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精准表达:让你的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人心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精准表达:让你的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人心

纵向逻辑的理想状态

书籍名:《精准表达:让你的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人心》    作者:高田贵久



纵向逻辑的理想状态是,当对方要求你仔细解释你的纵向逻辑时,你能回答出来。要想达到这一状态,我们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把“在路边随意停车会给他人造成不便”这个事例按照理解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图  2-3)。


图  2-3 对同一纵向逻辑的不同理解程度


第(1)栏中,“不思考的人”只是大概明白在路边随意停车会给他人造成不便,却不打算深究其中的原因。第(2)栏中,“想太多的人”能够找出一大堆理由,啰嗦地解释路边随意停车为何会给他人造成不便。第(3)栏中,“针对对方的提问能够详细做出解释的人”明白路边随意停车为何会给他人造成不便,如果有人要求他做出解释,他能细致地进行说明。

第(1)类人多为“直觉型”。这类人如果直觉正确的话,一般没什么大问题。但如果直觉有误就麻烦了。“路边随意停车会给他人造成不便。”“为什么?”“反正就是会造成不便。”有时我们很难和直觉型的人继续这种对话。

第(2)类人往往喜欢强词夺理,和这类人说话往往会耗费过长的时间。最理想的类型是第(3)类。毕竟,第(1)类太强调直觉,第(2)类喜欢讲歪理,和这两类人往往很难争辩出结果。而如果成为第(3)类人,不论和(1)、(2)、(3)哪种类型交谈,都能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思。

和第(1)类人交谈时,可以配合对方的直觉跳跃性地讲话。

和第(2)类人交谈时,应详细解释自己的逻辑。

如果对方和自己同为第(3)类人,那就比较节省时间,只需把重点部分解释清楚即可。

我在前文中强调,逻辑组织得好还是不好并非绝对的概念,主要看对方是否能够理解。若想要让任何人都能明白自己的表述,我们应该锻炼自身的逻辑组织能力,做到“针对对方的提问能够详细做出解释”的程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对方提问时才需要做出详细的解释。否则对于不需要详细解释的人来说,你不过是一个诡辩者。至于要如何强化自己的逻辑,我在后面的章节将会细细道来。



为何对方会问:“只是这样吗?”


当对方质疑“只是这样吗”的时候,说明我们在讲话中没有把横向逻辑组织起来或组织得不够好,也就是说,我们未能合理把握整体思路,出现了遗漏和重复。

比如说,前文中户崎先生认为:“应该为客户企业提供一种有趣的、能激发卖场顾客对知识的好奇心的系统。”然而高桥业务部长却认为并非仅限于此。他指出,在家里看视频和在电影院看银幕的感受截然不同,因此除了求知的乐趣以外应该还存在其他的乐趣。换言之,户崎先生的主张当中存在遗漏。

请看看如下三个事例,你是否能发现其中的遗漏和重复?

1.  我想从事有意义、能够获得高收入的工作。

2.  我喜欢温柔顾家的异性。

3.  因为销量可以保证,而且前来交涉的是重要客户,所以我们应该开发。

大家同样阅读了这三个事例,人们的反应却各有不同。有的人觉得这三个事例不存在任何遗漏和重复;有的人认为第  1  个有问题;有的人认为第  2  个有问题;有的人则认为  2  和  3  都有问题;还有的人认为  3  个事例都有问题。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多少能察觉到横向逻辑中的重复现象了吧。

第  1  个事例当中,“有意义”与“高收入”不存在明显的重复。

第  2  个事例当中,“温柔顾家”则令人或多或少感到重复。从直觉上来看,温柔的人似乎都很顾家。

第  3  个事例当中,“销量可以保证”与“前来交涉的是重要客户”也令人感觉比较模糊。毕竟,能让公司销量得到保证的客户基本上都是重要客户。因此,“重要客户”这个概念包含了“可以保证销量”这一要素。

重复现象相对容易发现,而遗漏现象则比较难发现。其原因在于,只有当我们把整体事项都定义出来以后才能开始查漏补缺。倘若未能清晰地把握整体事项,我们就不可能知道缺失了什么。至于如何把握整体事项,同样也要看谈话对象是哪类人。

例如第  3  个事例中,说话的人应该是销售人员。销售人员无需承担收益责任和管理责任,从销售的角度来看,或许这就是“开发所需的必要条件”,其中没有任何遗漏。然而业务部长及管理者却能一眼看出其中的遗漏:销售人员明显忽视了收益及研发技术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