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清朝大历史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清朝大历史

第11章 康熙大帝:巩固国基 (3)

书籍名:《清朝大历史》    作者:孟森


  时西南战事方急,中原及畿辅,已晏然向治如此。然都城北邻蒙古察哈尔部,自太宗征服以后,林丹汗走死,其子额哲来降,得其传国玺,念系元世祖嫡裔,封为亲王,仍冠内蒙四十九旗之上。传至布尔尼,当康熙十四年,征其兵助讨藩变,不至,旋煽奈曼等部同叛。以多铎孙信郡王鄂札为抚远大将军,图海为副,讨之,六阅月而平。《史稿》《图海传》:“讨布尔尼时,禁旅多调发,图海请籍八旗家奴骁健者率以行,在路骚掠一不问,至下令曰:‘察哈尔,元裔,多珍宝,破之富且倍。’于是士卒奋勇,无不一当百,战于达禄,布尔尼设伏山谷,别以三千人来拒,既战伏发,土默特兵挫,图海分兵迎击,敌以四百骑继进,力战覆其众。布尔尼乃悉众出,用火攻,图海令严阵待,连击大破之,招抚人户一千三百余,布尔尼以三十骑遁。科尔沁额驸沙津追斩之,察哈尔平。”据此则滇乱年余时,又对察哈尔用兵,除调不附察之蒙旗赴讨外,官军主力,乃八旗家奴,则旗下正兵已尽发,可见南方军事之棘。但所谓家奴,即属包衣下人物,诱以利即成劲旅,又可见八旗风气之悍劲。考《图海传》此文,旧史馆传所无,出李元度《先正事略》,李想自有本,今未能详矣。

  主撤藩者,亲贵中无人,重臣若图海,亦力持以为不可,莫洛等言之而圣祖用之,是庙谟先定,非群策也。统兵大将则皆亲贵,然一蹉跌即召回,无始终其事者,则运用在一心,非倚办于一二大将也。赞撤藩而出预军事者,仅一莫洛,早为叛将所戕。明珠辈幸而言中,以此徼后来之宠。其时非有主持之力,圣祖随材器使,疆臣中得李之芳能捍闽浙之患,蔡毓荣能收云南会师之功。武臣中得西陲数将,张勇及王进宝、赵良栋,能与中原之师夹击收效。是皆因事见材,非先倚此数人而举其事。圣祖之平三藩,为奠定国基之第一事,少年智勇,确为事实。又能功成不自骄满,力辞尊号,唯务讲学,开一代醇厚之风,较之明万历以来,不郊、不庙、不朝,而边将小小捕斩之功,无岁不宣捷颁赏,君臣以功伐自欺,以进号蒙赏,糜费国财,互相愚滥,其气象何啻天壤之隔也。

  鸿博开科,正在滇变未平之日,而其时文运大昌,得才之盛,至今尚为美谈,非特当时若不知西南之未靖,即后之论世者,亦若置三藩为又一时事,而以己未词科为清代一太平盛事。今为提出以时事相比论之,且应知己未词科,纯为圣祖定天下之大计,与乾隆丙辰之词科,名同而其实大异,此论清事之一要点也。康熙十八年三月朔,试荐举博儒之士一百五十四人于体仁阁,先赐宴,后给卷,颁题“璇玑玉衡赋”,省耕二十韵。读卷官派大学士李爵、杜立德、冯溥,掌院学士叶方霭,凡四人。取中一等二十名,二等三十名,俱入翰林,先已有官者授侍读侍讲,曾中进士者授编修,布衣生员以上授检讨,俱令纂修《明史》。其中理学、政治、考据、词章、品行、事功,多有笼罩一代者。而其誓死不就试者为尤高,至更能有高名而不被荐,尤为绝特,若顾炎武是矣。

  是时高才博学之彦,多未忘明,朝廷以大科罗致遗老,于盛名之士,无不揽取,其能荐士者,虽杂流牵官,亦许呈荐。主事、内阁中书、庶吉士,犹为清班;若兵马司指挥刘振基之荐张鸿烈,督捕理事张永琪荐吴元龙。至到京而不入试者,亦授职放归,若杜越、傅山诸人。入试而故不完卷,亦予入等,若严绳孙之仅作一诗是也。盖皆循名求士,大半非士之有求于朝廷。后来丙辰再举大科,入试百九十三人,取一等五人,二等十人;补试二十六人,取一等一人,二等三人,试至两场。二等授职,贡监只得庶吉士,逾年散馆,有改主事、知县者,而士以为至荣,且得士亦远不及己未之品学。部驳三品以下所荐,不准与试,皆以资格困之,是士有求朝廷矣。故康熙之制科,在销兵有望之时,正以此网罗遗贤,与天下士共天位,消海内漠视新朝之意,取士民之秀杰者以作兴之,不敢言利禄之途,足以奔走一世也。此事宜与平三藩之时代参观,弥见圣祖作用。

  第三、康熙妙取台湾省

  三藩既平,国势已振,而郑氏犹踞台湾。东南滨海之地,禁民勿居,又禁出海之民,以为坚壁清野之计;仍时时有海警。八旗劲旅不习风涛,于此无能为役。自三藩既平,满人思以功名自奋者,自然乘时会而生。台湾在卧榻之侧,然唯汉人能图之。成大功者姚启圣、施琅二人,而世皆传姚之功为施所掩。《国史》所纪,颇与私家所传不尽合。而台湾之历史,以前多不明了,兹悉约为辨正焉。

