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

第三课 评论和游记

书籍名:《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    作者:苏珊.M.蒂贝尔吉安



这一课我们会从个人随笔转向写所见所闻和游记。通过学习富于灵活性的随笔,你可以掌握架构此类作品的基本形式。新闻作品——要求时效和真实——常常作为我们写作见闻和游记时可以借鉴的形式。但是今天,正如《美国最佳散文选》的编者罗伯特·安托万所言,为了巧妙地处理这些不同时期的主题文章,作家们已经发现,他们可以以一种尽管时过境迁,但是读起来仍然鲜活的写法进行创作。



评论文章简介


评论文章往往荡人心魄、启发心智。你可以在各种专栏里看到它们的身影——专栏这个词恰恰指出了它们所处的位置:作为特供稿——在报纸上出现(从《纽约时报》到《波士顿邮报》,再到地方报纸),在杂志的评论版出现(比如《新闻周刊》、《国家》和《哈珀斯》),以及在巨大的、不断增长的互联网世界中的各种反馈(《大西洋月刊》的在线评论、《洋葱》,等等)。专栏短小精悍,传播广泛。《纽约时报》能够达到1700万份发行量,像新泽西州的哈肯萨克市的《记录报》这样的地方报纸也能够发行20万份。杂志的评论版时效更长一些。尽管由于发行商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往往受众更广。《新闻周刊》可以发行300万份,“轮到我”是它的一个评论专栏。网上的评论可以从几个字到长篇大论,读者群可以说是无限的。

作为作者,你要分享的不仅是故事以及经历,还有你自己的观点。你可以涉及丰富的主题,从政治到文化,从家庭到园艺。如果你给报纸或者杂志专栏供稿,你就进入了公共话语领域。专栏不同于一般的报刊文章。一般报刊文章内容的时间和地点是锁定的;五年之后,它们就不再有人想看。而专栏既不限定时间,也不限定地点,尽管它们也经常讲述某个热点话题或者对某一地区有所侧重,但是,它们的重点在于亮出观点而非报道新闻。即使在五年之后,好的专栏作品仍然能够吸引读者。

写专栏文章不仅意味着你可以向世界发出声音,而且还使你获得了为其他形式的出版物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因为写精炼而好读的文章是一种绝好的锻炼。行文简练是非常关键的。报纸专栏一般要求500~800字。杂志专栏要求800字以上。《新闻周刊》的“轮到我”和《纽约时报》星期天杂志的“现场”专栏则要求900~1000字。

编辑们到底在寻找什么?《纽约时报》的大卫·希普利写的征稿启事是这样的:“我们需要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思路清晰、具有新闻价值的、有生命力的原创性作品。欢迎写出个人经历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尤其是能够驾驭宏大主题的投稿。”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肯德拉·诺丁要求:“专栏版是就政治、家庭、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开辟的评论和争鸣平台。如果有民众关心或评述精彩的文章出现,我们将十分欢迎。”

美国国家科学院专栏服务中心的大卫·贾穆尔还说:“编辑本身并没有预期,不管是写本地毒贩的一篇引人入胜的个人叙述还是另一篇有关联邦国债赤字的扎实分析……只要是读者关心的,就是最好的主题。”

那么你怎样才能发现那些读者关心的、有关宏旨的主题呢?答案是你需要关心时政要闻,而且只写那些真正让你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你写得兴致盎然,读者读起来也会如此。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迫切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免受核武器威胁的世界中,那么你就应该着手在这个领域做调查,也许还会参加到某些禁核运动中去,然后你才可以写得有理有据。这是你作为一个专栏作者应该做的。想想那些发行量数字吧,你的文字是有影响力的。

我把好评论的精彩论点形容为“猛戳痛处”。这样的观点必须:

——吸引眼球(通过引人入胜的个人叙述)

——引起共鸣(对读者开诚布公,让其感同身受)

——脚踏实地(为主题指明方向)

以上这三个要素对于写出一篇成功的评论文章是至关重要的。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这段开头选自《国际先锋论坛报》(2005年9月10日)“此时此刻”专栏的一篇文章,名为《“9·11”——英雄主义,以及它的分崩离析》,由凯莉·勒迈克创作。第一句是这样写的:“我妈妈是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过世的,很难相信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四年。每当我的电话响起,我发现自己还是不由自主地期待来电联系人跳出的是‘妈妈来电’的字样。”

我们的注意力会立即被这种自然亲切的笔调所吸引。作者主动向读者坦白了发生在母亲身上的灾难。接下来怎么处理呢?勒迈克本可以写她和母亲之间的对话,但是她跳过了这段内容,而是想象母亲与美国读者进行对话,在这个对话中,她的母亲得以向美国人民说明她所承受的灾难的意义所在。

勒迈克的叙述很清晰。“9·11”事件发生后,全国人民很快团结成了一个大家庭。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9·11’,这曾经使我们相互团结的灾难,如今又使我们形同陌路。”勒迈克闪回了她童年时候的片段,想起当时她母亲在她和她的小姐姐之间做出调解的努力。母亲让她们相互拥抱然后和好,告诉她们说她们永远都会是姐妹,而且这个事实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作为读者,你会对这样的描述感到亲切,因为这让你回忆起了相似的经历。这就是共鸣。

勒迈克在结尾处呼吁美国人民再次团结起来:“让我们停止不断的内斗,团结成一个我们本可以成为的伟大国家吧。母亲的话语提醒我们国家的领导者,我们都是美国人,而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勒迈克提出了某种让你有所思考的东西。她为如何保护国家免于日后的暴力给出了方向。她要求领导者,以及她的读者,牢记大家都是美国人这一重要事实。

再来看一篇专栏,选自《新闻周刊》(2003年7月28日)“轮到我”专栏,题为:《艰难时局,我们“一丝不挂”》,由锡德尼·斯蒂文斯创作。开头是这样的:“我的孩子凯特和阿历克斯去年一月第一次去冰场滑冰,看着他们颤颤巍巍、小心翼翼地走上冰面,我的心跳开始加速。‘不管怎样,’我小声说,‘千万别跌倒。’”

读者再一次被吸引了,注意力被牵着走。作者这么担心到底是为什么?很快,斯蒂文斯给出了答案。她并不是一个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她担心的是孩子不要出意外,否则家里花不起治疗骨折的费用。她的丈夫由于公司重组,已经被辞退了,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医疗保险了。斯蒂文斯提醒我们,有超过4100万美国人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她和丈夫也许可以勉强熬过去,直到找到下一份工作——只要这期间没有人在冰面上滑倒。

然后她又讲到了年度例行的乳腺癌排查。由于有类似经验,这个故事又会再次引起你的共鸣。斯蒂文斯走进X射线检查室,“一丝不挂”——也就是没有保险的意思。当医生问起她的医疗保险时,她说自己感到羞耻,仿佛做了什么错事一样。她的丈夫最终找到了工作,解决了医疗保险的问题,但是斯蒂文斯再也高兴不起来了。因为这种情况难保会再次发生,而那些曾经像她一样的几千万没有保险的同胞该怎么办呢?

“轮到我”的专栏文章总是能够“猛戳痛处”,吸引眼球,引起共鸣,同时对医疗保险这样的重大社会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