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开国大典6小时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开国大典6小时

第53章

书籍名:《开国大典6小时》    作者:于江




        毛主席去重庆谈判,他又及时塑成《毛泽东》浮雕像,被陈列于《新华日报》橱窗。

听说《新华日报》歌乐山发行站缺乏交通工具,他毫不犹豫地无偿献出自己非常喜爱的

泊来品“三枪牌”自行车。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的一些活动,他更积极参加。

        抗战胜利,他应徐悲鸿之邀,到国立北平艺专任教。1947年“五二○”运动,他再

度扛着大旗走进艺专师生队伍的前列,由此而被国民党特务两次秘密搜查了住所。我地

下党为避免其受到伤害,特派艺专的党员学者朱程把他和他8岁的儿子送往冀察热辽解放

区。在那里,高庄任联大鲁艺美术系主任,为我党培育了大批美术人才。

        我军攻克锦州,高庄随军向锦州开拔,准备进关。作为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坚持

自己背行李,拒绝一切优待。

        1950年7月1日,已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执教一年多的高庄,受粱思成委托制作国徽浮

雕模型。

        此后的一个多月,他在探索、试作、比较,反复修改……高庄首先对平面的国徽图

案进行仔细研究,发现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原图中的稻麦秆向外弯曲,是重头的,

杂乱的;红绶的飘带,缺乏来龙去脉,且有城墙不正的感觉。高庄认为,作为新中国及

其政权的象征,这样的图案未免显得凌乱、软弱、涣散,缺乏庄严气魄和凝聚力,且天

安门还有某种不稳定感。他决定进行修改,力求图案的艺术性和政治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高庄从琉璃厂文物商店自费买来秦汉铜镜和北魏石刻等物,进一步研究借鉴我国古

代艺术的造型规律。几乎接连四十多天在强光下夜以继日地用泥巴、石膏等反复塑造,

连自己孩子的吃饭和学业都置之不顾,特别是他的右目还被灼伤,并一度失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构思,精心比较。高庄把稻麦改成分行并列向上,并赋

予刚柔相济的不同性格,象征我们国家各民族的团结共存,象征中华民族的蒸蒸日上,

红绶改成有规律的穿插,与天安门城墙相呼应,给人以坚强、安定的印象。其他的地方

也作了一些修改,如天安门的大孝华表的位置、国旗上五角星的距离,等等。

        修改后的国徽图案,整体与局部变化统一,庄严大气又自然美观,充分体现了中华

民族的气魄和时代精神。

        然而,高庄万万没料到,当他把这模型送进了中南海,有人竟说他这是“违法”的,

因为原图案是经全国政协和中央人民政府通过,毛主席举了手的。

        这时离国庆一周年虽然还只剩下一个来月,但他必须按原图案重做,并在一周年前

夕如期挂上天安门。

        遭到无情打击,高庄得了轻度脑血栓,面部瘫痪,双目一大一校虽然至此,他在不

得不按照那个有严重缺陷的原图案重新塑造浮雕的同时,仍直接上书毛主席并在全国政

协会议上作了书面发言,阐述自己的修改意见。

        周恩来总理得悉此情,一边设法使政协有关会议通过高庄的修改图案,一边委托彭

真与康克清去清华园向高庄当面亲切慰勉,肯定其精心构思和对党对国家的一片真诚。

这样,才使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的朋友们在天安门、新华门和全国各级政权机关的大门上,

看到了今天这样的端庄、美丽、严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政务院召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开会讨论国徽图案时,高庄在会上说:“在塑造国徽

模型时,我有一种愿望,就是要使我们的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健康、更坚强、更程

式化、更统一,并赋予更崇高的民族之魂和时代精神,希冀把我们国徽的艺术性提高到

国际水平,永放光芒。”

        至今,高庄仍珍藏着当年制作的石膏国徽模型。

        高庄在工艺美术方面造诣很深,木刻和素描很有功力,深得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的

赞赏。

        在完成国徽造型浮雕后,在郭沫若的提议和徐悲鸿的特邀下,高庄深入著名窑厂设

计并烧制出60余件“建国瓷”。其中17件最佳作品被赠给了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其余

的也被携赴东欧各国巡回展出并被收藏。正当这些国家的人民盛赞中国的古老陶瓷工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推陈出新的成就,同时也惊叹高庄教授有双“金手”的时候,