  古书无台湾之名,而其地距福建之泉州绝近,岂得古沿海之人一无闻见?近柯先生劭忞著《新元史》,于《外国·琉求传》后系论曰:“琉求,今之台湾。今之琉求,至明始与中国通,或乃妄传为一,误莫甚矣。”此说极是。史书中琉求有传,唯《隋书》、《宋史》及《元史》。《隋书》云:“琉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隋建安郡,当今兴、泉、漳、汀滨海诸郡地。又云:“大业元年,海师何蛮等,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希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三年,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到琉求国,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又往,抚慰不从,取其布甲而还。

  ”《宋史》:“淳熙间,琉求人猝至泉州水澳、围头等村杀掠,人闭户则免。”《元史》:“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澎湖诸岛与琉求相对,亦素不通。天气清明时,望之隐约若烟若雾,其远不知几千里也。西南北岸皆水,至澎湖渐低。近琉求则谓之落漈。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渔舟到澎湖以下,遇飓风发作,飘流落漈,回者百一。琉求在外夷,最小而险者也。世祖至元末,遣使杨祥、阮鉴等往宣抚,以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自汀路尾屿舟行,至是日巳时,海洋中正东望见有山长而低者,约去五十里,祥称是琉求国,鉴称不知的否。祥乘小舟至低山下,以人众不亲上岸,令军官刘闰等二百余人,以小舟十一艘载军器,领三屿人陈辉者登岸,岸上人众,不晓三屿人语,为其杀死者三人,遂还。四月二日至澎湖。”

  据诸史所言,地望距泉、汀极近。自汀属海屿往,且不过一日可达,部署登岸,被抗而还,抵澎湖计亦不过一两日程,其为台湾地无疑。至明洪武初所诏谕之琉球,则俨然旧国,与元以前所记无文字、无年岁、无疆理、无官属者,文野迥异。国有三王,曰中山、曰山南、曰山北,皆以尚为姓,而中山最强。洪武五年正月,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去其国,自是随使入朝贡,奉笺表无虚岁。三王迭来,且请子弟入国学。其距中国道里,据《清通典》,自福州五虎门出海,历程一千七百里至其国。据《琉球国志略》,康熙五十八年遣使测量,琉球偏东五十四度,距福州八度三十分,推算径直海面一千七百里,船行则福州至姑米山四十更,计二千四百里,回五十更,计三千里云。与五日程之说大异,故曰《新元史》之说确也。《清一统志》尚以历史之琉求为明以来之琉球,其叙台湾,莫详于《国史·施琅传》,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

  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于其间,已不下万人。郑芝龙为海寇时,以为巢穴。及崇祯元年,郑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红毛遂联结土番,招纳内地民,成一海外之国,渐作边患。至顺治十八年,海逆郑成功攻破之,盘踞其地。”据此,则台湾原为郑氏巢穴,特距其地于土番之中,未有建置之规划。至芝龙就抚于明,乃以台借红毛,为互市所,则亦若澳门之于葡萄牙,本以为好而相假,非红毛以力取之也。红毛为其时西洋人之通称,实为荷兰国人。红毛经营三十余年,乃成一海外之国,成功乃以兵力逐久假不归之荷兰,又传子至孙,奉明正朔者二十余年。是则开辟台湾者始终为郑氏。姚启圣为清代平台首功。诸家记启圣事,谓生于郑芝龙起事之岁,至年六十而台湾郑氏亡,启圣亦卒,以为天特生启圣与台湾相终始。启圣生明天启四年甲子,芝龙入台即在是年,至崇祯元年即让与红毛而身就抚,是据台不过四年,且无海外立国之计,一招即受抚,其不重视台可知也。此既名为台湾以后之历史也。

  姚启圣人奇事奇,轻侠豪纵,为路人可以杀人报仇,恤人患难,可以不自顾其身命;以犯法亡入旗。在明末本为浙江会稽籍诸生,入旗后中康熙二年旗籍第一名举人,出为县令,多奇特之行。康亲王杰书统兵讨耿精忠,启圣从立功,洊升至福建布政使,寻擢总督。台湾郑经,即成功子,闽乱以来,屡侵略福建沿海郡邑,其将刘国轩尤能军。启圣御之,连复所侵地,遂以收全台为己任,开修来馆以纳降,不惜金钱重贿,多行反间,以携其党。不终岁,将士降者二万余人。又请前被裁之水师提督施琅,以百口保其复任。施琅者,泉州晋江人,雄杰习于海,故隶芝龙部。

  芝龙降于贝勒博洛,琅族叔福从之;琅从成功招,留为明用。既而与成功不相得,遁归福所。琅父大宣及弟显,俱为成功所杀。琅既归新朝,久之无所遇,归居泉州。顺治十一年十二月,朝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征成功,入泉州,拔琅从军。十二年,成功攻福州,琅击却有功,授同安副将,进总兵。康熙元年,擢水师提督。时成功已死,子经统其众。琅累战有功,加右都督,授靖海将军。康熙七年,密陈郑氏克取状,而部议难之,且以为疑,遂裁水师提督,召琅入为内大臣,隶镶黄旗将军。十六年,复水师提督,启圣累保琅,未用。二十年,郑经又死,子克塽幼。内阁学士李光地亦奏保琅,乃复任琅为水师提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