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第301页

书籍名:《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大众文化的新技术,包括广播、报纸尤其是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让我们得以影响世界各地民众,影响观点、态度和幻想,各国政府和广告客户开始逐渐重视它们的价值。

苏联在运用大众传媒传播思想方面尤其具有创造力。新型大众传媒有助于培育能够冲击传统高雅文化霸权的大众文化。在工业化国家的核心区域之外,传统宗教和艺术,如印度教和佛教的复兴,开始在创新民族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对抗北大西洋区域的文化霸权。





现代历史

1945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引擎再次轰鸣,造就了世界历史上最快的经济增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从1913年至1950年间的0.91%,上升至1950年至1973年间的2.93%,之后在1973年至1998年间降至更为适度但仍然引人瞩目的1.33%。

随着市场的开拓,美国“马歇尔计划”提供的大规模重建援助资金,推动了全球性监管机构,如联合国(1945年)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7年)的成立,国际经济秩序重新恢复正常状态,再次呈现稳定发展的趋势。出口国际市场的商品在总产量中的比例,在1913年至1950年间跌落之后,于1950年至1995年间增长了3倍。先后发生在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国际贸易复苏和大众消费主义传播,刺激了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在欧洲和日本首次出现了大量购买私家车、电视机、收音机的消费者,而空运成本的降低使他们去往异国度假成为可能。新一波电子技术领域的创新受到战时科研项目的促进,引领了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的电子革命。而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包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等,酿成了基因工程新技术的发展,其意义我们仍无法预知。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逐渐擅长通过刺激消费,以及在干预和“自由放任主义”之间寻求适度平衡的方式,来维持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初期与90年代后期的衰落表明经济周期仍未得到完全掌控。然而,19世纪后期的诸多贸易保护主义幻想破灭,因为政府认识到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单个国家(甚至是最强大的国家)的财富增值通常需要依赖全球经济增长,而并非占有受保护市场。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现实更清晰的研判,成为美国政府决心(通过“马歇尔计划”)资助欧洲和日本战后重建的原因,尽管此举意味着将昔日的敌国扶持成为商业竞争对手。

本着这种精神,加上来自于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压力,欧洲政府放弃了他们在19世纪后期开拓的帝国。在1945年后的40年间,大约有100个国家从其欧洲领主手中取得了独立。另一批新兴国家涌现于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截至2007年,联合国已拥有192个成员国。

工业化进程开始延伸至19世纪后期的工业核心区域之外,部分原因在于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积极支持。直至20世纪90年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都非常迅速,其中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尤为突出,它们均受到日本增长模式的影响。





火箭与卢布


即使世界划分为两大主要阵营,世界经济仍保持增长态势。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相互较劲。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这些对抗关系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而这将是一场核战争。然而,冷战也是一场争夺经济和政治霸权的较量。双方均认同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增长是政治和军事成功的关键。两大集团采用了竞争方式来获取经济增长,而且在大约三十年时间里,都难以明确究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还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快。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的国民生活水平开始提高,因为继任者将投资引向消费品和住房领域。20世纪50年代,苏联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似乎展现了计划经济的技术活力。这些成就包括研制导弹、核武器,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空间卫星——“旅行者”号(Sputnik),1961年将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  1934—1968)送入太空。

在随后的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增速减缓,当苏联人得知他们的生活标准远远落后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时,大家的希望破灭了。虽然当大量资源被配置到大型工程时,计划经济确实可以实现创新,但是缺少竞争所带来的持久压力,无法形成资本主义世界驱动生产力提升的持续创新潮流。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仍未成功引进正在彻底革新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新电子技术。苏联的领导者们知道,这个事实对苏联来说意味着军事和科技灾难。





美国早在1941年就启动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这项计划旨在摧毁纳粹德国。1945年7月16日,美军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市附近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核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在看到爆炸之后,引述了《薄伽梵歌》:“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实际上,原子弹所能造成的科技灾难,将时刻成为悬在人类世界上方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图中呈现的分别是原子弹引爆0.025秒、8秒、9秒的景象。



苏联经济的屡次失败告诉大家许多关于现代革命驱动机制方面的知识。苏联的当权者们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知道计划经济固有的不足:缺乏竞争和缺少盈利动机。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高增长率仍主要依赖于大规模、高强制性的劳动力和资源调配,而并非效率的真正提高。80年代中期,新一届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经济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国家无法再像30年代与40年代那样不停地调动新资源了。苏联经济体制走向崩溃的原因在于其采用动员性的发展战略,这与传统农业帝国如出一辙。这种方式尽管对军事危机行之有效,却扼杀了创新。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从反面印证了卡尔·马克思宣称的“资本主义是现代化的原动力”这一论断。





中国的适应性调整


社会主义中国是上述规律的一个明显例外。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政权尝试采用斯大林的方法实现工业化。但是,大跃进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灾难,“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动乱,外加中苏关系裂痕加深,促使中国政府放弃苏联式理想化的全面国有经济体制。1976年,毛泽东逝世,他的继任者再次谨慎地引入市场经济元素,随着企业活动在中国推进,经济增速加快。

放眼世界各地,这段时期的经济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众教育在世界多地推广,因此,多数国家的大多数民众掌握了基本的读写能力。越来越多的民众居住在大型城市,因为日渐改善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条件,日益增多的薪金和工作机会,都吸引着来自乡村的人们。

这是人类历史上,城市首次成为比乡村更健康的地方,至少城市里能提供清洁水源、基本卫生条件、医疗服务、交通及居民用电等基础设施。在短短一代人(1955年至1990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平均寿命从大约35岁提高到55岁,从这一惊人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城市化同时改变了两性关系,因为在适应城镇生活的家庭中,女性的薪酬收入与男性同等重要。妇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政府部门、教育、医药和科学领域。然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如经济平等,依然任重道远。以1990年的世界范围为例,相对于每100位同等处境的男性,约80位女性接受过中等教育,约65位接受过高等教育,而仅有约60位女性实现成功就业。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新型电子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苏联(及其解体后的俄国)和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让整个世界比以往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全球一体化的新动向成为人们逐渐熟知的“全球化”。全球化趋势促进了大多数核心工业经济体与众多新兴工业体的经济增长。尽管许多较贫穷的国家,尤其是部分非洲国家及拉美国家,因参与竞争的成本过高而使发展水平远远落后。然而无论怎样,全球化毕竟增进了文化间的紧密联系。随着电视和广播的广泛应用,及其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普及,发达工业国家的文化规范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