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丛林战争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丛林战争

第88章

书籍名:《丛林战争》    作者:黎汝清


他们是一场输掉的战争的牺牲品!

美国为什么赌注越下越大?即使到了无望时仍然孤注一掷?与其说它被南越拖下了水,毋宁说是它被自己的心理障碍拖下了水。可是,美国数不清的智囊机构、战争研究机构、情报机构,经过千百次的论证之后为什么走不出这个误区?

最后,从越战的泥潭里走出来的并不是出于对误区已有了某种清醒的认识,而是事实强迫他离开了赌台。1965年7月,美国的鹰派参议员拉塞尔·朗的表述是相当坦率的,他说:“若是山姆大叔被半个贫穷小国打得落花流水,中国将怎么想?”这就是说美国为了证明自己是强大的无敌的,必须在越战中打赢。可是,他的话是明白的,思想却是糊涂的,他从一个又一个小误区,进了一个大误区。似乎这个误区,美国的智囊们都回避了它。

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是有标准可循的,并不在一场战争的胜负:当1975年美国从越南撤走最后一名士兵时,当1975年4月西贡陷落在越共之手时,美国失败了,可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越南仍然是个贫弱小国。正像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在1970年发表的《五·二○声明》中提示的中心思想:小国能够打败大国。那是因为大国是到小国的土地上去打!北越人是顽强的,可是,它再顽强,也不可能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小小的州里取得胜利。……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安德森的“菜园理论”,他和康妮已经谈到过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道理为什么未能被美国军、政界的决策者们接受?抑或是他的《战地手记》丢失之后,他未能把他的观点写出?这不可能,因为他没有死,手记丢了,思想还在。还有康妮,她回到《箴言报》编辑部后会沉默无言?而在全国的反战浪潮中,她竟然没有表示?这里引用一段毛泽东的语录也许正好说明这个问题的实质,他说: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是中国人形容某些蠢人的行为的一句俗话。各国反动派也就是这样的一批蠢人。……”

利令智昏!夏尔·斯托里所以看得比较清楚,因为他站在干岸上。

尼克松仍然无法走出约翰逊的怪圈,在入侵柬埔寨、老挝失败传到美国后,不但招来了更多的批评,而且引起了暴力悲剧,在各城市不断发生爆炸中,其中一枚炸弹严重破坏了国会参议院的侧厅,参议员富布赖特称尼克松的越南政策是一个“巨大的骗局或是一个巨大的判断错误。要么既是大骗局也是大错误!”

尼克松也像威斯特莫兰一样,烦透了新闻界,他认为新闻界毫不关心国家机密,毫不关心国家利益,得到一条消息,加上耸人听闻的标题,以此来挖总统的墙角。但是,他又不能不借透露某些机密的方式来缓和国内的反战情绪。他不断宣布从越南撤军的进程,并且向全世界透露了亨利·基辛格自1969年以来一直进行秘密和平谈判,并且透露了许多细节: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基辛格15次穿越大西洋去法国,并且这些旅行几乎总是在周末或假日,甚至可以随时调用总统的专机,而且得到了法国人的密切合作。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完成神秘使命后,第二天还可以照常上班。

同时还透露亨利·基辛格和尼克松在这些谈判中扮演好家伙和坏家伙,也就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也许用一个挥大棒一个捧萝卜来比喻更贴切。

但是,基辛格的谈判对手——越南劳动党的政治局成员黎德寿却更精明,他毫不匆忙,他会对着基辛格微笑,从不说是,也决不说不。

就美国卷入越战漩涡最后陷入泥潭的另一个心理因素,那就是谋取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它的基本理论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是美国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根据二次大战后出现了一系列共产党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而提出来的。它仍然是35届总统肯尼迪、36届总统约翰逊、37届总统尼克松恪守的神圣信条。相信越南的丧失将导致东南亚半岛其余国家和印度尼西亚走向亲共轨道或并入共产党阵营。

这样,美国就把自己推上了危崖绝巅,处在了明知不可为而又不得不为的两难境地。

维护美国的威望,保持美国力量的可信性,这是美国在越战中不断升级的牵引索,不惜代价维护面子成了重要的战争目的,麦克瑙顿曾经有个辛辣的分析,他说:美国在越南的目的70%是避免丢脸的失败;20%是不使南越及其邻近地区落入中国人之手;10%是使南越人享有较好的生活和自由。……美国最怕的是让人们看到一个地球上最强盛的国家却败在一小批游击队手下。

在白宫的决策者来说,美国强大的声望是世界秩序的支柱,这就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为了声望,必须投入更大的力量,在投入更大力量后遭到失败。就更损害威望。就像一个世界级拳王跟一个小孩搏斗,败则蒙辱,胜亦无光。

