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简洁为上,化景入情

书籍名:《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作者:作家文摘


文∣唐·詹姆斯

对于多数虚构和非虚构作品而言,描写也许仍然是必要的。但有一句话已经流传开来了,那便是简洁为上,化景入情。

一项针对过去五十年里出版的书籍和杂志进行的研究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读者喜欢形容词和副词叠床架屋的大段描述,而且醉心于辞藻华丽的散文。今时今日,在忙碌的读者生活的世界中,各种信息争相抢夺着人们的时间,所以读者更热衷于小说中的“行动”。换句话说,他们要的是故事而不是漂亮的散文。

现在流行的写法是将描写融入到行动中,不管你写的是虚构还是非虚构作品,但融入的手法往往会给初学者带来巨大的困扰。

我要什么时候描写背景?什么时候描写角色?多久描写一次呢?我应该把场景描写放在开头,还是直接开始故事?描写多少合适?

这可没有一定之规。有时候我们都得见机行事。但确实有一些广为接受的实操办法是很有道理的。

在开场的段落中,背景、行为和角色通常都可以简洁了当地交代清楚。

一个绝佳的例子就是杰奎琳·苏珊的畅销书《纯情告别》:

她抵达那天,气温升到了摄氏三十三度。纽约热气腾腾——犹如一头愤怒的混凝土野兽一不小心被一阵不讲道理的热流所裹挟。但她不在意高温,也不在意被称为“时代广场”的垃圾遍地的游乐场。她觉得纽约是世上最令人激动的城市。

在不到一百个字的篇幅里,作者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在热浪滚滚的纽约,描写了时代广场,还介绍了一个姑娘——她相信自己刚刚抵达的,是这世上最令人激动的城市。

再看一个例子:

一辆小型戴姆勒汽车从一间杜鹃花掩映的车库里嗡嗡驶出,碾过房前倾斜的碎石路。琳达再看过去时,杰瑞米已经转上网球场边上的砂砾路,朝着厨房花园的红砖围墙上的一道缺口开去。

这段开场来自弗雷德里克·拉斐尔的小说《管弦乐和初学者》。它完成了许多任务。在连续不断的角色动作中,作者描写了场景,创造了环境,并且介绍了两个角色,用了七十七个字。请留意这里面的描写是怎样融入行动的。

去报刊亭和阅览架上随便浏览一圈,你就能找到许多类似的例子。融景入事,这个技巧应用广泛,并不特殊。

初学者经常会问:“我什么时候要描写角色?”我要说这仍然没有定法。不过,在小说写作中,人们越来越喜爱角色初一登场便描写。

莫里斯·L.韦斯特的《巴比伦通天塔》中,第一个场景是通过一个角色的视角来描写的。

山顶的哨卫背靠着一棵树瘤虬结的橄榄树坐下,调好电台,把地图包放在膝盖上打开。他取出望远镜,不紧不慢、仔仔细细地从太巴列湖的南端一直看到沙尔哈格兰山,雅穆克河在这里转向西南,汇入约旦河。上午十一点,天空澄澈。秋天的第一场小雨刚过,空气清新干燥。

他开始研究东边的山脊……

作者通过哨卫的视角,用了几乎整整两页来描写环境和行动。开头几个字就让读者进入到故事的情节中,而对背景的描写,也通过哨卫的视角融入到故事里。

里昂·尤里斯在《黄宝石》的第一章里,从一个角色的视角描写了场景。

天气和煦。哥本哈根和提沃利公园的景色如同魔法一般,让迈克尔·诺德斯特罗姆渐渐安定下来。他坐在威弗克斯饭店的露台上,可以看到尼布酒店洋葱似的穹顶,百万盏灯火点缀其上,路对面的露天哑剧剧场倏忽传来一阵笑声。提沃利公园的小道两侧,精心杂植的鲜花五彩斑斓。

一个角色走向窗口,那么从他看到的景物,我们就能推知他当下的心情,或是了解到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

在《航空港》开头之后紧接着的两段文字中,阿瑟·黑利描写了一个关键角色,布置了场景,并通过简洁的描写向我们展示出剧中人所面对的困难。

机场总经理梅尔是个瘦削的高个儿,精神十足,训练有素。他此刻正站在塔台的雪情控制台旁。通常情况下,从四面玻璃的房间看出去,整个机场的布局——跑道、滑行带、航站楼还有地面与空中的交通——尽收眼底,仿佛精致排布的积木和模型,就算是在夜里,也能凭借灯光的勾勒看清它们的轮廓和运动。但他现在眼中唯一的景象只有高处——上方两层的空中交通管制塔。

今晚,只有近处的一些灯光可以穿过几乎全不透明的雪慕,氤氲成一片模糊的光雾。除雪机一边铲雪,新落下的雪花一边堆积。地勤组已经几近力竭。

我们知道,梅尔很在意这些情况,所以这番描写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困境,成了情节的一部分。黑利精于此道。

你如果非要大段地描写不可,那最好期望今天流行的是哥特式小说。这样的段落有助于制造悬念,不详的背景,古怪的情境,或是非同寻常的环境。但是,这些都应该融入到故事里,而不是游离于其外,变成作者对华而不实的散文的致敬。

如果描写是必要的,就好好写。多用描述性的词句。“那酒鬼无精打采地走远了。”“马朝我们腾跃而来。”“狂风紧逼……”

避免用被动句。“大量砍下来的木料被堆在山坡上”不如写成“大量砍下来的木料覆盖了山坡”。“我们被恶劣的天气压得抬不起头”不如写成“风暴压得我们抬不起头”。

记住,好的描写会照顾到所有的感官。我们不仅要看到森林的样貌,还要听见风吹过树梢,闻到煎培根的香味,感觉到温暖的早晨阳光,尝到热乎乎的咖啡。

多用名词和动词。避开形容词和副词,除非能够加强你的表达——有时候确实是可以的。但通常,如果你的描写是依靠名词和动词成立的,就能够有更好的强调、描写和文笔。

初学者往往着迷于副词:他“生气地”说,她“安慰地”说,他“勉强地”回答。应该让对白自己体现情绪。让他说的话表现出生气;让她的回答显示出安慰。

在任何描写中,大量冗杂的形容词都会削弱素材的力量。所以使用时再谨慎也不为过。注意不要落入俗套。学着偶尔用一些精巧的比喻为好。

回头看前面所举的例子,你会惊讶地发觉副词全然不见踪影。再仔细看,形容词也寥寥无几。

要避免使用类似下文中表示程度的修饰词:“他是个真正老实的人。”“一场十足美丽的日落。”“相当温暖的天气。”“实打实的事实是……”

有时候我们可以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山峦峭壁怒指天空”,或是“树木在人们头顶撑开枝叶”。

不要忘了,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小。有时候一段短小精确的描写就足以点明故事的背景是在纽约、威尼斯、旧金山还是伦敦。几乎所有人都早已通过电视、电影和照片了解过世界各地了。

读者想要看到的是背景与故事和人物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又回到了开头。描写也许必不可少,但有道是:简洁为上,化景入情。

这才是更好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