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接纳不完美的孩子

乐读窝 > 现代小说 > 接纳不完美的孩子

第10章 别用点滴行为拼凑孩子(1)

书籍名:《接纳不完美的孩子》    作者:蒙谨


  不要片面看待和判断孩子

  父母不能全天候守着孩子,无法全面掌握孩子的动态,自然会误读孩子。其实这是正常的,只是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

  孩子是本体,在父母眼里的孩子,只是一个映像而已,如果父母不能拓宽思路,全面接受关于孩子的信息,那么父母就可能会对孩子产生错误的判断。

  我爸爸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村里有个孩子,小名叫申申,是一个特别乖巧听话的孩子,不像别的男孩子那样到处惹是生非。

  申申的妈妈认为这是孩子的优点,别人提起孩子时,也总是笑着说:“他可懂事了,从来就没让我操过心。”

  有一天,几个妇人坐在树荫下聊天,其中一个人说起村里有孩子去附近偷瓜的事情,申申的妈妈说:“我的孩子肯定不会做那样的事。”

  另一个妇人马上说:“你可别这么说,我听种瓜的陈英说,上次他抓了一个偷瓜的小孩,就是你家的孩子。”

  “不可能吧,他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来?你看我回家不揍死他。”

  申申的妈妈恨恨地说。

  “嗨,那么点的小孩,难免淘气,又不是什么大错。人家陈英抓住他后,啥也没说,还给他找了个瓜吃。再说了,申申是个男孩子,他要是不淘气,太呆了,反而不好。”一个妇人劝道。

  可申申的妈妈就是觉得难以接受。回家后,她狠狠地打了申申,理由有二:第一,偷瓜;第二,没有跟自己坦白。

  据说,申申显得非常惭愧,一直认错。

  我爸爸一直认为,申申妈妈这么做错了,他说:“申申长大了,不是伪君子,就是呆瓜。”

  如果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只能有正面形象,而不允许孩子出现一点错误,那么孩子就会感到压力很大,要么,他会刻板地去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要么会变成一个撒谎者。

  我上小学的时候性格很木,胆子也特别小,不太擅长和别人交流,尤其是大人。

  但是我却和我的几个实习老师关系特别好,在她们面前,我什么话都敢说,甚至曾大言不惭地说:“我将来是要做作家的。”

  我之所以用“大言不惭”这个词,是因为我的家人一直教育我,为人要谦虚。这话要是被我爸听见了,或许他会没什么反应,但要被我三姑听见了,肯定会嘲笑我。她会说:“你知道作家是干什么的吗?”

  但不巧的是,我三姑的婆家侄子恰恰是我的一个实习老师的男朋友。在我们学校实习后的第二年,那个老师就落户到了三姑所在的县城,并和三姑的婆家侄子结了婚。

  我三姑是一个嘴闲不住的人,三套两套,就把我说的那些话,从我的实习老师嘴里套出来了。据她自己说:“我那个乐哎,我家这个小妞,居然有这么大的口气啊。”

  当然,三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我的狂言乱语转述给我的爸爸,而且,还得是我在场的时候。三姑向来对此把握得很好。

  乍听到这些话从三姑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脸一下子就涨红了。

  我结结巴巴地说:“没有,没有,我没说。”

  爸爸没有说话,他只是歪着头看着我,我看到他面无表情,心里更加惭愧、难过。

  好半天,爸爸才说:“这真是你说的?哦,也不错嘛。”

  “什么?也不错?你就惯着孩子吧。”三姑不甘心。

  “我怎么是惯着她呢?她有这个志向不是很好吗?”

  “那倒是,可是你不觉得她太狂了吗?咱家人可没这么狂的。”

  “你忘了,你像她这么大的时候,还天天要去做演员呢。我也很支持你啊。”

  如果父母的教育过于严苛、死板,或者父母与子女的沟通较少,那么孩子在父母那里就会显得很死板。其实,孩子天性活泼,这种天性会在舒适的环境中展现出来,并成为成长的助力。

  小语四年级的时候,在班级里开了一家公司,公司的名字叫泡泡妙妙,她说,这个意思是虽然是泡泡,但也很奇妙。

  那个时候,陶京正准备辞职,开一家体育用品店,但他一直担心自己经验不足,做不好。有一段时间,他甚至一直喃喃自语:“我不是那块料啊。”

  我和婆婆一个劲儿鼓励他,我们都相信他能做到,但他还是不敢冒险,前思后想,一直准备,期望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小语的这个泡泡妙妙公司恰在此时开张营业,让陶京非常惊讶,对他也颇有一种教育意味。陶京问小语:“你开这个公司有什么目的啊?”