这种状况,在美国介入越战之后,似乎就有人预见过,在最高决策层里,每到关键时刻,也都出现过要求战争降级及早脱身的呼声。但和民众的反战情绪不同,都表现得不够坚决。

也许约翰逊离职后的愤慨道出了当权者的真正隐衷,他说:“我知道,如果从我手里丢失了南越,国内就会出现无休止的争论,就会要我对此负责,就会动摇我的总统职位。……我知道,从共产党人接管中国的那天起,杜鲁门和艾奇逊就丧失了行政能力,如果我丧失了南越,对我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也许这就是症结所在。

(三)宁肯接受这个大“诡计”!

——斯托里《越南战争求索》摘录之六

美国为了让南越共和军接过地面战争,发动的对柬埔寨和老挝的入侵,被军事分析家布莱恩·詹金斯称之为“第一流的灾难和第一流的愚蠢,他们无论在战术上或是战略上,并没有从前几年的越战中,吸取一点儿教训!”

尼克松对此失败非常沮丧,他派亚历山大·黑格去调查原因。黑格向总统报告说:“单靠无能的南越政府军是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的,如果由美国组织实施指挥作战,将是一次成功的行动,原因是我们脑子里有了“战争越南化’的概念,放弃了积极指挥。”

黑格的报告,一方面暗指国防部长莱尔德督战不力;一方面证明没有美国部队大量投入,“越南化”决不会成功。

那么,如果白宫早已知道越南化政策并无希望,而是出于从越战中脱身的考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跑政策。南越总统阮文绍也指责美国想洗手不干,离开越南,这不是政策上的错误,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错误的政治选择。……

但是,正在面临大选的尼克松,他考虑的不是阮文绍愤怒的抱怨,而是选民们需要什么。

尽管不少政治、军事评论家说。尼克松本应该一上台就可以按现在巴黎和谈的条件结束越南战争,而他却使战争枉自拖长了4年。可是,他幸运的是在他任期内,毕竟给美国公众以和平的希望,选民们认定,尼克松不久就可结束这场旷日持久令人痛恨的战争。所以他们面对着和平的曙光投了他一票。

在南越总统阮文绍最为痛苦的时候,尼克松以60.7%的多数票取得了竞选的胜利。在当晚共和党庆贺他连任的时候,他高举双手成V字形表示了他内心的狂喜之情。

尼克松在戴维营准备他的就职演说,既然总统宝座已经坐稳,他就可以从容地对北越和南越双方施加压力,他通过基辛格对驻在巴黎的黎德寿说:“如果谈判完全破裂将导致求助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此同时,西贡的阮文绍得到通知说;“如果他不答应巴黎和谈提出的解决办法的话,美国所有援助将完全停止!”

然而,北越人并不相信尼克松的和平诚意,那些和平的许诺是竞选时说给选民们听的!果然,11月20日基辛格悄悄回到巴黎继续与黎德寿会谈,为了满足阮文绍总统的要求,列出了60个要求改变和澄清的问题单子。显然,尼克松一旦重又坐上总统宝座后便有恃无恐了,他不必再为选票而让步。结果,12月13日会谈破裂,理由是“北越人不断提出新条件,是要打公众舆论的招牌,在巴黎垒起障碍,除了中断谈判别无选择!”

5天之后——12月18日,圣诞节轰炸提前实施,那确实是倾尽全力地疯狂的一扑,这最后的致命一击,是不是尼克松在当选总统之后,在戴维营想好了的?

连续11个昼夜的轰炸,动用了全部的一121架B—52战略轰炸机,袭击了河内和海防、圣诞节降临的不是耶稣基督,而是雷霆万钧的赫赫战神。河内和海防,在一片火海中燃烧,北越人却见惯不惊,泰然地顶住了山崩地裂的压力。

第一天,苏制的萨姆一2型导弹击落了3架B—52;第2天、第3天又击落了6架,据考,每架B—52价值为800万美元。第4天,已经有43名飞行员丧生或是被俘。整整11天的264小时的不间断的轰炸,是美国战略空军史上前所未有,带有把对方捣成肉泥的狠劲。河内和海防两个不大的城市,在11天内落下了10万枚炸弹,可是北越人却宁死不屈。

轰炸的雷霆震撼了世界。联合国、罗马教皇和世界各国主要报刊发出了愤怒的谴责:

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报》的标题是:“灭绝种族的屠杀!”

联邦德国的《世界报》说:“这是对人类犯下的罪行!”

《纽约时报》说:“文明的人类将感到震惊!”

日本的《朝日新闻》说:“世上没有比这更荒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