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做人不要太爱面子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做人不要太爱面子

第16章 做自己的主人,不要在乎面子(2)

书籍名:《做人不要太爱面子》    作者:张晓东


  在做人时,面子就是这么简单,你越在乎它,它越让你脸面无色。

  不要爱顾及面子,自己做决定

  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对于事情的处理方式,常常喜欢先请教别人,然后再由自己来下最后的决定。当别人发言时,他总是倾耳静听,从不露出不耐烦的态度,即使人家对他出言不逊时,他也总是虚心以待,从不发怒。有一次,他写了一封长信劝魏尔塔夫特出任司法部大法官一职。这封信里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极肯尊重别人意见的人,同时也充分表示了他对于别人决定事情时所持的态度。

  那封信的结尾说:“魏尔先生,总之,这件事情究竟应该怎样去做,最后的决定,还是必须由您自己去负责,不要顾及到别人的面子,比如我吧!当初没有人来替我决定:当初我应该随军出征呢,还是留在首都做海军次长?究竟是做副总统呢,还是仍旧做我的州长?因为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事,总是比外人明白多了。”当时塔夫特接到这封信时,立刻答应了他的请求。这虽然不能说完全是由于罗斯福总统的“一信之功”,但是信上既然是请求自己下最后的决定,所以即使后来他对于这事做得不大顺利,能去怪罗斯福总统吗?聪明的人常常在提供忠言之后,仍请对方自己去决定,同时对于自己也是一样:把人家的意见只当做一种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最后的决定仍由自己负起全责来。

  所以如果人家对你提供意见时,无论你是否赞同,你都要洗耳恭听,而且虚心接受;碰到不对的地方,不妨置之不顾。

  如果你在征求了别人的意见,为了顾及面子,完全遵照去做后,事情反而会弄糟了,你也不可就此埋怨别人害了你,否则,你无异在表示你是一个一无所为的“墙头草”,一个任人牵线的“傀儡”。因为人家提供给你的意见,并没有强迫你接受,也并非代你来做主。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的主人,谁也不能替你作主。美国柯立芝总统也是一位善于应用别人意见的人。他对于一切事情的决定,无不先多方征求、参考别人的意见,然后再深谋远虑预计一下最后的结果。因此当他下决定时,对于事情的结果,早已有八分的把握了,所以他不会顾及到别人的面子,而是果断地下定决心去做。

  据说有一次,麻州哈德森市发生了一桩命案,一个无名男子被人在小湖里打死了。当时市政府派委员普勒特前去调查,普勒特拟将尸首移开,但不知法律上是否允许这样做,因此便到市上最有名的两个律师亨利和费特的事务所去,想问个究竟。

  当他赶到事务所时,凑巧那两个律师都有事外出,所里只有一个青年,坐在一张小写字桌前,正在阅读一本法律书。普勒特问他所里是不是只有他一个人,那个青年极客气地吐出一个“是”字,接着仍旧看他的法律书。

  普勒特当然没有把那个青年放在眼里,他昂首挺胸地在室内踱来踱去地等了好一会儿,仍然不见有人回来,终于等得不耐烦了,只好把来意告诉了青年,并且说他实在不能再等下去了,因为那个尸体非赶快移开不可。

  青年仔细听他说完,想了一会,冷冷地回答说:“你把那尸首移开好了。”

  普勒特很焦急地等待下文,但是那个青年不再说下去了,而且看他面部的表情,似乎并没有把这事看得怎样严重。这使普勒特感到疑信参半,再用极沉重的口吻问道:“你对这事可以负责吗?”

  青年这时仍用冷冷的口吻回答说:“是的,你尽管把那尸首移开好了。”

  于是普勒特半信半疑地离开,在门口凑巧碰见亨利律师回来。

  普勒特连忙把事情重述了一遍,并很不满地问道:“亨利先生,那个坐在屋子里的家伙是谁?这小子似乎把所有事情都看得十分容易,嘴上无毛的家伙,办事会牢吗?”

  亨利笑着说:“请您不要见怪,那个小伙子平时总是这样不大开口的,但是他做起事情来,却稳重得像老牛一般。他虽然来我们这里只做了几个月的事,但已经使我们知道他是一个说出话来永不会打回票的人了。所以现在他既然回答你可以把那尸首移开,你尽管大胆照着去做好了,包你不会有错!”

  那个青年是谁?他就是后来被选为总统的柯立芝!因为他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用一番研究的苦功,将事情弄得十分清楚,然后才下决定。所以能够使他说出来的话“永远不会打回票!”

