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新零售实战宝典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新零售实战宝典

电商引流模式行不通了

书籍名:《新零售实战宝典》    作者:商业评论


除了个人定制和职业装定制,派登还有一块成衣零售。这个业务已经做了五六年,主要在网络上,包括天猫店和雅库男装官网。

成衣零售价格以中高端为主,零售额从开始到2013年逐年增长,最高时有3,000多万,现在也就一两千万。

对于电商这部分,陈乐春是有点失望的。他说,现在电商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他们的销售额好不容易追上来了,有了一点赚钱的希望,结果基本上都给广告公司和媒体做贡献了。派登在网络上累计卖掉了2个亿的产品,但是做了1个多亿的广告。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派登智能工厂的改造并没有阻止职业装定制和成衣零售业务的下滑,而国内和海外定制也没有出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可以说,智能化改造跟前端的生意并没有多大的关联。

那么,智能化改造到底为了什么呢?派登今后的路在哪里?且听下回分解。



商评君:


如果你的企业也打算转型智能制造,你希望它发挥什么价值?



案例故事三


海外定制更广阔,柔性供应机会多


上回我们讲了派登变身智能制造,可是从各个业务的发展现状来看,智能工厂并没有帮助派登在业务上获得显著增长,就好像智能化只是工厂自个儿的事,跟派登的生意没有什么瓜葛。既然是这样,派登今后该往哪里走呢?就守着原来这几块业务?智能工厂到底能给派登创造什么价值?

成为柔性供应平台

陈乐春给派登设计了两条路,分别瞄准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

海外定制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如今又被中国企业进一步激活,所以,开拓海外定制市场,是陈乐春眼下优先考虑的。正像他自己说的,海外这一块是派登的现金牛,而且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派登必须重点关注。

回过来看国内定制市场,陈乐春觉得这个市场还不够成熟,因为消费者还没有把定制看作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个市场还需要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可能到某个时间会迎来拐点。

这并不是说陈乐春要放弃国内市场。这是不可能的。他当然不会放过国内市场,但也不想把它定义为一个定制市场。

做了这么多年的定制生意,陈乐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怎么让那些习惯买成衣的消费者感觉消费更便利,怎么让卖成衣的商家感觉货品供应更灵活。

现在的零售商家在今后几年可能会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要卖货,就需要订货,可订了货,又怕库存积压。如果派登利用自己的智能制造,打造出一个柔性供应链,让商家补起货来简单灵活,不就帮他们消除烦恼了吗?

尝试各种前端合作

换句话说,陈乐春接下去想做的是,能不能找到那些前端商家,跟他们合作,为他们做柔性供应。

陈乐春曾经跟百货行业的人探讨,问他们新零售有没有可能跟派登的新制造结合起来。对方的反馈非常积极。

以前,百货商就是出租柜台,等着收租。在这过程中,他们手上积累了大量的会员。这些会员在他们商场购物,他们很清楚每个会员都需要什么样的商品。但他们自己对商品运营又不太懂,去大规模订货的话,库存风险就会很大。

所以,听到派登能够提供柔性供应,订一件都可以,可说是正中下怀。他们表示愿意出人工,自己注册品牌,自己做经营,只要派登跟他们对接。

陈乐春还想广泛地跟那些想做C2M的电商商家合作。派登自创立以来,做过零售,做过代工,也做过电商,所以拥有丰富的零售能力、生产能力和电商能力。而那些电商商家不可能自己建工厂,或一下子就把工厂建起来,他们电商经验也不足,也没做过定制店,派登可以帮助他们。陈乐春给派登的定位是,做幕后的角色,而不是冲到一线去。

今年,派登还做了一个创造性的硬件开发。他们把常见的广告机改造成了“智能衣柜”,派登的很多产品可以展示在上面,消费者可以点击下单。

这个设备会跟各种成衣店进行合作。现在,很多店都是卖女装的,他们其实也想卖男装,但是店里如果进男装,就有点不伦不类。放这样一个设备,对店内布局和整体风格不会有什么影响,反而能增加一点新元素,增加一些销售的内容。女性消费者进店购物,也可以顺便给自己的老公或男朋友买件衣服。

陈乐春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点子。目前,这个设备已经铺了几十台,正在迭代完善当中。

无论是商超、成衣店,还是电商、品牌商,陈乐春正在跟十几个不同类型的前端商家进行合作和测试。派登要与商家建立的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纯粹的加工关系。

陈乐春很清楚这一点。他说,派登要引导合作伙伴走分账模式,纯粹做加工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这就是陈乐春定下的派登今后要走的路。他相信,派登从定制开始,最后一定会发展到柔性供应平台。目前,派登优先考虑海外定制市场,国内柔性供应这一块会低成本进行扩张,两个方向同步推进。

到这里,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派登凭什么说自己不会沦为加工厂?单靠智能制造,柔性供应能做到吗?派登肯定还需要做些什么?

