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当我们说到幸福,我们是在说什么

书籍名:《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作者:陈赛



我们现在来谈谈幸福。

先要向读者说明一声,我不是来告诉诸位该怎么获得幸福的。能不能把人教得幸福起来,对这一点,我颇有保留。即使能,也不一定轮到我来教,因为我不确定我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但我来做什么呢?我来谈谈,当我们说到幸福,我们是在说什么。

幸福是个重要的话题,也许是人生问题中最重要的话题,因为很多人都主张,人人都追求幸福,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幸福。一句话,幸福是生活的目的,其他的都是达到幸福的手段。你挣钱攒钱,我可以问你为什么要挣钱攒钱;你说要买房子,我可以问你为什么要买房子;你想过上好日子,但我不会问你为什么想要过上好日子,也不会问你为什么要幸福。幸福本身就是目的,不再有为什么要幸福这样的问题。

对很多哲学家来说,这不是什么原理,这是个基本事实:所有人都希望获得幸福,有了幸福都不愿意放弃它。

大致相同的幸福观念与不尽相同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幸福,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生活?我们的幸福观念,从大体上看,差不了很多。

亚里士多德列举了一些让人幸福的东西:健康、财富、好出身、聪明、长寿。我相信,很少有人觉得这些不是好东西。这些东西能带来幸福。如果你身体健康,工作有成,薪水不低;如果你们夫妻恩爱,孩子有出息,那你就够幸福。一个老年人,一辈子一事无成,儿子斗殴伤人进了牢房,女儿嫁了人远走高飞,孤孤零零住在破瓦房里,谁也不会说他有个幸福的晚年。你问70岁还在靠捡破烂为生的老太太,问她过得幸福不幸福,你显然是问错了人。

我们对幸福有大致相同的观念,这是根据典型的情况来说的,这么泛泛说来,所有人都追求幸福。不过,在这个大范围之内,什么最让你幸福,什么最让我幸福,可能有很多差别。对有些人来说,锦衣玉食住大房子最幸福;对另一些人来说,竹篱茅舍,无人打扰读几本书,听听巴赫,最幸福。要这么说起来,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人,也各有各的幸福。

那么看起来,虽然我们都希望过得幸福,但我们每一个人,还是需要弄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幸福。

幸福是生活状态

我们开篇说的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从这些老生常谈,我们似乎可以引申出几个看法。

第一个看法是,幸福首先指的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指主观心理。有人说,幸福不幸福是主观的,你欲幸福,则幸福至矣。不是的,至少不完全是。如果你的一个朋友,出了一场车祸,妻女遇难,他自己撞得满身是伤,躺在病床上,你可以鼓励他挺住,但要求他感到幸福,似乎有点儿过分。幸福不是你凭感觉就能幸福起来的。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差不了太远。如果一个人处在幸福状态中,他主观上也感到幸福;如果一个人处在不幸之中,他通常也感到不幸。我们的感官和感觉,本来就是为了反映现实而发展出来的。感官有时会欺骗我们,但不会始终欺骗我们。要是生物看到的、听到的永远是错觉,是幻觉,眼睛耳朵这些器官就不会发展出来了。

我承认也有这样的情况,即一个人完全陷入幻觉之中,有时候,甚至可能有很多人同时陷入虚幻的感觉之中。我们可以设想有一个部落,那里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被大大小小的长官欺凌,但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其他部落里的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他们被完全控制起来,得不到任何外界信息,那么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还真以为自己挺幸福的。这时候,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就完全区分开了,他们生活在不幸的状态之中,但他们主观上却感到幸福。在这种情况下,我会说,他们生活在虚假的幸福感之中。如果“虚假”这个词有什么意义,那它说的就是类似这样的情况。

你可能会坚持说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所以你也会坚持说,他们那个样子就是幸福,他们感到自己幸福,他们就幸福,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怎么靠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做的似乎是认识到事情的真相,认识到自己的不幸,然后想办法改变这种不幸的状态,而不是闭着眼睛继续享受这种虚幻的幸福感。

当然也有时候我们看到某种虚幻,却不忍戳穿。我一事无成,可我弟弟很出色,出了国,当上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教授,可是他忽然遭遇车祸,不幸罹难。(原谅我又以车祸为例,大家知道,在当今,因车祸罹难的人数比其他任何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加在一起还要多得多。)我弟弟遇难了,但我母亲不知道,老太太仍然以为我弟弟在MIT当教授,时不时跟人讲起来感到很自豪。我应该告诉她真相吗?应该把她从梦里叫醒吗?看到她说起我弟弟时幸福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做。

