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开国大典6小时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开国大典6小时

第11章

书籍名:《开国大典6小时》    作者:于江




        作为一段伟大历史的见证,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旗杆和旗座,如今由中国革命博

物馆收藏并陈列在博物馆院内。

        l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天安门绽开了笑脸。

        让祖国母亲欢笑,这是亿万中国民众的苦苦期盼。

        4.天安门城楼的超级书法展览

        1949年9月底,两条巨幅标语赫然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标语是用繁体字书写的,每个字都有一个房间那么大,每个笔画上躺下一个人去还

绰绰有余。

        从天安门城楼前经过的人们都驻足欣赏这两幅书法,为它的恢宏气势而惊叹,为漂

亮的线条之美而赞叹。

        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这两幅巨型书法,实际上是一次超级书法展览。

        这位超级书法家,就是钟灵。

        钟灵是醮着延安的墨水,在书写革命标语的过程中成为名人的。

        有一件事足以说明他在延安名气之大。

        抗战爆发后,独生子钟灵一跺脚离开了故乡,瞒着家人逃到延安。时间长了,他也

想家。可是父母都生活在国统区,给他们写信十有八九会惹出麻烦来,他左思右想没敢

往家里发信。父亲见儿子失踪了,着急自不待说,寻找再三没有结果,苦思冥想一番,

猜测儿子有可能与其他热血青年一样,八成是跑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去了,便抱着试

试看的心理,发了一封信,信皮上写道:“延安中国共产党收。”也许他在发信时也明

白自己的收信地址写得太大,叫人摸不着边际,也没抱多大希望。可是,几乎未经什么

周折,钟灵竟收到了这封信。

        在延安,钟灵写字漂亮几乎是家喻户晓。延安城墙上的标语差不多都出自他之手。

        钟灵自幼就爱练字。楷体、宋体、篆书,他都下功夫临摹过。悄悄投奔革命圣地延

安那年,他是一个年仅17岁的电话接线员。到延安后,这位机灵的电话接线员又爱上了

宣传鼓动的有力武器——美术字。

        从此,仗打到哪里,他就把漂亮的标语刷到哪里。

        部队从延安开到北平城,他又把标语刷到了北平城。

        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召开时,钟灵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泼墨挥毫。怀仁堂前的院

子大门、二门、垂花门都是他布置的。

        接到在天安门城楼书写标语的任务后,钟灵的心灵世界真正是豪情万丈。他憋足了

劲,决心使出自己全部看家本领,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地方好好露一手。

        他没有使用什么尺子,一步一步丈量了天安门城楼的长度。

        天安门城楼的红墙那么长,看来标语上的每个字都应该有房子这么大。他从来没有

写过这么大的字。他喜欢向自己挑战。

        这两幅标语是写繁体还是简体字呢?虽说解放区已经流行简化字,但北平刚解放,

大多数人还习惯于使用繁体字。为了照顾大多数,钟灵决定仍用繁体字书写这两幅标语。

        在做书法家之前,他先要充当“裁缝师傅”。他操起剪子,用布剪出宋体字。然后,

他又充当木工教练,指导木工按照比例锯好木板,钉成字盒,外面装上一层毛玻璃,里

面安上电灯泡。这样,使得标语挂上去并通电后,即便是夜晚从远处看,也能一清二楚。

        延安攒下的经验,使他驾轻就熟,获益匪浅。

        但是,两条标语的字数不一样多,一条是9个字,另一条却只有8个字。写出来挂上

去则两边应当是对称的。如何使它对称?这叫钟灵大伤脑筋。

        他在实际步测中发觉,天安门的九间门楼其实宽窄不是等同的,实际上门楼的中间

部分最大,四六间稍宽,三七、二八、一九间依次递减,但在人们的视觉中,却感到左

右四间是对称的。这肯定巧妙地运用了视错觉原理。五百多年前的城楼设计者竟有这样

的智慧!

