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开国大典6小时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开国大典6小时

第36章

书籍名:《开国大典6小时》    作者:于江


我们商定,今晨由聂先去找张谈,获得傅的态度,请示中央决策后,林再出面

作出具体答复。

        聂荣臻于当天上午乘车来到八里庄,先后与傅方代表燕京大学教授、民盟北平负责

人张东苏,华北“剿总”少将处长周北峰面谈。张东苏说,傅要他谈情以下几点:(1)

平、津、塘和绥远一起解决;(2)平津以后能有其他党派的报刊存在;(3)政府中要

进步人士参加;(4)军队不要用投降或在城内缴枪的方式解决,可调到城外整编的方式

解决。

        如同意这些条件,由双方拟定具体办法。聂荣臻听完这些意见后,要他们先休息一

下,并约定次日再谈。

        当天下午,林彪、聂荣臻将谈判情况上报中央军委。中央军委于1月9日凌晨复电,

除了第一条平津问题先解决,再解决塘沽、绥远问题以外,其余各条原则同意。

        1月9日,遵照军委指示,林彪、聂荣臻等一起从孟家楼来到八里庄,同周北峰、张

东苏会谈。

        周北峰除先转达了傅作义的上述四点外还提出:“新保安、张家口作战中被俘人员

要一律释放,宽大处理,不作战俘看待。对军队的行政文职人员和工勤人员给予生活出

路。对傅部所属军政人员过去的罪行,不予追究,由傅负责。”

        林彪的回答干练明确:所有军队一律解放军化,所有地方一律解放区化。按照这一

总的原则,首先解决平津两市的问题:由傅作义将军下令把军队调出平津两城,开赴指

定地点,采用整编方式,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对傅作义不作战犯对待,保全他的私有财

产,并在政治上给他一定的地位;新保安、张家口的被俘人员一律释放;对傅作义的部

属参加起义人员一律不咎既往,凡愿参加工作的,都可留下安排适当的工作;愿还乡的,

发足路费,填发证明,资遣返乡,并通知地方政府不予歧视。

        聂荣臻着重讲了当前的形势与傅作义的出路问题。他说:傅作义将军除了按此办法

解决平津的国民党军队还有可能为人民做件好事外,别无出路,希望傅作义将军早下决

心。

        这样双方的意见渐趋一致,谈判暂时休息,以后又谈了一次,形成一个《谈判记录》。

        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在谈判中还特别说明1月13日以前,天津守军必须出城接受改编,

并把这一天作为傅方答复的最后时限。

        在《谈判记录》上专门写了这一条,《谈判记录》由周北峰带回北平城。

        1月13日,傅作义的全权代表邓宝珊以及周北峰来到五里桥。第二天,聂荣臻与邓宝

珊、周北峰进行会谈,他开门见山地说:“上次谈判中规定13日为答复的最后期限,因

傅方一再拖延时间,玩弄花招,今天我军已开始进攻天津,这次再谈就不包括天津了。

对天津因战争所遭受的损害,应由傅方完全负责。对北平应照原改编方案,迅速提出具

体实施步骤。”

        这次谈判,对方的态度有了新的变化,邓宝珊提出所谓过渡时期,军队的改编用人

民和平军名义,解放军让出南苑机场和成立联合政府,傅作义拟将华北全部担子交邓宝

珊负责等等条件,都被聂荣臻一一拒绝。

        聂荣臻强调:“部队开出城外在指定地点改编,以免北平再遭炮火的毁坏,是再好

不过的办法了。”

        邓宝珊问:“你们要打天津了?”

        聂荣臻说:“我们已经下达命令了。”

        邓宝珊对固守天津非常自信,认为解放军不可能在短期内攻克天津。据说傅作义对

固守天津也非常自信,并对警备司令陈长捷曾有过指示:“你们打好仗,就好办,要能

打才能和。”

        邓宝珊说:“天津恐怕30天你们也打不下来。”

        聂荣臻说:“对天津傅作义只有下令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否则我们非打下来不可。”

        这次谈判,没有结果而散。

        这次谈判一结束,聂荣臻在向军委的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如能够攻下天津,

要迫使傅就范,争取北平不战解决的可能。”

        天津战役开始了。聂荣臻在驻地收听天津广播电台广播,只听里面在不停地大喊:

“林彪将军注意,炮火很激烈,老百姓伤亡很多,请停止战斗,重新谈判。”

        15日,不到两天,东北野战军攻克天津,共歼敌13万人。

        对于天津这个砝码,傅作义是十分看重的。他1927年在直奉战争中守涿州一举成名,

解放战争初期从解放军手里夺取过归绥、张家口等重要城镇,现在努力抓住天津这个砝

码,一直到最后一瞬。打下天津后,梁必业与陈长捷有这样一段对话:我们都把你们包

围了,你们怎么不往海上撤?

