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

第二课 个人随笔

书籍名:《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    作者:苏珊.M.蒂贝尔吉安



当罗伯特·阿特万在1986年首次出版《美国最佳散文选》时,可以说是对世界文本的赌博。阿特万并不知道他本可以有更多好文章辑成另一个选集。事实是,此后每年,不仅这个系列得到延续,其他各种选集也层出不穷,大量随笔散文开始繁荣。尽管曾经被视为“二等公民”(按照E.B.怀特的说法),随笔在今天早已取得了正式的地位,从《纽约客》到《非虚构创作》,从《大西洋月刊》到《第四种类型》,从《新闻周刊》到《太阳报》再到《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各种报刊,随笔散文正在转型成为另一种类别的非虚构写作,题材范围从社论到游记和肖像描写,再到评论和回忆录。“随笔遍布了整个文坛,”作家安妮·狄勒德说,“没有什么是你不能用它写的,不限题材,不限结构。”

在这些不同的形式和题材中,散文是长篇非虚构作品的基本单元。当纳塔莉·戈德堡写《再活一次》的时候,她的每一章都像是自成一体的随笔散文。艾丽斯·沃克[1]的非虚构作品《我们的所爱终将得救》中,许多篇章初看上去都像是独立的随笔。凯瑟琳·诺里斯所写的《达科他》中的大部分文章也都采用了散文的形式,同时加入日记、诗歌以及天气情况。这个现象在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中再次得到了印证。这种片段式的写作,金把它们称为“快照”,是在“模糊的景色中映衬出来的”特定回忆。

在第二课中,你将学习如何写这种“快照”。通常,你的散文的主题都会在你的日记开头中有所体现——当你重读自己的日记,总会有这样的时刻,你停下来并开始思考,而这里就是一篇散文的种子所在。这是你进入写作生涯的一种重要练习。你的日记就像是你的花园。你应该回到花园中去寻找那些准备盛放的种子。

*  *  *

注释

[1]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1944— ),美国黑人小说家、诗人和社会运动人士。1982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紫色》。该书在1983年一举拿下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项大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1985年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将其拍成电影。



非虚构写作入门


在我们进一步了解散文的历史、元素和结构之前,不妨先来看一下被称为非虚构作品创作的大概图谱。这个术语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被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使用,用来形容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比如楚门·卡波特1965年的报道《在冷血中》,琼·迪迪翁1968年的报道《向伯利恒跋涉》,以及盖·塔利斯1971年的报道《父辈的光荣》。这些作家采用了小说技巧来写新闻报道。卡波特的初衷是为《纽约客》写一个系列报道,内容是报道1959年发生在堪萨斯州的四个持枪凶手血洗克拉特家族的案子。但是当他抵达那里,约谈了他们的邻居、朋友、警察、陪审团成员,并且和两个嫌疑凶犯隔着玻璃交谈之后,他没有将这个事件写成一篇传统的新闻报道,而是呈现了一种个人经历和当中的曲折始末。

在《非虚构写作艺术》一书中,李·古特坎德描述了四种掌握这种写作类型的技巧:

——润饰描写。不要人为地追求精确,要加强人物性格和场景设定的戏剧化效果。

——使用对白。重塑你印象中的会话场景,但是不要写那些并未发生的对话。

——加入内在的视角。让读者通过你的眼睛亲临实境。

——在场景中锁定目标。场景是以行动为主的,是电影化的和三维的。它们的画面感建立在能够诱使读者进入其中的动人细节上。

以这种方式,非虚构创作作家动用了小说作家所拥有的全部写作技巧,尽可能地使故事富于感染力,但是并没有进行虚构。作为一个非虚构文学作家,你应该写你所经历的东西,而不是肆意编造。约翰·麦克菲认为,非虚构文学作家对他人和他们的读者负有一种责任:要保持诚实。你不可能重构人们的生活,你只是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你的所见所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1995年,李·古特坎德创办了文学评论期刊《非虚构文学创作》,见证了这个新兴文体的活力和繁荣。1999年,迈克·斯坦伯格创办了期刊《第四种类型》,把这种文体作为第四种文体加入到——小说,诗歌,剧本——这三种已经被认可为正统的文体之中。布莱特·洛特在《第四种类型》2000年的春季号中发表的《对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定义》一文中写道,这种文体写的就是作者自身:自我成为根基,作家就是他自己的第一个探索者。但是非虚构文学创作从来不是为自我服务的;相反,它面向的是不断拓展的世界,在那里,作家需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