内翻一番的水平。在亚洲,直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经济平均增速足以让实际人均收入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翻一番。

[1]  本章的论述基本以安格斯·麦迪逊收集并分析的大量数据为基础,麦迪逊将其研究于1995年发表于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发展中心出版的《监控全球经济(1820~1922年)》。自1995年以后,我们就一直在极尽所能更新数据,但是,前面我们已经强调过,在这里我们想要再次强调,那就是使用总量数据时必须格外谨慎小心。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在于正在研究的政治与经济系统的结构组成,哪怕从最好的一面出发,总量数据也只是乏善可陈的评估指标,使用时必须抱着怀疑态度,保持谨慎。若是还想进一步学习,本章的延伸阅读更进一步地讨论了测量、比较以及理解不同国家间GDP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