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第305页

书籍名:《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结论


很明显,《极简人类史》可以为教师、师资培训者、课程设计专家和学生提供各种借鉴和应用可能,我们对此深感兴奋。我们坚信,大家会找到更多富有创意的办法使用本书,推动世界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刻、更精准地理解人类历史——这是我们共同的根本目标。

密歇根大学鲍勃·贝恩

(Bob  Bain)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劳伦·麦克阿瑟·哈里斯

(Lauren  McArthur  Harris)

鲍勃·贝恩和劳伦·麦克阿瑟·哈里斯都曾在高中任世界历史教师,合起来拥有超过35年的教学经验。两人分别在密歇根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习世界历史教学,并和见习教师、现任历史教师共事合作。





附录

B



世界历史分期


像所有的故事一样,历史也是有结构的,而历史分期就是史学家们用来创建结构的一种主要手段。然而,历史的发展天衣无缝,浑然天成,很少会自然而然地中断,因此尝试将整个人类历史按照时间顺序整齐地断代一定是人为的。历史分期总会违背复杂的历史事实,即便是最严谨的断代也不免会扭曲历史。任何历史分期的设计都必须在清晰、连贯、准确和真实的矛盾需求中妥协而来。

在世界历史中,寻找合理的方案划分历史是一种挑战,并且极其复杂,因为它试图为所有人类社会历史作出条理清晰的解释。对《极简人类史》而言,这种挑战更大,它尝试着用一些鲜为人知,甚至对很多世界史学家来说都陌生的尺度描述历史。本书不可避免地牺牲一些重要的细节,因为它试图勾勒出更大的框架。例如,书中提到农业文明的进程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特定文明社会独有的发展史。本书选取了一个不同的历史片段,这个片段与我们熟悉的片段相比,不分伯仲,只是不同而已。但由于它的不同,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些新事物,也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也许当我们用大比例尺看待历史时,发现的最重要的对象莫过于人性。以这种尺度,仅以这种尺度,才可能把人类的历史轨迹作为整体看待并有所感悟。

但这样做,我们不得不以新的方式来思考历史分期的问题。接下来,我们会讨论世界史中由历史分期带来的某些特殊问题,一些历史分期的传统方法和本书中采取的整体讲述人类历史的折中方案。





理论运用上的问题


由于任何一种编年体都会强调过去的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所以历史分期会产生理论运用上的问题。强调性别的史学家可能会寻找男性和女性地位及权力发生变化的历史时期来研究(女性选举权或早期农业社会父系社会关系的出现);研究战争的史学家可能会关注武器和战术的变化(例如火药的使用和第一个有组织军队的出现);研究宗教的史学家或许会把目标聚焦在第一个千禧年里第一种“世界性”宗教的出现。不同的问题凸显不同的历史面貌,产生不同的历史分期。换句话说,选择历史分期就是在人类历史中,对孰轻孰重作出相当随意的判断。关注历史中的小部分,历史学家能避免某些挑战,但在世界历史上,历史分期要求对地球上所有社会中的变化作出判断,历史学家在确定这些变化能达成一致意见吗?目前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组织方面的问题


历史分期也会造成严重的组织方面的问题。由于不同的宗教和社会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历史轨迹,我们如何找到公平对待它们的标准呢?毕竟,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成百上千的不同事情,那么史学家究竟要关注哪些事情呢?这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相邻的地区或国家的发展方式相近,而相距甚远的社会鲜有相同之处,那么我们能因为它们同时存在,就将它们放在同一时期吗?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会面临失去世界历史联系的危险。现代史的专业研究出现在欧洲,许多早已确定的历史分期方案使欧洲历史独树一帜。比如在传统上将欧洲史分成古代史、中世纪史和现代史,但是这样的标准在欧洲大陆以外地区毫无意义,虽然这种标准早已制定并为人熟知。无独有偶,中国史学家长期使用动态标准为历史记载提供框架,但这些标准在其他方面也毫无意义。比如“唐代的美洲”这种提法有何意义呢?能否找到对非洲、欧亚大陆、美洲及太平洋地区都有意义的标准呢?对于这些问题的最终解释方案,在世界史学家之间很难达成共识。





伦理方面的问题


历史分期会带来伦理问题,因为它很容易暗示价值判断。如果我们的历史分期假设某些历史时期较其他时期更为“先进”或“进步”,那么这种情况尤为显著。欧洲历史的教科书上常会使用诸如“黑暗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科学的革命”或“民主革命时期”等标记,描述这个历史时期时,这些标记绝不会保持中立。用过这些标记,我们大约会了解一段历史:黑暗时期蒙昧落后,中世纪时期承上启下,现代社会真正始于文艺复兴。这样的历史体系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作出了价值判断,因为它隐藏性地比较了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同层次。直到现在,史学界对这样的观点仍有广泛争议,即西方社会开始现代化时,其他社会还处于早期历史时期,需要奋起直追。有可能创建一种历史分期体系,避免把对某个时期或地区的价值判断强加于另一个时期或地区吗?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普遍认可的答案。





技术的问题


所谓技术上的问题,我指的是由于历法不同所引发的问题。为什么说“哥伦布于1897年横渡大西洋”听上去这么奇怪呢?因为我在记录这个年代时,使用的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的历法。古希腊的城邦大多时候用每个统治者的年号来纪年,直到公元前4世纪,才由柏拉图的朋友蒂迈欧提出使用一个统一的纪年系统。这个纪年系统从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当天算起,依据现代历法(基督纪元),这一年是公元前776年。这些例子都证明了,编写一部通用的历法是一项复杂、长期、困难的工作。但是,在我描述的所有这些困难中,人们达到了逻辑合理、广泛一致的观点,但在历法的使用上仍有争议。使用基督教的历法是不是隐含着文化帝国主义呢?我们能简单使用缩略词公元前或公元后(“BC//AD”),或是基督纪元前或当代(“BCE//CE”)来逃避这些指责吗?没有一个历史分期的体系,能够解决所有这些问题或是所有不同的要求。大体上如历史作品一样,历史分期的框架反映了创造框架的时代,和人们的偏见与判断,同时也反映了提出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范围。这意味着有一个框架能适合众多不同的历史范围,并为史学家提供记录历史的依据。





历史分期的框架


最简单的断代方法就是将过去分成两个大的时代,这种方法在很多的创世故事中都出现过。这两个时代就是创世时代和现代(如某些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解释),或是“衰落”前期和后期(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中《创世记》的记载)。这种二元断代法提供了一种有力方式来对比过去和现在,对当代社会抑或赞扬抑或谴责。甚至到今天,这种断代史的踪迹在二分法框架中依然存在,比如现代理论框架把历史僵硬地分成所谓的“现代”和“传统”社会。

然而大多数断代史的框架都把过去分成很多个主要的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多个时期。朝代的历史通常意味着一种周期观,即历朝历代都要经历由盛及衰的过程,正如每位统治者一样,都要经历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过程。在一种更为线性的观点的构想中,所产生的历史记载常常会把所描述的框架看作一系列独特的时代,其中的每个时代都可能被看成一个更为庞大、更为普遍的轨迹中的一部分。在公元前8世纪时有这样的记载,古希腊的诗人赫西俄德把历史描述成五个伟大的时代,起初是黄金时代,人类心满意足,像神仙一样;接下来经历了几个衰落的阶段,即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英雄时代;最后就是赫西俄德自己所在的时代,在他看来,暴力和愚昧是这个时代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