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哲学启蒙系列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哲学启蒙系列

Q8:为什么活着?

书籍名:《哲学启蒙系列》    作者:陈嘉映



人有时候会自言自语:“为什么活着呢?”但是,事实上在问这个问题时,问的人自己心中已经隐隐约约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活着这件事是没有原因的。这个问题中饱含着一种期待,问的人沉浸在对人生的否定中,却又想要积极抓住生的意义。那么,重要的就不是去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认真地凝视我们的人生,是什么导致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



神崎繁:

“两个‘为什么’。”


一般情况下或许谁都不会问“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会动呢”这样的问题,一般都是忽然觉得玩具车模型或者闹钟等会动的东西很奇怪,于是不停地摆弄、拆开,结果弄坏了。这样的经历大概大家都有过。或者是在桌子湿的时候,把杯子放在上面,杯子就会自己滑动起来,像这样一般不会动的东西忽然动起来了,我们也会吃惊地问出这个问题。

现在的孩子可能都不太玩这个游戏了:我小时候为了去钓鳌虾就会把青蛙抓来,把青蛙腿拧下来用线系上,然后垂放在池塘上,等鳌虾上钩。现在想想其实是很残忍的,被拧下一条腿的青蛙还是会动。那个时候就会想“青蛙为什么会动呢”,这个问题会进一步让人想到“为什么活着”。

但是,孩子不是只有残忍的一面,也有很善良的一面。他们会很喜欢自己求了好几次才终于得到允许可以养的小狗,在小狗睡熟的时候,轻轻地把手放到小狗的鼻子下,来确认小狗是不是在呼吸。

平时活着会动的生物,当出于某些原因不会再动的时候,我们会很自然地产生疑问:“为什么不动了呢?”但是当它们还是跟平常一样活着动着的时候,有时我们也会回头看看感到奇怪:“是什么原因呢?”

但是,“为什么做某些事情”这个问题中的“为什么”并不仅仅用在询问像这样的“是什么原因”的时候。

当做了某些坏事被父母和老师严厉斥责的时候,或者当自己很认真努力地学习、学乐器或者训练体育项目但是却做不好的时候,感觉到很无力,或许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呢?”这个时候的“为什么”不是“是什么原因”,而是“为了什么”。

询问“是什么原因”的“为什么”是针对自己以外的事物,或者虽然是针对自己,但是却像看待他人那样观察事物活着动着的情况,并调查其“原因”时提出的问题。与此相对,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时,询问的是目的、意义这样的“理由”。

但是,像这样问自己现在活着的理由时,也不能让活着这件事有片刻的停止。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问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提问的自己”与“被问的自己”在某些地方步调不一致了。

因此,或许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疑问句,不如说是一种意在激励自己并提醒自己的呼声。如果一定要为此找个答案的话,或许是“Why  not”(为什么不呢)。(来吧,好好活吧!)



入不二基义:

“问的是什么?”


当被问到“为什么活着”时,如果我回答“那是因为我们通过呼吸吸收了氧气,吐出了二氧化碳,把吸收到的物质转化成了能量……”的话,提问的人肯定会生气吧——“我又不是在问这些”。所以,这个问题中的“为什么”问的并不是“活着”的原因和机制(特别是生物学上的原因和机制)。

那么,“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中的“为什么”和“为什么去上学”“为什么学习”这些问题中的“为什么”是一样的吗?我认为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去上学”“为什么学习”中的“为什么”问的是目的和理由。只要回答诸如“是为了成为一个独立、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爸爸妈妈总是唠叨(所以没有办法……)”这样的目的、理由,就算是回答这些问题了。

某种行为的目的,一般来说是与该行为不同的另外一件事。“去上学”的目的不是“去上学”这件事本身,而是别的事情(例如“成为一个独立、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某种行为的理由,一般来说也是与该行为不同的其他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唠叨”与“学习”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因此,如果“为什么活着”的“为什么”与“为什么去上学”“为什么学习”中的“为什么”是一样的话,那么它的答案(目的、理由)就应当是与“活着”这件事不同的其他事情。但是,这样一来不觉得有点奇怪吗?“活着”的目的和理由在于“活着”这件事之外的其他事情!这样一来,“活着”就成了达到另外目的的一种“手段”,仅仅成了从属于别的理由的“结果”。

“活着”与“去上学”“学习”不同的是,它是包含了这些在内的、囊括了一切的一个整体。因此,要在这个整体(活着)之外寻找别的目的和理由,是做不到的。

我认为,不如说,“活着”并非为了什么其他的目的、理由,而是要通过活着这件事来发掘、体会它本身的“乐趣”。“活着”是为了更深入地体验“活着”。硬要说答案的话,这就是我对这个“为什么”的回答。

之所以加上“硬要说答案”这样一个前缀,是因为我觉得如果太过于关注“活着”这件事的自我目的性,那么就会阻碍我们深入体验“活着”这件事。正如我们一直对自己说“睡吧睡吧”却反而睡不着,觉得自己“睡不着睡不着”结果却睡着了,老是想着“不想活了不想活了”的人也能够体会到活着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