  “没啥目的啊?我就是觉得好玩,我想要记录我和同学们的一些点子,虽然现在这些点子对我们没什么用处,但长大以后肯定能用得上。”

  “你又没经营过公司,你觉得你能经营得了吗?”

  “我不去尝试,我怎么知道我经营得了经营不了?”

  “一旦失败了,你会不会觉得很失望?”

  “不会啊,失败也是一种财富。”

  陶京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话也许小语只是会说,并不知道其深层的意义,但对他的鼓励却很大。

  不要小看孩子,任何一个孩子,都可能会在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帮助父母,这就需要父母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愿意去观察孩子的长处。

  蒙老师心语

  孩子是一个变量,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他也会产生变化,父母不能在一个点上看孩子,也不能在一个面上看孩子。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判断和孩子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冲突,那么父母就要反省,看看是否有遗漏的信息,及时补充,完善孩子的形象特征。

  教训孩子时要就事论事

  一些喜欢唠叨的父母,或者喜欢秋后算账的父母,在教训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列出无数条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企图让孩子深刻认识自己。这么做,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前年,孩子偷了姥姥一块布,现在,一直是姥姥身边的生活助手,那么你会一直盯着那块布看吗?不会吧。道理你懂,但你不一定能做到。

  我认识一个妈妈,她是一个典型的唠叨母亲。我记得有一次她在唠叨自己的儿子时,小语恰好全部听到了,回家后她跟我说:“她的前世是苍蝇吗?”

  我其实也因为唠叨被小语批评过,自然气不过,说:“你们这些孩子,一点也不体谅做妈妈的那颗心。”

  “瞧瞧,‘你们’,这一竿子,又打死多少人啊?我不体谅你吗?

  我帮你做家务,在学习上也没有特别让你操过心,我也孝顺你们,孝顺奶奶、姥爷。你还想让我怎么样?”

  “唠叨说起来难听,可是连孔子和孟子都在唠叨啊,在古代那不叫唠叨,那叫谆谆教导。”我强词夺理,自己都觉得说这话心虚。

  “行了吧,妈,我知道。其实,有些道理我懂,你只需要说一遍就够了。你说多了,我就烦了。”

  “我没有重复说话吧?我有一直说‘小语,你上次橡皮丢了,上次橡皮丢了,上次橡皮丢了’吗?像卡带一样?”

  “哈哈,你没有这样说,可你就和那个妈妈一样,会说‘5月1日,你丢了一块橡皮;4月29日,你丢了一个红领巾;4月28日,你丢了一支铅笔’。反正有的没的,说一大堆,让我感觉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那也是证据确凿啊。”

  “是啊,可是你知不知道,我每次丢东西其实已经很懊恼了,你还要向我重复一大堆我以前的过错,甚至说着说着,还会说到我有一天偷懒,没有背诵英文;有一天和同学吵架,把墨水洒到了自己书上。”

  “这线头好多啊,得倒一会儿吧。”我自我解嘲道。

  “是啊,这要是线头,肯定得倒一会儿,可是你说我,都不用断句,一气呵成。”

  听着小语如此控诉我,我也不禁汗颜。

  父母通常对孩子犯错误的事记得很清楚,这其实是出于正向之心,希望随时修正孩子。但如果我们每次教训孩子,都把孩子的所有错误翻出来说一遍,那么孩子将什么也认识不到。

  我小学时,班主任老师家中有事,教导主任代替他带我们班一个星期,这个星期,我们班过得特别压抑,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罪大恶极。

  原来,教导主任特别擅长做思想工作,每天早晨,我们刚一见面,他就开始一通批评:

  “小A,你每天这么邋遢,怎么能做好事呢?我原来有个学生,天天头不梳脸不洗就来上学,后来因为不讲卫生生病死了。你难道不想好好活着吗?”

  “小B,你不能坐得端端正正的吗?我原来有个学生,学习特别好,但就因为姿势不端正,很早就近视了。结果高考的时候,他分数过了,却被他中意的大学给淘汰了,就因为他近视。这很严重,知道不?”

  “小C,上课都这么半天了,你还在那里说话,你这样不遵守纪律,将来能有出息?”

  “小D,我听你们老师说,你是你们班最麻烦的一个学生,我可告诉你,我不像你们班主任那样好说话,你要是这几天表现不好,我就‘大刑伺候’。”

  他上课的时候,也是夹心饭——课堂知识伴随着批评式思想教育:

  “你看看你,这浓眉大眼的,一副贵气相,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呢?”

