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金融科技新时代:银行的反击 > 第十章 数字银行:银行的新定义

第十章 数字银行:银行的新定义



汽车战胜马车,电话战胜电报,尼龙纤维战胜蕾丝。通常,只需一个更经济、更实用、更快捷的科技创新就能引发整个行业的变革,无论是好是坏。等待银行的是巨大的科技变革,因为银行的科技根基所遭受的并不是来自一个或者两个方面的挑战,而是来自四个方面的挑战:云计算、实时化、移动化和开放架构。

未来的银行需要将这四个方面整合,而且其影响不仅仅停留在科技层面,还会对银行提供的服务和银行的收入来源带来彻底性的颠覆。


数字银行将基于云计算

我们首先从云计算或分布式计算讲起,这绝非偶然。传统银行IT系统的最大短板实际上是过于僵化、过于复杂,而且优化的难度越来越大。

我们已经看到,其原因由来已久。为保证系统的互操作性,并同时具备极高的安全性,银行的IT系统长期停留在共同的科技基础之上,而这种科技在IT系统设计之初就已经足够古老、久经考验。这是一种IT领域的“世界语”,比所有组成日常银行的一切都要古老。诸如使用银行卡支付或者从取款机取钱这些平常的操作,都是在系统设计完成之后才纳入其中的。它们的实现已经是一份不菲的功绩。当时的IT服务怎么可能预测到通过法国早期移动网络Minitel、互联网,以及后来的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进行远程的账户查询服务会出现呢?还有网上支付(特别是通过3D安全协议)、移动支付、网上心愿储蓄,以及所有在过去10~20年出现的各种服务。显然不可能。但是,它们做到了。

2018年时有一种现象已经显而易见,不断优化并层出不穷的新支付方式和查询渠道糅合在一起,IT系统服务在日益艰难的情况下还能屹立不倒已是一大奇迹。升级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加重了传统银行创新的负担,而且深刻影响了所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

而基于云计算的IT架构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性。首先,部署阶段非常灵活:如今,安装一个核心银行系统至少也需要2~3年,而且投资规模高达上千万美元。而在2010年,首批搭建TagPay(本地)架构的银行,一年便完成部署,投资规模为50万欧元。两年后,凭借云计算,搭建的时间缩短到3个月,投资规模降至20万欧元。原因是不再有本地服务器,不再需要安装卫星天线,不再需要网络连接,不再需要培训24小时全天候管理服务器的专业人员……优化并未止步于此,在流程自动化,即DeVops(开发运维)之后,安装时间为1小时10分钟,部署成本非常低,而且摆脱了人为失误带来的困扰。

需要明确的是,这不是安装一个小的功能,它完全可以与银行核心系统媲美,由于是数字化的,所以有更大的潜力。它包含了操作管理、账户管理、贷款及储蓄管理、KYC、反洗钱、向央行汇报、手续费等管理、所有为实现银行功能不可或缺的垂直管理(如缴费、发放工资、资格管理、数据输出、客户关系管理等),以及对互联网、手机、应用程序、ATM(自动取款机)等各种渠道的管控。

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架构。尤其是这里会涉及云计算的第二大优势,即架构可以不断演化。和我们手机上安装的应用程序一样,云计算的设计原理使其能够频繁更新。无论是解决一个技术问题(例如,解决一个明显的系统缺陷问题,或者软件稳定性问题),还是添加一项新功能,云计算的设计能让它基本实现实时更新,并且无须银行介入。

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三年后的数字银行会是何种模样。无论是在安全性方面(生物识别)、计算方面(大数据和算法),还是在对银行所有服务具有潜在影响力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方面(想一下人工智能或者区块链,我们仍未能很好地确定它们的具体潜力),都有无限可能。银行是否还能耗费上千万欧元将它们纳入长达五年的路线图规划?有可能。但是,既然采用云计算就可以将时间和成本缩小至千分之一,因循守旧又有何必要?

云计算的最后一大优势没有那么直观,即在安全性上的优势。采用外部服务器确实更加安全可靠,而且不只是因为大型云计算服务商(法国OVH公司、亚马逊、谷歌、微软等)有在网络安全方面做到最好的财力和意愿。云计算之所以具有安全性,是因为如今银行欺诈的主要风险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当欺诈者掌握唯一的入口时,欺诈是轻而易举的事。相反,若运用云计算,则需远程接入,操作者身份可识别,并且操作有迹可循,因此,发生欺诈更容易被察觉。有什么更好的对抗此类操作风险的保障吗?


数字银行将是实时的

如今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实时的。只需动动手指,我们就能租到一辆空闲的自行车或者汽车;我们想都不用想就将照片存储在互联网上;我们坐着不动,就能租到一部电影或者点一份外卖,甚至实时跟踪包裹的运送状态。在这种背景下,银行显得格外落后:只是一次国际业务,银行为什么需要三天,有时候是六天,甚至是更长时间才能通过指令进行相关业务操作?漫长的等待让人心生疑问,并感到恼火:我已提交指令,为何业务操作还没有完成?法国电信巨头Orange在推出Orange银行时明确针对“实时化”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其宣传语也一语双关:“银行,就是现在。”

相比之下,银行缓慢的速度令人难以忍受,而这也同样是过去带来的影响。曾经,在银行IT系统拉开新科技时代帷幕的那一刻,其通信能力和计算能力还无法实现实时交互。而且,实际上没有人曾提出这样的诉求,或者几乎没有人。

跨行交易所需时间长,付款人账户和收款人账户之间的转账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是一个问题。这笔钱处于交易进行中,为确保其安全,银行的科技团队运用了成本极高的工具。进入实时化状态,意味着银行要重新与时代接轨、满足时代要求,最终更要面对因为迟缓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如果说云计算的出现让银行多年来层层叠加的IT系统升级服务黯然失色,那么实时化对传统银行而言,就更具有挑战性,它不单是舒适程度或者方便程度的问题了。做不到实时会破坏银行的形象支柱——信用。由于消费者经验丰富而且独立自主,自然就不再信任银行了,他们转而信任那些让他们能够完全掌控的服务。

发出指令应立刻执行,提出贷款申请应立刻得到回复,否则用户就会心生怀疑。所以,实时化侵蚀着银行的主要资产。而银行出于安全考虑也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何需要数日才能达成协议。

一方面,如果整个交易过程只有几毫秒,而不是好几天,那么本来发生频率就低的交易拦截、资金盗用就更加难以实现了。另一方面,让客户等待数日才能开户毫无道理,甚至出于KYC的要求也不能解释。从技术层面讲,完全可以先开设一个权限较低的账户,之后视情况放开权限。作为对Orange银行的反击,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推出了EKO,主打“10分钟内在网点或网上完成账户的创建”,这也可作为一个例证。它们应该紧随N26、Atom、Compte-Nickel的步伐,将即时性作为差异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