有时候,我们处在不幸的环境之中,又没有能力去改变这种环境,这时候,我们也许会想,与其徒劳地去改变环境,还不如去改变自己。这时候,我们最希望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觉。我们无法获得幸福的状态,那就让我们获得幸福的感觉吧。这有时是个好主意。不过我想提醒一句,改变自己不一定真比改变环境来得容易,我们并不能咬咬牙就把自己的心理状态改变过来。改变自己需要做很多很多事情。比如说,你去修行,要一直修炼到对什么都不动心,这种修炼往往比改变环境还艰难呢。

幸福不是一个人的事

上面说的第一个看法是,幸福指的首先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指主观心理。我要说的第二个看法是,幸福通常不是一个人的事。

我们说到幸福,常会提到的是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如果你有个儿子,什么正经事都不会干,成天跟几个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吸食麻醉品,没钱买药了就去偷点儿抢点儿。虽然你有钱,住豪宅开豪车,但你还是挺不幸的。为人父母大概都会是这样:孩子幸福,他就幸福;孩子不幸,他就不幸福。

这一点跟第一点联系在一起:幸福不是一个人的事,所以幸福就不可能只是主观的。

如果你说,你就是你自己,就只考虑自己幸福,你要是有这样一个儿子,你就不认他,断绝父子关系,你能因此变得比较幸福一些吗?闹到不认亲生儿子,一般我们会觉得你怪不幸的。

我们平头百姓,固然没有范仲淹那样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可能永远也乐不起来了),但我们也不是只关心自己,我们还关心家人,我们还关心朋友,关心弱势群体,多多少少我们还关心自己的民族国家。如果你从叙利亚移民到美国,办了个公司,办得红红火火的,家人也都过得不错,但你的祖国内战连绵,被外敌入侵,宗族里面的人死的死伤的伤,你幸福吗?

从前的人,在这个方面更突出一些。古希腊人一般把一个人的幸福跟他所在城邦的繁盛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人一般把一个人的幸福跟他的宗族兴旺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说到幸福,更多跟个人联系在一起,不过,今天的人仍然不完全是原子,幸福仍然不完全是个人的。当然现在都市生活红尘万丈,哪怕你是个热心功名的人,有时候也一定希望躲个清净,去享受独自一人的清福,那自然另当别论。

善良的人才幸福

我们说了两点:幸福不是主观的;幸福不是一个人的事。进一步想,我们可以得到第三点看法:我们一般只把“幸福”这个词用在善良的人身上,说到坏人恶人,我们一般不说他幸福。

初一想,幸福也就是过上好日子、吃好喝好玩好,但细细琢磨一下,一个人日子过得风光,我们不一定就会说他幸福。一个人当上了大官,对上溜须拍马,对下颐指气使、作威作福。要说钱财、权势,他都占了,可我们会说他过着幸福的生活吗?好像不会。

说到幸福,我们首先会想到一个人享有的东西,比如衣食不愁等。但幸福还有一层比较微妙的内涵:幸福还跟一个人的品质有关系,跟天真、善良、通情达理有联系。我们说一个孩子幸福,因为孩子天真;我们说一个老人幸福,除了衣食不愁,也在说这个老人善良、通情达理。

这第三点,跟上文说的第二点有联系。幸福不只是一个人的事,幸福涉及一个人与他周边人的联系。如果一个人锦衣玉食,过得烈火烹油,但他给好多人带来苦恼甚至苦难,滥用自己的权势,败坏了社会,那么“幸福”这个词用不到他身上。幸福不只是一个人自己吃好喝好玩好,幸福跟人的品性有联系。好人才配享幸福。

享受幸福之外,还得做点儿什么

到这里为止,我们说了三点:

第一点,幸福不只是一种主观感觉;

第二点,幸福不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幸福还包括一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点,幸福不完全等同于过上了好日子,除了日子过得好,幸福还含有良心平安之类的意思。

这么说起来,幸福把人的好处都包括进来了,既包括外在的好处,又包括内在的好处,难怪人们会说所有人都追求幸福,说幸福是人生的目标。

幸福真的无所不包吗?如果你家养了一只宠物猫,你喂它,给它铲屎,逗它玩,它每天吃得饱饱的,好像过得很幸福。但即使如此,大多数人还是不满足于做一只宠物猫。人类的幸福似乎要求更多的东西。

一个幸福的幼儿,跟宠物猫差不多。有吃有喝,有人抚爱,他就挺幸福。假设现在这个孩子长大了,十五六岁了,每天吃得饱饱的,别的什么都不学不做,整天窝在沙发里玩手机游戏,你会觉得那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吗?如果让你自己过这样的日子呢?

在宠物猫的幸福生活里,在幼儿的幸福生活里,似乎缺了什么。缺的是什么呢?简单说,它缺了“有所作为”。宠物猫什么都不用做,也谈不上有什么德性。宠物猫尽可以无所事事,可是一个人似乎不能这样,人似乎不仅仅要享受幸福,人还要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