  “你是一个女孩子,我那难听的话就不说了,相信你知道我要说啥吧?”

  我们班主任回来后,他的一个感觉就是,班里的孩子一下子沉闷了不少。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使用一些讥讽的语言,诋毁孩子的人格,或者放大孩子的错误,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变得不知所措。

  我有个同学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儿子学习成绩倒数,但他却一点羞耻感都没有呢?”

  我是这样回答他的:“你在想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羞耻感?”

  “没有羞耻感,他就没有动力啊!脸皮厚了,也就没有上进心了。”

  “你说得没错,孩子是应该有一些羞耻感,这样会帮助孩子规避一些错误,或者是消极的东西。”

  “所以,我要把他的成绩单贴在墙上,写上‘倒数第一名’。”我的同学信誓旦旦。

  “听我的,千万别这么做,这样的确会让他产生羞耻感,但是如果你找不到孩子成绩下滑的原因,并帮助他改正,你给他营造的这种羞耻感只会起副作用。因为他会有一种无力感,而羞耻感加上无力感,会让他变得自卑,最后自暴自弃。”

  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差强人意时,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寻找原因、进行修正、完善,而不是通过刺激孩子的羞耻感,来使孩子获得上进心。

  蒙老师心语

  任何孩子都有缺陷,任何孩子都会犯错,在看待孩子的错误时,父母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引申发挥,唠唠叨叨,对孩子进行过度批评,或者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深度挖掘,刺激他的羞耻感。这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他无法全面看待自己,无法找到修正自己的力量。

  与孩子诚实坦率地交谈

  和孩子交流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很多父母没有弄清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交流就是为了摸准孩子的脉,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教育。其实交流可以为教育,但更应该为交心。

  为什么孩子稍大一点,心里话就很少说给父母听了呢?其实,孩子也知道父母很疼他,为了他愿意付出一切,但因为父母长期扮演的角色是权威的教育者,他自然有一种“伴君如伴虎”的感觉,不能和父母完全交心。

  小语刚迷上摇滚乐的时候,我是极力反对的,我那时候比较狭隘,总觉得摇滚乐是一种不安定的音乐,也有一点点颓废的感觉,不适合孩子听。

  我用了一个母亲的权威,不允许小语买摇滚乐光盘,不许她听摇滚乐,不许她参加有关摇滚乐的活动。

  正处于痴迷状态的小语哪里肯听我的话,和我产生了激烈的摩擦。

  为了让自己的音乐“事业”(小语语)不受我的阻碍,她发动了我的堂哥、陶京、一些学校老师的力量,来说服我。

  我不是死脑筋,慢慢也就接受了摇滚乐,但是对于小语摇头晃脑唱歌的样子,还是很反感。尽管我没有说,但我皱起的眉头已经告诉了小语,我不喜欢摇滚。

  有一天,我们吃饭的时候,小语问:“你是春天里的花朵,长在了秋天里,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你?这个迷失的季节。”

  陶京马上回答:“别生气,也别着急,我刚刚见到你。你是冬天里的花朵,长在我的心里。”

  我迷惑地看着这爷儿俩,问道:“你们在说什么?”

  “没说什么。”小语不理我。

  我只好装作没有听见,继续吃饭。

  过了一会儿,小语忽然又对陶京说:“你的视野开阔,而我的窄。

  你别接。”

  陶京笑了,没有说话。我更加迷惑了,又问:“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跟你说了你也不懂,咱们就没共同语言。”小语故意气我。说完之后,她就把饭碗撂下,走了。

  我问陶京怎么回事,陶京说:“没事,就是摇滚乐歌词,她想唱了,可又不敢唱。你呀,别那么逼她了。你忘了咱们那时候有首歌,‘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咱们经历了这些逼迫,就别逼孩子了。”

  孩子很敏感,一旦发现你对他喜欢的事情不感冒,甚至有抵触情绪,那么即使你向他表明你可以接受,他也还是不敢和你畅谈。

  我有个学生,叫裴星云,上高中的时候喜欢上一个男孩子,她的妈妈不知道怎么察觉出了她的这一思想动态,就每天给她敲边鼓,让她非常烦恼。

  裴星云就给我写信说:“老师,我知道这不好,可是我控制不了自己。我妈妈现在好像知道了,她天天说一些话,让我特别受不了。”

  我和裴星云的妈妈关系很不错,虽然裴星云离开我所在的学校后,我们的交流少了,但我觉得我还能和她说上话。

  因此,我给裴星云的妈妈打了电话。我兜兜转转地说了很多,并以小语为例,说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要多和她交流,而不是多给她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