  感悟人生

  有许多的人总爱顾及到面子,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由别人去做决定,然后认为别人的能力强过自己,就遵从地屈就自己去做,其实,真正有权力决定的是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事情,仅为了照顾别人的面子按着别人的方式去做的话,自然这是做人的大失败。

  以礼待人,用宽大的胸襟容人

  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是万万不能不讲礼貌的。朋友之间平时走动,你今天送我一只鸭梨,明天我送你一个苹果,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讲礼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由于要到什么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招呼不打,“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这行李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了行李就走,连个“谢”字都没对老人说。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们,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这样的事据说还有清华版本。这一次简直都有点近乎粗暴了,一个大学生骑着车在校园里横逛,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轻人当场就一句:你长眼睛了吗?一句话把老人骂懵了,教了一辈子书的他说什么也不敢相信清华的学生竟然粗鲁到这种程度,且不讲道理到这种程度。这位老人很有礼貌地说了句“对不起”。

  当然,类似的故事由于流传得过于频繁,具体细节走样也是难免的,而且,这个无“礼”的事情并不是北大清华的专利,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连中国高校的两个璀璨的明珠都难弃糟粕,更何况其他地方呢?

  如果说在象牙塔某种无“礼”可以被宽容的话,走上工作岗位,再习惯地做令人讨厌的事儿,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殊不知,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和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扩宽了很大回旋空间,这就是君子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法则,“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在这个意义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

  成就越高的人越让人感到平易近人,越发现他们不是把面子当作饭吃,一位学术泰斗竟然替一个学生看行李,一位清华老老师不在乎学生的无礼,竟能做到心静如水。同样是大学校园的故事版本,可对于学生的礼貌教育来说却让人深省。一位学生曾经在辽宁大学的里遇到著名经济学家宋则行先生,宋先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博士,回国之后,一直从事凯恩斯经济理论研究,一生著述颇丰,其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的他,每天都绕着校园的广场散步,当时这位学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先生问好,不料,先生停止了蹒跚的脚步,做了一个将近90度的鞠躬礼,这位学生不知所措,直至先生走远,才回过神来,有醍醐灌顶之感,“不学礼,何以立?”孔夫子的话开始在他的耳边回绕。

  但是,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人每天讲的“礼”都应该有质量,不诚恳的虚伪做作只能让人感到无聊,比如说整天假客套、恭维都是令人乏味的,这样的礼节还不如没有的好,因为透给别人一个最基本的声音:我们只是在客套而已。

  于是,对方也回应你客套,这样,无形中竟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其实很不礼貌。

  感悟人生:

  面子很多时候是用礼节来获得的,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更要学习礼貌待人。作为学术泰斗的他们的前辈,在面子面前,却敢于用礼貌回敬他们的学生,可见他们有多么宽阔的胸襟呀!

  嫉妒是死爱面子最恶劣的反映

  嫉妒是死爱面子最恶劣的反映,有许多人的嫉妒就是由于别人受到的赞扬胜过自己,所以在面子上觉得很过不去,就产生了极端的抵制心理。

  你的一位同学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即将出国,你是禁不住赞道:“真棒!”还是心里酸酸的,说:“咳,傻小子有傻福呗……”

  你的一位同科室的女孩,嫁了一位老美,就要随夫到国外定居。你是衷心祝福她,还是在背后撇嘴:“就她那长相,也就傻老外能看上……”

  某天,你听人谈起某位过去在单位不得志的同事下海几年发了,现在有自己的公司,你的第一反应是高兴,还是来一句:“没准儿是发的不义之财吧……”和你同时参加工作的某君,现在已是处长了。每次他见了你,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你是同样大方自然呢,还是在心里暗自说道:“不就是当了个破官儿嘛,看那假惺惺的样子……”

  如果你的表现是后者,那你就是妒忌了。而妒忌,以著名诗人艾青的话说,是“心灵上的肿瘤”。你要不警惕,不痛下决心把它“割掉”,它就会“像锈蚀铁那样,以自身的气质腐蚀自己”(希腊、安提斯德内《片段》)。

  妒忌,作为人性的弱点,几乎谁都会有那么一点。这是人性中残存的动物的一面。据研究者说,许多动物都有嫉妒的本性,一只狼会把比它多抢了猎物的同类咬死。据中国杂技团驯兽员夏世华讲,一只叫“红红”的小狗看到驯兽员接触一只叫“丽丽”的小狗较多,它竟然嫉妒地把“丽丽”咬死了。我们虽早已进化成了人,但这个“动物性”却似乎与生俱来。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就会对父母表现出的对其他弟妹的“偏心”而心生不快,我们会因他们比自己多吃了一口蛋糕或新穿了一件衣服而生气甚至哭闹。

  虽然妒忌是人普遍的也可以说是天生的缺点,但我们决不可因此而忽视它的危害性。趁着它还只是我们心灵里的小小“肿瘤”,我们就要赶快诊治它,以免它发展下去,成恶性“癌变”。

