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具有交互性,我们时刻拿着手机,手机也很安全,因为它完全属于个人。如果人们能预料到手机会如此普及,那么银行的图景必然也会与现在截然不同,其他很多行业也是如此。
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让我们稍微思考一下手机对银行而言意味着什么。安全、实时、随时随地可使用、实现银行—客户交互(超过限额时以通知形式提示)以及客户—银行交互(可以随时随地立刻转账,无论是在地铁上、电梯里,还是在露天咖啡馆里),银行的整套逻辑、整个设计和架构都受到了挑战。
销售金融服务的流程和方式也被颠覆了。首要原因是,当消费者能将银行装进口袋里之后,就更不愿意去银行网点了。一些银行从中得出结论:对某些客户而言,最利好的或者最有前景的是银行网点(或者说柜员)前来找他们。但是这个“四处奔波的柜员”也不是移动化的!有时候,客户经理前来拜访,我们看到他做笔记把一切都记录下来,我们能想象到他一回到网点,就会尽职尽责地把这些信息录入系统。这让我们困惑不解。其实一个平板电脑就能大大减轻他的工作量……
银行如果能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是移动化的,可能将会是一个重大进步。如今,Erasmus等国际交流学习项目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旅行或在国外工作,这让我们不禁思考银行在某些方面的障碍。法国的银行账户在美国无法进行操作,因为审核程序只向开户时登记的法国手机号发送短信验证码(当然在美国也无法接收),由于搬到了国外,人们不得不再重新走一遍整个开户流程。银行“安放”在我们的手机中,但仍有束缚。
数字银行将是开放的
无论从观念上来讲,还是从与底层技术基础不兼容的角度来讲,银行和开放架构的关系都相当复杂、一言难尽。甚至和互联网的关系也是如此。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已有20余年,但银行在这个新媒介上的战略仍然可以概括为:联网,但从不开放。
2018年1月,欧盟支付服务指令第二版(PSD2)生效推行,也不大可能让银行完全开放,但欧盟委员会推出这项指令的目的是“刺激创新、竞争和效率”,无论如何这对传统银行而言都是不利的。该指令要求银行向Mint、Linxo、Bankin这类提供账户信息汇总管理服务的企业和平台开放数据,这对银行而言是三重噩梦:安全性上,银行IT系统的设计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战略性上,这项指令打开了金融脱媒的大门;效率上,银行为满足这项指令的要求,不得不搭建过去一直不需要的庞大复杂的体系。
总之,银行和API格格不入。这着实让人遗憾,因为API可以成为银行创造新商业模式的卓越工具。通过共享资料和开放接口,银行有望推出针对各行各业的增值服务。事实上,API能将银行纳入一个整合的生态系统中,潜力巨大。
在消费模式逐渐向订购方向转型的大背景下,相关情况更甚。虽然可以做到自动扣款,但这终究不是让人感到高兴的事。在有缴费单或者电子记录的时代,单一欧元支付区(SEPA)或者说托收(TIP)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客户习惯于不做出承诺,随心所欲地取消订购/重新预订,企业越发认为“在源头”,即直接在客户的银行端口收费很有必要,当然这也是银行可以收费的服务。
这只是银行和API联手之后,可以测试的众多商业模式中的一例。此外,API也可使银行能够轻松管理用户画像,或许还可以参与蒸蒸日上的共享经济。通过向Bon Coin(电商平台)、BlaBlaCar和Airbnb开放端口,银行可以将用户在这些活动中的收入整合到一处。同时也可以设置限额,使之低于应纳税的水平,或者单纯计算税负归宿。同样,这项服务也是可以收费的。
简言之,API可能比前文提到的各种改革(云计算、移动化、实时化)更有望为银行带来光明的前景。只是银行似乎在技术上和战略上都还没有做好准备。这很遗憾。总有一天,银行还是要妥协。银行越早做好准备,就越有充足的时间去测试、适应并挑选出适合未来的商业模式。