因为一次“不鼓掌”,这位有双“金手”的人就被诬陷为“四反分子”,他光明磊落的

一生就被全盘否定,他对国徽的定型和塑造所做的贡献也被全部抹煞甚至由别人冒名代

替。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

        1954年冬,高庄作为中央美院访苏代表团的成员,带着自己创制的被称作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国瓷”的新陶瓷工艺品赴苏展览。11月30日晚,苏联文化部为中国众多的访

问团举行招待演出。其中一个名叫《梦与木偶》的所谓中国舞剧,男人拖着裤子,女人

缠着小脚,形态丑陋,舞姿淫荡。同场观看的我军总政文化部的陈沂、陈其通、马楠等

人都觉得这很不好。高庄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决心不鼓掌。

        归途中,苏方翻译征询高庄观感,高庄说:“现在还演孙中山革命早就革掉了的落

后东西,是不好的。”为此苏联文化部特派人向高解释说:新中国的舞蹈尚未传到苏联,

只好用旧的舞剧来应应景,请高教授原谅。

        可是,有些人却把高庄此举故意歪曲汇报,使馆文化参赞刘晓和大使张闻天对高庄

作了批评。

        不久,高庄被通知提前回国。

        高庄回国后,立即接受了审查,“肃反”运动开始后,又被一些人给他戴上了“反

苏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四反分子”帽子。

        从此,高庄厄运不断。

        1957年“反右”,高庄被强加的“反苏反共”等罪名又被人旧事重提,但当年被指

定为中央美院“反右”领导小组组长的专家张仃后来证明说,那时并没有给高庄戴“右

派”的帽子。

        1960年冬,高庄到山东淄博陶瓷厂下放劳动。他沿途目睹极为严重的灾情,非常同

情苦难的人民,并在会议上有所表示,被人说成是“恶毒攻击三面红旗”。

        1961年1月,高庄被调到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工艺美术局。第二年,合作总社党委和

工艺美术局党支部要给他摘“右派”帽子,高庄说“我根本无帽可摘”,这又被认为

“拒不改造”。

        终于,1964年3月初,合作总社党委以“态度极为恶劣”等为由,决定对高庄“开除

公职,劳动教养”,让民警给高庄戴上手铐推上囚车,押往监狱。

        在劳教与就业过程中,高庄仍然痴心难改。在政治学习会上,他批判林彪的“一句

顶一万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等等谬论,认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

歪曲。结果被新账老账一齐算,直到林彪叛逃摔死为止。

        但是,林彪摔死后,高庄只是被摘去“右派”帽子,1954年的问题至死没有彻底解

决。

        高庄教授在80岁的时候,曾作诗言志:

        老牛老来甘埋头,

        步步耕耘不求酬。

        青草吃饱已足乐,

        白骨愿入艺人手。

        这首诗反映了这位为人民做过卓越贡献的艺术家的宽阔胸怀。

        1984年4月,高庄走完了人生之路,临终前,他叮嘱全家老少届时应为国家节省每一

分钱: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也不搞遗体告别,并把遗体贡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这些,其全家老少事后都照办了。一位美术史家在著作中形容说:“没有哀乐,没

有花圈,也没有眼泪。一方白布裹起了这位被遗忘的艺术家,送上了北京医科大学的解

剖台。”

        高庄去世时,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唁函这样说:高庄教授从事艺术与教育工作历60年,

在陶瓷、浮雕等方面多有建树。他参加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作为中国人民解放的

象征将永留人间……他一生为人正直,作风正派。他多年蒙受磨难,仍对党对社会主义

的信念始终如一。

        一位美术史家则悲愤写道:

        国徽,共和国形象的造型,举世瞩目。她是亿万人民最崇敬、最熟悉的审美对象。

可是,国徽浮雕的定型设计者高庄,对共和国的人民来说,却是如此陌生。他把美献给

了共和国,却把苦难留给了自己……国徽的设计和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着许

许多多设计者的心血,饱含着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戴,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对新中国

的一往情深。每一个参加国徽设计的人,在人民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国徽图案一经确定,设计成员都得到一份稿酬——800斤小米。

        在今天,800斤小米无足轻重。

        在当时,800斤小米是一笔大财富。

        艺术家们无一人领取,都如数捐给了国家。

十一、大典背后的秘闻

            开国大典是圆满的,精彩的,也是盛况空前、中外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