  日本学者诧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学》一书中说:“所谓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所宝贵的东西被别人夺取或将被夺取的时候所产生的感情。”

  他说:“这种感情是一种极欲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含有憎恨的非常激烈的感情。有了这样激烈的感情,而不一定立刻显现于表面,这就是嫉妒。在引发事端的场合,反而是冰山一角,许多嫉妒都是深藏在人们的心中的,使乌漆黑的功能发酵,以歪曲的形态爆炸出来。”

  让我们看两个历史上妒忌的故事。

  春秋时,郑庄公欲伐许国,五月阅兵,发排兵车。老将颍考叔抢先争得了兵车,驾车跑开。年轻将军公孙子都没有追上,便心生恨意。七月,郑军攻打许国都城,颍考叔历来奋勇争先,登上城头。公孙子都于城下妒其得功,便悄悄搭弓射箭,颍考叔毫无防备,结果倒地身亡。正如一位西方人所说:“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烧红的煤。”正是嫉妒,使本可以年轻有为的将军,作出了害人也害己的蠢举。

  三国时的曹操一方面能招贤纳士,但另一方面也对超过他的人心怀妒忌。曹操手下有位主簿叫杨修,聪明过人,每每猜破曹操心计。一次建造相国府,搭好了架子,曹操去看后,让人在门子上写了一个“活”。众人不知曹操什么意思,杨修见了,便说:门中“活”,是个“阔”字,曹相国正是嫌门大了。又有一次,有人送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尝了一口便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命众人传看。大家都不知曹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传到杨修,杨修便打开盖吃了一口然后对旁边人说:“曹公叫我们‘人一口’,这还不明白吗。”对杨修的聪明,曹操口上称赞,“心实恶之”。后来有次在外征战,形势不利,曹操想退兵,心不甘,硬挺着,又无胜利希望。这时值勤官来请示今晚军中口令是什么。曹操正在吃鸡,便随口说道:“就定鸡肋。”口令传下去,杨修便开始整理行装。旁边的人很奇怪,说:“又没下撤退的命令,你为何收拾行李?”杨修答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正在犹豫,我看是要撤退了,早做点准备,免得到时慌”。杨修这一说,其他人也开始做准备了。这事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再也容忍不了小小主簿竟比自己聪明,他便以惑乱军心罪,将杨修杀了。

  妒忌是一种消极的、不良的病态心理,这其间就是面子在做怪,我们不要小觑它的危害性。它平时深藏在我们的心中,使我们备受精神折磨,生理上也会造成内分泌紊乱,肠胃功能失调,神经衰弱,腰痛,背痛等等。但丁说:“嫉妒只会拉动风箱扇起你的叹息。”美国剧作家佩恩说:“嫉妒者对别人是烦恼,对他们自己却是折磨。”《三国演义》里的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之才,千方百计要害死诸葛亮,结果落得自己活活气死,临死时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我们难道也要让嫉妒的感情时时折磨自己吗?

  嫉妒这种不良情绪积压得多了,往往会因一个偶然因素或特定场合,“以歪曲的形态炸开来”。公孙子都竟会暗箭伤人,就是例子。留美学生卢刚开枪杀害自己的美国导师和中国同学,也是强烈的嫉妒心使他丧失了理智。

  爱默生说:“凡是受过教育的人最终都会相信,嫉妒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嫉妒的人并不是对所有比他强的人都嫉妒,对于一些资历和水平确实比他高的人,他并不一定嫉妒。他所嫉妒的对象,大多是同学、同事、同龄人,因为他认为他们之间应该平起平坐,如果比他能力高,他认为面子上过不去。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刺激,痛苦、愤怒的情绪就会随之而来。正如培根说的:“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决不能原谅一个身边人的上升。”

  日本诧摩武俊说:“嫉妒能使亲密的好友翻脸,双方都会受到伤害,可以说,它是一种令人无可奈何的感情,象征着人性的弱点与丑恶的一面。”

  尽管我们都免不了会有嫉妒这个似乎“令人无可奈何的感情”,但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了它害己害人的危害性,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整和控制,是可以逐渐克服它的。

  明人陈继儒说,在江上行船,见到他人顺风扬帆,而自己逆风行驶,这时便对顺风者产生妒念,只能是自寻烦恼。陈继儒讲,别人顺风,是别人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和别人的生活目标不同,我做我自己的事,决不会为了面子,去和别人攀比。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嫉妒“来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要想消灭嫉妒心,最好的方法是表明自己的目的是在求事功,而不是求名声和面子。”凡是“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我们不要看到别人“顺风扬帆”的得意风光就忘了自己的目标,我们总不能为了也求这种风光,而掉转自己的船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