        有人考证,天安门设计者是蒯祥;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设计者是蔡信。

        蒯祥生于明洪武年间江苏吴县一个木匠家庭。他父亲就是逻迹闻名的大木匠。子承

父业,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蒯祥到而立之年时,木工艺术造诣就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征集全国能工巧匠云集北京,大规模兴建宫殿。

蒯祥以其精湛手艺而入眩因蒯祥具有“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的绝技,深得主持

工程的建筑师蔡信、杨青的赏识。

        永乐十八年(1420年)宫殿盖起来了,论功行赏,蒯祥被提升为工部营缮所丞。正

统年间,蔡信、杨青等相继去世,北京许多营建工程,如重建三殿、修南池子一带、改

建诸司衙门于承天门前两侧、新作西苑殿亭轩馆、兴建裕陵,特别是景泰年间营建大福

隆寺等,均由蒯祥主持,作出了重要贡献。所谓“正统以来,凡百营造,祥无不预”之

说,确实不是言过其实。他在建筑上的超群技艺,赢得了“蒯鲁班”的赞誉。现在南京

博物馆的北京宫殿样图,还把蒯祥画在上面。

        因蒯祥后来定居北京,长期担任建筑宫室的官吏,官至工部侍郎,建筑方面卓尔超

群,名声赫赫,因此都认为是他设计了天安门。

        但据年近古稀的故宫博物院古建筑高级工程师于倬云先生讲,天安门的设计者应该

是蔡信。实际上永乐十五年紫禁城宫殿已进入施工高潮,当时蒯祥才随明成祖从南京来

到北京,主持宫殿施工,在此之前,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均已由蔡信完成了。

        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不管是谁,其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充分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

聪明智慧,对钟灵写好两幅超级书法作品,也是巨大的激励和鞭策。

        天安门设计的智慧之光,也射进了钟灵的心灵:两条标语的字距不也可以利用视错

觉原理进行安排吗?

        一个难题从理论上得到了完全解决,拿了一个高分。但因为时间太紧迫,不容钟灵

细细琢磨、再三推敲,标语写出来后,钟灵觉得尚未达到自己的理想程度,主要是字距

不够均匀,从远处细看,“政府”两字显得过于紧凑了一些。

        接着,天安门城楼重檐中间,也就是后来悬挂国徽的地方,挂出了一个巨幅红布,

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17个大字,这也是钟灵的书法杰作。

        不管钟灵的大名后来是否被录入各种各样的书法名人辞典,他曾在天安门城楼上展

出的书法杰作,使他当然地拥有不朽的声誉。

        钟灵的超级书法,是共和国诞生史诗中一行美丽的诗句。

        5.中日美术家联手制作大红宫灯

        开国大典临近之日,天安门城楼上,突然挂出了8盏大红宫灯。

        宫灯硕大无比。每一盏至少3个大人才能环抱过来。这些宫灯在随风飘荡的黄色流苏

的衬托下,显得愈加红火。

        人们很难想到,这8盏宫灯是中日美术家联手制作的杰作。

        1949年9月30日,北京有家大报报道说:“天安门城楼顶上金碧辉煌,栋梁也粉刷一

新,栋梁中间分悬着8个巨大的红灯。”这篇现场报道描写和叙述得过于平淡。实际上,

这8盏宫灯是颇有一番来历的。当时,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把城楼的布置装饰任务,下

达给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

        宣传部长张致祥对此很重视,亲自到天安门考察了一番,又把大红宫灯的设计工作

交给了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舞美队。

        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的抗敌剧社,建国后改名为战友文工团。

        当舞美队长苏凡从张致祥部长那里受领任务时,距举行开国大典只有20天时间了。

        张致祥感到时间紧迫,问苏凡对完成任务有什么困难。苏凡显得不慌不忙,好像早

有准备,胸有成竹似的。

        苏凡虽是搞舞美的,成天乐呵呵,但接受任务时的表态决不是盲目乐观。

        他在部长面前没有和盘托出,有意打了一些埋伏。原来他手下有两个身份特殊的

“才子”:一个叫肖野,年纪40开外;另一个叫森茂,年龄30开外。他们俩人原来都是

日本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对城楼的布置装饰来说,称得上是科班出身。

        肖野是一位左翼美术作家,30年代日本法西斯统治日益猖獗,他遭受迫害,被迫漂

洋过海,逃亡到中国避难。他踏上中国土地不久,先在北平日伪满电影公司找到了一份

美工师的工作。没多久,他与北平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头,撇下那份工作,通过敌工部分

配到张家口人民剧院工作。这个剧院实际上就是抗敌剧社,“张家口人民剧院”是为工

作方便对外称用的化名。肖野在剧院干得很出色,相继为《战斗里成长》、《戎冠秀》、

《白毛女》等戏剧画了场景,还为剧本《战斗里成长》作了舞台美术设计,被行内奉为

经典之作。

        森茂走出校门以后,穿上了军服,当了日本华北驻屯军宣传部的一名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