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结局难料

书籍名:《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作者:作家文摘


文∣丹尼斯·维特科布

一般来说,我读一个故事到三分之二就会开始猜结尾。猜错了,那我运气很好。猜对了,我就会失望——被骗了反而会有美妙的乐趣。我喜爱这种高明的叙事技巧,所以在写作生涯之初便研究分析那些骗人大师的作品。渐渐地,我发现他们所用的伪装手法确实有迹可循。与所有的戏法一样,这些障眼法也需要练习。人们把这种戏法说得玄乎其玄,但深究之下,能看出出人意料的结尾的一些基本模式。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阿加莎·克里斯蒂那篇读来甚妙的短篇小说《原告证人》,是这种骗人技巧最纯熟的作品之一。你也许会想起来,这个故事围绕一个妻子“应该是”背信弃义的行为展开。这个“应该”很重要。所有逆转式结尾都有这么一个“应该”,引导读者去相信某些看起来最合逻辑的事情,结果被骗了。《原告证人》里充满难以预料的情节转拆。克里斯蒂女士的这篇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男人被控谋杀了一位善良的老妇。男人与妻子一起找到律师,说服律师相信他是无辜的。妻子愿意作证,谋杀发生时,丈夫正和她一块儿待在家里。但是在庭审时,妻子成了原告的重要证人,当场哗然。妻子作证说,她的丈夫在谋杀当晚出了门,回来时衣服上还沾着血迹,我们开始憎恶这个背信弃义的妻子。丈夫的罪行在原告眼中已经是铁证如山,而丈夫目瞪口呆,不知道妻子为什么要如此对待自己。正当事态眼看就要无可挽回,一个神秘女子突然出现,出示了这个妻子写给情人的一沓信件。在信中,妻子向情夫保证,她会在法庭上作伪证来除掉碍事的丈夫。这些信一经出示,便粉碎了妻子的证词。丈夫自然也就脱罪了。接下来就是大逆转。与律师在法庭独处时,妻子告诉律师,那个带着情书出现的神秘女人就是她自己伪装的。她之所以要当原告证人,就是为了用自己的名声来换取丈夫的自由。震惊的律师问她为什么不愿相信法律会公正地判她丈夫无罪。“因为,”她回答,“他有罪。”

作者用一个假反派把我们都给骗到了。读者对那些描写妻子不忠的故事见得多了,所以希望看到她诬陷丈夫的企图失败(我们肯定他是清白的)。当她在法庭上被人揭穿时,我们得偿所愿、心满意足,而且如果我们所料不错,这就是结局。但是突然,我们脚下的地毯被抽掉了。我们发觉那个一直招人痛恨的妻子实际上为了深爱的丈夫而牺牲了自己,保全了他。这个例子非常好地说明了,如何有效地创造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让一个角色看起来邪恶又奸猾,但实际上这是其计划的一部分。在结尾处,让读者意识到自己因为相信其伪装,而做出了多么错误的判断。

这个手法反过来用也能奏效。不再是一个让我们唾弃的假反派,而是主角身边一个值得信赖的好帮手,一路上协助着主角。等到故事结尾,这个我们喜爱的配角暴露出叛徒的嘴脸时,之前故事里某些古怪的不协调的情节突然变得无比合理了。我在最近写的一个故事里就用到了这个手法。旧金山的两个警官想要揭露一个非常有权势的华人堂口的堂主。为了证明这个堂主涉嫌非法活动和贿赂官员,两个警官需要得到这个帮会头目的秘密账本。堂主的会计告诉他们,这些账本记录了每一笔非法交易和行贿记录。然而,会计还没来得及领着他们俩去取账本,就被神秘地杀害。警方认为是堂口的刀手干的。两个警官发现,会计的未婚妻知道藏匿账本的地方。于是,稍年轻的警官被安排留下来保护她。很快,有证据表明年轻警官就是凶手。老警官火速赶回去,刚好救下会计的未婚妻。现在我们知道了真相。年轻的警官曾经接受贿赂,账本一旦公开,他的名字和收受的金额也就暴露了。因此,他用尽一切手段阻止警方找到账本。“应该”的作用再一次体现出来。这个转拆能够起效,就是因为读者认为两个警官应该是忠诚的,并且真心想要找到账本。

你如果能让读者相信你的主角正在全力以赴地实现某个目标,之后却又展示出他其实在追寻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那就有了再蒙一次人的资本。具体做法是这样:主角诀意要实现一个目标,意图很明确,反派力量会想办法阻止他。旁观着故事发展的人意识到主角的对手占据了绝对优势,于是担心主角达成目的的机会变得渺茫。那他要怎么做?我们开始好奇。反派的阻挠手段如此严密,我们的英雄能成功吗?等到高潮的缠斗开始,我们还会对处于下风的主角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但他失败了。他的对手正要得意时,才发现自己被骗了,这个骗局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写法:

1.主角迫使对手必须采取激烈的手段来阻止他。这种手段恰恰是我们的主角渴望看到的。例如:

我们的英雄为了揭露匪首,假扮成坏人,混迸敲诈团伙的老巢,但暴露了身份。他只能在证据还未收集完全的情况下就逃出来。敲诈团伙追上来,抓住他。但是,匪首突然发现自已掉迸了一个陷阱:为了抓住我们的主角,他跨越了国境,来到了一个可以合法引渡他的国家。这其实一直都是主角的最终目的。

2.主角立下的假目标成功地转移了对手的注意力,直到故事的最后几段,他真实的目的才显露出来。例如:

一个年轻人想娶一个女孩,便找女孩的父亲提亲。父亲是个固执得近乎无情的人,拒绝了年轻人,告诉他想要娶自已的女儿就要有更大的决心,不畏一切艰难也要达到目的的决心。他对年轻人说,自已当年就是凭着这股决心才成功地办起一家大化工厂。年轻人表示会证明自已的决心。他提出的考验是,如果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他能把女孩从重重防备的家中劫走,女孩的父亲就必须认可他的能力。父亲欣然接受挑战。年轻人在尝试过程中被警卫抓住了。父亲痛斥了他的无能。年轻人愤恨懊悔地离去。不久后,一个匿名电话打来,说年轻人为了报复他,意欲炸掉化工厂。父亲带上所有警卫赶去工厂,家中门户大开,年轻人轻松地带走了女孩。

3.主角明确地讲出他的目的,对手尽力阻止他。可是,读者和对手都被他最表面的手段或是目标最表面的意义所迷惑。结尾的转拆会告诉我们,他的目的和我们所理解的并不一样,也与表面的意义无关。例如:

一个老富翁在遗嘱里说,只要有人够聪明,找到他的宝藏,就会得到他所有的财产。老富翁一死,遗嘱刚念完,亲戚们就开始钩心斗角了。他们寻找线索、互耍花招,最后有人发现一个巧妙藏在大宅里的旧箱子。箱子一开,心机最深的亲戚在里面只找到一个装着纪念品和无聊信物的盒子。他一脸嫌弃地把这些东西扔出去。而女管家深深明白这些物件对于老富翁的意义,就问能不能留给她。其中一件东西里藏了一张字条,许诺持有字条的人可以继承所有的财产,因为她找到并认出了老富翁真正的财富。

你如果能独到地运用素材,就有可能掌握写出精彩结局的关键,只要你能把独到运用素材的方法,变成摆脱困境或者带出结局的重要手段。我记得威尔·罗杰斯演过的一部老片,《鲁莽的汽船》,他扮演一艘汽船的船长。为了拯救因谋杀罪而被判绞刑的侄子,船长必须带着重要信息驾船赶到下游的巴吞鲁日。时间所剩不多,燃料也是。他拆掉船上一切可以当柴火烧的东西,但离巴吞鲁日还有两公里远。看起来,希望已经彻底破灭,但就在这时,一个老传教士抓到有个水手在喝酒,一把夺过朗姆酒杯,扔进炉子。结果烟囱里喷出烈火,汽船骤然加速。船长问船上还有没有朗姆酒。而之前我们看到水手偷运了二百升上船,还以为那只是一段好玩的情节而已。现在,这些酒成了他们的救星。他们把朗姆酒倒进锅炉,及时地赶到现场,救下船长的侄子(当然是在扣人心弦的最后一刻)。

结局里的讽刺意味,有可能诀定一个故事是会变成精美的铅字还是废纸。比如,你写的是一个年轻的恶棍,他冷酷非常,众叛亲离,为了获得公司的大股东权益而受尽拆磨。我们可以让读者看到,他所获得的远比不上他所牺牲的,但我们也可以表现一种理想的正义,把小说写得更加深刻。在结尾处,他得偿所愿控制了公司,然后发现公司只是强撑着一个空架子,实际上早已负债累累。

另一种讽刺,是在漫长的艰苦挣扎后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全然没有必要。很多事情到头来总是会变成这个样子。

唬人的结尾,就像玩扑克时唬人一样,主角靠虚张声势把对手吓得投降认输。

当然,想要惊到读者,还有其他好几种方法,但以上这些是我认为效果最好的。我经常会复习这些模式,看看能不能想出一个天然就带着转拆的故事。我诚心地觉得它们对我帮助很大,因为我每次写出一个精彩的结局,总能轻松地找到引出这个结局的一系列合适的情境,也就等于有了情节的结构。而这个结构,又能指示我该发掘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的读者通常都很聪明,读过的故事数量甚多。他们很清楚哪些套路已经被无数小说用过了。而我呢,我不希望自己的故事被一眼看穿,显得笨头笨脑,所以得小心地规划战略,才敢和读者在智力上一较高下。他们在开始阅读时,基本不会知道里面的人和事并非如表面所示。他们兴许会想猜透我的想法,但创造惊喜的法门握在我手中。



REVISION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