是什么呢?我们下回接着来说。



商评君:


你认为陈乐春的柔性供应平台梦想能实现吗?为什么?



案例故事四


众人拾柴火焰高,智能制造才有料


上回我们讲到陈乐春接下去主要有两个努力的方向。一个是大力拓展海外定制市场,这块可以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稳定而且增长可以预期。另一个是发挥智能制造的核心优势,做柔性供应。

这两个方向,一个着眼于当前,一个着眼于未来,可以说都具有战略性。不过,方向定了,要朝着方向走,派登还是有很多事要做。

我们知道,智能制造终归还是制造,它并不等于柔性供应,它只是整个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智能制造要真正发挥价值,离不开前端和后端各个环节的参与和配合。换句话说,智能制造需要融入一个生态才会有意义。

国内有定制企业在尝试着做智能工厂输出,而且是跨产业的。陈乐春觉得,这样做会有一个问题:短期内,靠输出的确能赚点钱,但从长期来看,做工业4.0是一个系统改造,这可能并不是服装定制企业的强项。

而且,接受智能化改造的企业,在改造之前往往会有一种预期,觉得装备技术升级后,就能获得一种优势,就能给自己带来价值。但实际上,改造是一回事,改造后订单会不会多起来,则是另一回事。如果订单没有任何起色,他们的预期就会落空,就会觉得智能化改造白花了几百万。

所以,陈乐春认为,在输出智能工厂之前,一定要给对方解决订单问题,这样整个事情才有价值。

前端探索合作模式

如今,许多制造企业都想转型,都想往智能制造那边靠。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个性化订单跟原来的批量化订单完全是两码事,它们背后的客户是两批人。所以,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转型之前没有订单,转型之后更找不着订单。

一旦没有订单,智能化流水线就只能干耗着,几个月下来,这些企业就沉不住气了。怎么办?最关键是要搭建一个平台找订单,找到订单,这些企业才有动力改造,才能改造后开动机器生产,才能挣钱。

派登现在跟前端各种商家伙伴进行测试,探索各种合作模式,其实就是在搭建这么一个平台,在汇聚各种订单来源。一旦订单量能起来,派登就可以让更多的服装企业参与进来,先帮他们改造工厂,然后将订单分发给他们,形成一个柔性制造商集群。

后端带动供应商变革

除了前端的商家和潜在的服装厂,柔性供应还得有后端供应商的支持。传统的供应系统根深蒂固,整个结构僵化呆板。要达到柔性供应,各个环节都得灵活才行。

某大型面料公司的老总曾找陈乐春交流,他现在面临一个生产平衡问题,上面的集团公司会给他一些订单,剩下的产能需要自己去市场接单。到外面接单就要有销售员,而且市场的订单会跟集团订单发生冲突,整个成本代价就很大。

陈乐春给他建议说,将来会是C2M的玩法,由消费者来驱动,按需定制。你可以先做20款面料,我给你一些接口,你把面料放到市场上由消费者来选,哪些产品订得多,你就赶紧追单。

这么做以后,你还能马上知道哪些产品受市场欢迎,你的开发团队就可以根据市场反馈进行开发,这样,你跟市场就很接近了,销售问题解决了,生产平衡也解决了。按需生产,没有库存,就没有必要像原来一样加价销售,产品价格也会下来了。

当然,后端供应商要整体发生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他们还没有这样的意识,也没有像派登这样的客户跟他们这么说。

但是,陈乐春很有信心。他相信,能够提供便宜现货的原料供应商,一定会慢慢增加。这样就能帮到派登这样做柔性供应的工厂,整个产业链也会在未来几年形成一定规模或态势。有了态势之后,大家就都能看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