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第28页

书籍名:《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一如古埃及精英分子,现在大多数人一生汲汲营营,也都是想盖起某种金字塔,只不过这些金字塔在不同文化里会有不同的名字、形体和规模罢了。举例来说,可能是一栋近郊的独栋透天别墅,有游泳池和大庭院,也可能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高楼公寓,有着令人屏息的美景。但很少有人会真的去问,究竟为什么我们会开始想建这些金字塔?





3.  想象建构的秩序存在于人和人之间思想的连接


就算假设借着某些超自然的力量,我让自己的欲望跳脱出了这个由想象建构的秩序,但我还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想要改变这个秩序,我还得说服数百万的陌生人都和我合作才行。原因就在于:想象建构的秩序并非个人主观的想象,而是存在于主体之间(inter-subjective),存在于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想象之中。

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解释一下“客观”、“主观”和“主体间”的不同。

“客观”事物的存在,不受人类意识及信念影响。例如“放射线”,就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早在人类发现放射线之前,放射线就已经存在;而且就算有人不相信有放射线存在,还是会受到它的伤害。发现放射线的居里夫人,就没想过多年研究放射性物质会伤害她的身体。虽然她不相信放射线会对她有害,最后她还是死于因为过度暴露于放射性物质之下而造成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主观”事物的存在,靠的是某个单一个人的意识和信念。如果这个人改变了自己的信念,这项主观事物也就不复存在或者跟着改变。比如许多小孩都会想象自己有个只有自己看得到、听得着的朋友。这个想象中的朋友只存在于孩子的主观意识中,等孩子长大、不再相信,这个朋友也就烟消云散。

“主体间”事物的存在,靠的是许多个人主观意识之间的连接网络。就算有某个人改变了想法,甚至过世,对这项事物的影响并不大。但如果是这个网络里面的大多数都死亡或者改变了想法,这种“主体间”的事物就会发生改变或者消失。之所以会有事物存在于主体之间,其目的并不是想存心骗人,也不是只想打哈哈敷衍。虽然它们不像放射线会直接造成实质影响,但对世界的影响仍然不容小觑。历史上有许多最重要的驱动因素,都是这种存在于主体之间的概念想法:法律、金钱、神、国家。

让我们再次以标致汽车作为例子。这家公司并不是标致首席执行官自己心中想象出来的朋友,而是存在于数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想象。这位首席执行官之所以能相信公司存在,是因为董事会也这么相信,公司请的律师也这么相信,办公室里的同人也这么相信,银行人员也这么相信,证券交易所的业务员也这么相信,还有从法国到澳大利亚的汽车经销商,大家都是这么相信的。如果某一天,首席执行官自己不相信标致汽车存在了,他很快就会被送到最近的精神病院,还会有人来他的位子接班。

同样,不论是美元、人权还是美国,都是存在于数十亿人的共同想象之中,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无力撼动这些概念。就算我自己下定决心不再相信美元、人权和美国,也无法造成任何改变。正因为这些由想象建构的秩序是存在于主体之间,想要改变这些秩序,就得同时改变数十亿人的想法,这绝非易事。想要达到这种规模的改变,必然需要有复杂的组织在背后协助,可能是政党,可能是思潮运动,也可能是某个宗教教派。然而,为了建立这种复杂的组织,人们就得说服许多陌生人共同合作,而这又得靠着他们都相信另一些共同的虚构故事才行得通。由此可见,为了改变现有由想象建构出的秩序,就得先用想象建构出另一套秩序才行。

举例来说,想解决掉标致汽车,我们就需要想象出更强大的东西,如法国的法律制度。而想解决掉法国的法律制度,我们又需要想象出更强大的东西,如法国国家的力量。而如果想解决的是法国,就还得再想象出更强大的才行。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而已。


[1]  Angus  Maddison,  The  World  Economy,  vol.  2  (Paris:  Development  Centre  of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6),  636;  “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  U.S.  Census  Bureau,  accessed  December  10,  2010,  http://census.gov/ipc/www/worldhis.html.



[2]  Robert  B.  Mark,  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World:  A  Global  and  Ecological  Narrative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2),  24.



[3]  Raymond  Westbrook,  ‘Old  Babylonian  Period’,  in  A  History  of  Ancient  Near  Eastern  Law,  vol.  1,  ed.  Raymond  Westbrook  (Leiden:  Brill,  2003),  361-  430;  Martha  T.  Roth,  Law  Collections  from  Mesopotamia  and  Asia  Minor,  2nd  ed.  (Atlanta:  Scholars  Press,  1997),  71-142;  M.  E.  J.  Richardson,  Hammurabi’s  Laws:  Text,  Translation  and  Glossary  (London:  T  &  T  Clark  International,  2000).



[4]  Roth,  Law  Collections  from  Mesopotamia,  76.



[5]  Roth,  Law  Collections  from  Mesopotamia,  121.



[6]  Roth,  Law  Collections  from  Mesopotamia,  122-23.



[7]  Roth,  Law  Collections,  133-34.



[8]  Constance  Brittaine  Bouchard,  Strong  of  Body,  Brave  and  Noble:  Chivalry  and  Society  in  Medieval  Franc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99;  Mary  Martin  McLaughlin,  ‘Survivors  and  Surrogates:  Children  and  Parents  from  the  Ninth  to  Thirteenth  Centuries’,  in  Medieval  Families:  Perspectives  on  Marriage,  Household  and  Children,  ed.  Carol  Neel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4),  81  n.  81;  Lise  E.  Hull,  Britain's  Medieval  Castles  (Westport:  Praeger,  2006),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