        大哥不让撤。

        我们都打进来了,你们为什么不突围?

        大哥让再看一看。

        “大哥”——傅作义也。

        守过涿州的傅作义万万没有料到防御体系完备,工事构筑坚固的天津只守了29个小

时。这对他实实在在是个很大的震动。

        打下天津的第二天,即1月16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从宋庄来到五里桥,与邓宝

珊等人再次会谈。林彪首先指出:“现在整个形势都对我们有利,死守北平是不可能的。

但为保障北平城居民及城市不受损害,我们仍希望和平解决,但不可再拖时间。”

        傅作义当然还有放手一搏的筹码。但结果他也是十分清楚的。傅作义毕竟是爱国的,

不忍心毁灭北平。于是,他作出了明智的选择。

        1949年1月21日,《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正式签署。

        1月22日起至31日,傅作义部的2个兵团部、8个军部、25个师共25万人全部开出北平

城,接受改编,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完整的北平回到了人民手中。

        毛泽东见到傅作义时曾说:你是北京的功臣,应当奖你一枚天坛那样大的奖章。

        3.毛泽东赞赏王稼祥的意见

        定都问题,毛泽东与王稼祥在西柏坡有过一次谈话。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谈话。

        这是一次定都的基调谈话。

        1949年元旦刚过,冬天的太阳照耀着西柏坡,整个村庄呈现出暖融融的气氛。从各

个根据地来的人不断地到此看望毛泽东,毛泽东也十分乐意接待这些客人,他认为这是

了解情况,推动全国工作的大好机会。

        于是,毛泽东那座土墙围成的小院里客人络绎不绝。

        刚送走了徐向前,小院里又走来了文质彬彬的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

        王稼祥当时是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他与毛泽东的个人交情很深。漫漫长征路上,

王稼祥与毛泽东共论革命发展前景,共同研究红军脱困的策略方针,并与其他中央领导

同志一起,拥护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他本人也成为遵义会议后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一

员,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王稼祥夫妇一进屋,毛泽东立刻起身相迎,十分热情地说:“稼祥,来来来,快坐

下,今日我有件大事要向你讨教。”

        说完递上一支烟,解释道:“这是正宗美国货,骆驼牌,陈毅同志送来的,是战利

品。陈毅同志说,美国人不远万里,飘洋过海送到中国,又承蒋介石转送给我们,盛情

难却,不抽对不起人喽。”

        二人同时开怀大笑。

        王稼祥给毛泽东点上烟,接着点燃自己的烟。

        王稼祥是位知识分子型的革命家,一双聪慧的大眼睛在镜片后一闪一闪,漾出一丝

笑意,他专注地望着毛泽东。

        “稼祥呀,我现在总在考虑,今后我军作战,夺取敌人的大城市已成为重要的目的,

我主张能和平解放的,尽量和平解放,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呀。”

        王稼祥当即说:“主席考虑得很对,和平解放大城市,意义很重大,不仅能迅速瓦

解国民党政权,而且能保护大量工商业,为我们建国后经济建设做准备。”

        毛泽东点点头说:“还有一层意义,就是避免中国人流更多的血,中国人民为自己

的解放事业流的血实在太多了。”

        毛泽东接着说:“我刚才同徐向前同志谈山西作战问题,看看能不能找到和平解放

太原的办法,徐向前同志说,阎锡山很顽固,我们曾采取多种方式争取和平解放太原,

还动员阎锡山的老师进太原做说服工作,结果阎锡山竟不顾师生情谊,把这位八十多岁

的老秀才杀了。”

        说到此,毛泽东的脸色沉了下来。

        “阎锡山这么顽固,看来太原不打不行了。”

        王稼祥的声调也有些沉重。

        在中国大势已定的情况下,和平、兵不血刃地保留大城市确实至关重要,中国需要

建设、需要发展,大城市打烂了,建设发展就没了依托。因此,毛泽东此时十分关注和

平问题。

        毛泽东说:“我想如果全国有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城市和地区能够和平解放,那

就会大大减少牺牲,就会为建国后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就会……好了,今天我们

先不谈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